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历代政治演进(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400000022

第22章 国人暴动

“国人”是西周、春秋时期对居于都城之人的统称。“国人暴动”,也称彘之乱,是中国西周时期一次以首都镐京四郊的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它有力地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动摇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此暴动之后,西周很快地衰落了下去,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在成王、康王统治的时期,周朝政局比较安定。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加重剥削,加上不断发动战争,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着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周穆王的时候,制订了三千条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罚有五种,叫做“五刑”。像额上刺字、割鼻、砍脚等等。但是,刑罚再严,也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

到了西周第十个王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了。周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实行“专利”,他们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他们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大臣召公虎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变做法,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 厉王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用急,我自有办法对付。”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要他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说:“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 卫巫为了讨好厉王,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那批人还敲诈勒索,谁不服他们,他们就随便诬告。

厉王听信了卫巫的报告,杀了不少国人。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了一个眼色,就匆匆地走开。

厉王见卫巫报告批评朝政的人渐渐少了下来,十分满意。有一次,召公虎去见厉王,厉王洋洋得意地说:“你看,没有人议论了吧?”

召公虎叹了一口气说:“唉,这怎么行呢?堵住人的嘴,不让人说话,比堵住河流还要危险哪!治水必须疏通河道,让水流到大海;治国家也是一样,必须引导百姓说话。硬堵住河流,就要决口;硬堵住人的嘴,是要闯大祸的呀!”厉王撇撇嘴,不去理他,召公虎只好退出。

厉王和荣夷公的暴政越来越厉害,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终于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地方才停下来。

国人打进王宫,没有搜到厉王。有人探知厉王的太子靖逃到召公虎家躲了起来,又围住召公虎家,要召公虎交出太子。召公虎没奈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算把太子保护了下来。

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怎么办呢。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虎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从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

“共和行政”维持了14年之后,周厉王在彘死去。大臣们立太子姬静即位,就是周宣王。宣王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得到诸侯的支持。但是,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周朝统治者已经外强中干,兴盛不起来了!

延伸阅读

典故“道路以目”

周厉王采用荣夷公的“专利”政策,把山川大泽都封锁起来,百姓要想上山砍柴,下河捕鱼,得先交纳很多税款。大臣芮良夫劝谏说:“山泽是天下共有的东西,百姓都得靠它活命。周朝祖先文王时候,尽力向百姓布施利益,尚且害怕百姓有什么怨恨,现在这个专利政策让百姓都活不下去,王的统治能不发生危险吗?”厉王利欲熏心,不听劝告。

厉王招来卫国的很多巫师,让他们监视百姓,谁说出一点表示不满的话就杀掉谁。百姓不敢说话,在路上碰见就互相用眼色表示愤怒。召穆公说:“自古天子都想方设法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让百官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连平民百姓也有机会给天子进言,这才能斟酌损益,治理好国家。现在百姓有怨言不敢说,就像汹涌的洪水被土石拥堵住一样,一旦决口,后果不堪设想!”

厉王一意孤行。三年以后,百姓暴动,厉王仓皇驾车逃走,后来在逃亡中度过了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