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历代政治演进(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400000112

第112章 唐武宗灭佛

唐武宗会昌年间的废佛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被称为“会昌法难”,是“三武一宗”法难中最大的破佛事件。晚唐以后诸宗的衰颓不振,与这次毁佛有密切的关系。

唐代佛教虽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然而,唐代各朝帝王对佛道二教的态度颇为不同,有的扬佛抑道,有的佛道并奉,也有不少位帝王崇道而抑佛。唐武宗,更是全面性地崇信道教,贬斥佛教。

武宗迷恋“长生之术”

唐武宗本人是迷恋道教的“长生”偏术的,所以非常讨厌佛教。武宗在藩时,就很喜欢道教鼓吹的那一套“长生之术”。唐武宗即位不久,就召集道士赵归真等81人到宫里,在三殿修“金箓道场”,武宗亲到三殿,于“九天坛”受“法箓”。会昌五年(845年)正月,武宗还敕建“望仙台”于南郊,七月“功毕”,“望仙楼”及廊舍共539间,以道士赵归真为右街道门教授先生,封衡山道士刘玄静为银青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为之治崇玄馆,置吏,铸印。武宗本名澶,道士们对他说,唐以“土”德,宜火不宜水,于是就于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下诏改名炎。武宗本来对佛教就没有好感,再加上赵归真、刘玄静等人从旁煽动,就更增加了他对佛教的厌恶。

佛教威胁皇帝利益

入唐以来,由于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扶植,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因而佛教的势力和影响,也就越来越大。佛教势力的恶性膨胀,给封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为许多平民出家为僧,或成了寺院的寺户和佃户。寺院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不向国家交税,国家财政因此大受影响。僧侣地主势力,已经发展到威胁以皇帝为代表的世俗地主利益的地步了。因此,必须采取断然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废佛行动

武宗于会昌四年(844年)采取了大规模的灭佛行动。

武宗废佛的政策,是采取渐进方式的,从史料看,其法令之严酷,与日俱增。会昌四年三月,下令不许供养佛牙、佛骨,如果违反法令,送一钱供养者,即杖打二十下,一时之间,寺院的四处,人迹断绝。而在宫中的内道场,历来往例均安置佛教经像,武宗却下令焚烧经教,拆毁佛像,在道场内安置天尊老君之像。六月,在武宗诞辰日,首度不召僧人入内议论。又不许僧尼在街里行走,如有外出,需在钟声未响前归寺;也不许别住他寺,违者获罪。由于武宗深信赵归真,赵乘隙进言,认为佛教并非中国本有的宗教,蠹害生灵,应该尽除。于是,这年七、八月开始,发动空前的法难,敕令拆毁天下山房、招提、兰若、普通佛堂、义井、村邑斋堂等,凡是寮房未满两百间,或没有获颁寺额的道场,则勒令僧尼还俗。

会昌五年三月,武宗敕令天下诸寺不许置庄园,并随时检查寺舍的财产。四月,敕令僧尼还俗,如有抗命不从的,以违抗圣旨论罪,当场决杀。八月下诏,大举毁寺,总计会昌年间,拆毁佛寺四千六百余所,招提、兰若等四万余所,被迫还俗的僧尼有二十六万余人,没收良田数千万顷,又将佛像、钟磬等法器改铸为钱币、农具等物,乃至私家所藏金银等像亦敕令限时送官。此一空前浩劫,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晚唐以后诸宗的衰颓不振,与这次毁佛有密切的关系。

由此可见,这次对佛教的打击确实是十分沉重的,它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从此就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除了少数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外,几乎都是一蹶不振。

延伸阅读

秋梨膏的起源

秋梨膏是由秋梨和祛痰中药配伍加工而成的药膳饮品,由《本草求原》中所载的“秋梨蜜膏”经宫廷御医加工演变而成,相传始于唐朝。据说,唐武宗李炎患病,终日口干舌燥,心热气促,服了上百种药物均不见疗效,御医和满朝文武都束手无策,正在人们焦虑不安之时,一名道士用梨、蜂蜜及各种中药配伍熬制的妙方治好了皇帝的病。从此,道士的妙方成了宫中秘方,直到清朝流入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