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历代政治演进(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400000061

第61章 张居正改革

明朝中叶,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用度匮乏。流民遍野,农民起义接二连三,社会秩序极不稳定,周边环境也动荡不安。作为内阁首辅,张居正立志改革,挽救危机重重的明王朝。

张居正,字叔大,谥号“文忠”,湖北江陵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张居正16岁时,参加乡试一举成名,成为最年轻的举人。顾辚知道后非常高兴,立即解下随身佩戴的玉坠赠送给他,以资鼓励。

张居正很有谋略。他22岁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为官期间,与朝廷中的宦官和权臣关系都很密切,后来一再得到升迁。42岁那年,张居正升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皇帝死后,张居正与高拱、高仪共同辅佐年仅10岁的小皇帝朱翊,首辅是高拱。高拱骄横自大,跟太监冯保素来不和,而冯保在宫里权势很大。张居正一直很想有所作为,后来就与冯保联手,找机会罢了高拱的首辅,很自然地循序升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其生母李太后非常信任张居正。因此,朝中的一切军政大事都由他主持裁决。

力挽狂澜于既倒

当时的明王朝,朝纲松弛,官员无为现象非常严重。张居正的改革就从整顿吏治开始,他对官员实行“考成法”,在施行的过程中,将追收逋赋作为考试的标准,限令官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征收完赋税。在限定的时间内达不到规定的标准的,一律受处罚。各级官员因为害怕降职处罚,都不敢懈怠,积极督责户主们及时缴纳税粮。他还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后来又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在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赋役负担的同时,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总收入。随着新法的推行,国库日益充盈,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逐渐好转,奄奄一息的明王朝终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人亡而政息

58岁那年,张居正病逝。他死后没多久,神宗就下令取消了“一条鞭法”。反对他的人闹的更欢了,当时被冯保、张居正挤走的前任首辅高拱送来了《病榻遗言》,为自己伸冤;辽王妃王氏上疏说张居正诬陷辽王、霸占王府……张居正生前所用的官员有的被削职,有的被弃市,张居正生前推荐的潘晟,还没上任,就遭到了言官的弹劾而辞职……家人的遭遇

张居正死后,他的家人也惨遭迫害。神宗给张居正加上了“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等罪名,削尽其官职,追回其封号和谥号,并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派司礼太监张诚、刑部侍郎丘前往张居正的家乡湖北江陵办理。丘是张居正生前不喜欢的旧臣,张诚则是万历皇帝早年安插在张居正身边的探子。张诚等查抄了张居正的兄弟及几个儿子的所有家产,看到张家的全部财产还赶不上明嘉靖时宰相严嵩家产的二十分之一,断定张家还有财产分散在外,于是对张氏家族严加拷问财产分散之处。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迫自诬,株连到亲友,当时整个荆州都为之骚动不已。最后,张敬修受不了严刑追逼,写了血书鸣冤,自缢身亡。三儿子张懋修投井自杀未遂,后又绝食,也没死成。子孙家属饿死的有几十人,他年逾八旬的老母,终日以泪洗面,惶惶不已。后来,他的弟弟张居易、二儿子张嗣修和几个孙子都被流放到了遥远偏僻的岭南。他的族人怕遭株连,各自逃到全国各地避祸。

延伸阅读

万历皇帝为何“追仇居正”

神宗皇帝10岁登基,张居正辅政,并对小皇帝严加教育。对于张居正的震主之威以及大权独揽、处理朝政,万历皇帝实是出于无奈之举。从皇家自身利益考虑,他需要张居正去挽救当时岌岌可危的明王朝,因此,他当时必须支持张居正的一切裁断。而一旦张居正病逝,一具尸体对皇帝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此时,对于首辅鞠躬尽瘁、舍身为国的精神,对于首辅力排众议、推行改革而使大明王朝起死回生的功绩,都已随风而去。当反对声讨张居正的声浪一波波袭来的时候,万历皇帝终于顶不住巨大的压力,转而支持他们“追仇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