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8300000113

第113章 红顶商人——胡雪岩

清代商界名人胡雪岩,白手起家,凭借超凡的能力在中国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协助左宗棠兴办洋务,以图强国;怀着一颗仁厚之心,开办胡庆余堂,以图济世救人。终其一生,他以仁、义经商,对当今的商人仍有借鉴意义。

胡雪岩(1823~1885),名光墉,字雪岩,安徽人。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商界名人。

胡雪岩出身贫寒,因生活所迫,12岁就到钱庄当学徒。他乐于助人,出手大方,曾救助过落难公子王有龄。后来王有龄发迹,担任浙江巡抚,成为此后胡雪岩发迹的支持胡雪岩开设了钱庄,此后,在北京、浙江、上海、湖北、湖南等地开设了几十家钱庄和银号,声誉日隆,信誉卓著。

1860年,太平天国义军攻入浙江,时局飘摇,人心不稳。胡雪岩通过与浙江巡抚何桂清、王有龄的良好关系,将清军粮食器械的代办权牢牢抓在了手里,并总理漕运,几乎垄断了浙江战时的经济,这又使他获得暴利。清军收复杭州后,新任巡抚左宗棠上任。胡雪岩以出众的能力和实实在在的物资捐助博得了左宗棠的赏识,从此让他负责善后工作:管理赈抚局,设立粥厂、难民局、善堂、义塾、医药局等,对恢复浙江战后经济和社会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左宗棠带军西征,平定新疆阿古柏叛乱。从1867年到1881年,胡雪岩为左军先后6次筹集军饷,共计1870万两白银,并负责购进西洋军火,“转输军食,深资其力”。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胡雪岩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可见,他是一个典型的官商。

中国当时的生丝业被洋人垄断,这是一个暴利的行业。胡雪岩看中这一点,决心从中榨取油水。他先把上海和江浙的丝业同行联合起来,说服他们共同对付洋人,在本地大量收购生丝,囤积居奇,从而让洋人无丝可买,进而控制了市场,垄断了价格。从此丝业的价格控制权又回到了中国人手里。

同治十三年(1874),胡雪岩开设胡庆余堂药店。胡庆余堂以“戒欺”为宗旨,以“真”、“精”誉满全国。到1880年,胡庆余堂的资金规模就已达白银280万两。

光绪八年(1882),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贸易,结果惹怒外商,联合拒购华丝。又因海关海运操于外国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次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破产。接着,清廷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胡雪岩遣散姬妾仆从,于光绪十一年(1885)十一月郁郁而终。

胡雪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几经经营,他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可以说,作为中国商人的偶像,胡雪岩当之无愧!

延伸阅读

国药老字号“胡庆余堂”

胡庆余堂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国药字号。胡庆余堂的创办非常偶然。有一天,胡雪岩让家人到杭州望仙桥叶种德堂国药号去抓药。药材抓回来后,经仔细辨认,发现其中有两味药以次充好,就拿去调换。谁知叶种德堂自恃是杭州唯一的大药店,态度傲慢,不仅不换,还出言挖苦说:“要换是没有的,要么请你们家胡先生自己去开一家药店!”家人非常气愤地把整个经过告诉了胡雪岩。胡雪岩听后,虽然嘴上只是微微一笑,但他心里却真起了开药店的念头。1874年,胡雪岩在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一个熟药局的基础上创办了胡庆余堂国药号,取对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中“庆余”的意思,定名为“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