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巴菲特学炒股
10862900000086

第86章 附录

巴菲特谈投资

1.投资展望

有人问巴菲特,油价跟其他原材料的价格走高,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他的回答是,油价的冲击会随着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油价走高虽然会造成短期的伤害,但是长久下来,稳健的企业有能力转嫁走高的原材料成本,就像他们对劳工成本的处理方式一样。每天2亿美元的进口石油,比较像是加诸在消费者身上的税负,而不是对企业课征的租税。

巴菲特表示,大多数的美国企业或许会有能力转嫁这些成本,最重要的理由在于,企业获利占国内生产毛额的比例,正处于有史以来最高点。如果要他预测,企业获利占国内生产毛额的比例会增加或下降,他会预测下降,因为目前这项比例实在太高了。高获利加上低税负这项“极为有利”的组合,未来很有可能出现“部分回归均值”(some reversion to the mean)的现象。

至于原材料,巴菲特表示,“一家企业因为不知道是否能够维持产品价格而感到苦恼的程度,大概可以作为评估该企业长期实力的依据。”报纸产业就是一个好例子。在过去,广告业者必须透过报纸的“超大麦克风”来接触消费者。当时,报纸的发行量与广告费的成长率“无聊到极点”。

报社每年都在调高收费标准,他们不用担心希尔斯(Sears)百货或沃尔玛(Wal-Mart)百货会撤销广告,或是读者会停止订报。报纸似乎是你所能想象的最稳固的事业。

但是现在,报社发现自己处境艰难,因为他们必须为了是否要调高收费标准而苦恼不已。他们担心此举会迫使广告业者转而投向其他媒体,读者也会决定停止订报。报纸产业的世界已经改变了。

2.黄金大势

巴菲特几乎一定会被要求对黄金表示一些看法,多年来,巴菲特一直在避免投资这项资产。

巴菲特的回答是,黄金将会是“我选择用来储存价值的最后几种工具之一。我真的宁可持有一百英亩的内布达斯加州的土地,或是一栋公寓,或是一项指数基金。”

虽然黄金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定价,黄金价格从20世纪开始的20美元/盎司,到20世纪末时只成长到400美元/盎司。

根据历史显示,如果将保险与储存的成本计算在内,加上黄金并不像股票一样会发放股利,黄金并不是一项储存价值的理想工具。

巴菲特强调,他并不是在主张要“相信纸币”。长久以来,我们有相当的理由替纸币担忧,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黄金依然是他“最不愿意持有”的资产。“黄金(在过去)的表现并不理想……,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黄金在未来会有出色的表现。”

芒格补充说道,黄金在1935年时可能是一项“绝佳”的投资项目,因为黄金在危险的世界里非常有用,但是对2005年的伯克希尔来说,“黄金完全引不起我们的兴趣”。

3.通货膨胀

针对通货膨胀,巴菲特表示:

通货膨胀对各个企业的影响并不相同。最好的企业有能力维持实质美元的盈余创造力,而且无需为了创造名目成长率而必须进行相对金额的投资。最糟糕的企业是,你必须投入越来越多“投资”才能维持一家“烂公司”。

举例来说,航空公司现在必须对一项差劲的事业投入更庞大的金额,结果只能维持企业的营运而已。现在的飞机比以往更加昂贵,但是报酬率却持续令人失望。反而是不需要庞大资金投入的绝佳事业是最好的保障,像律师这类专业人士能够维持自己的实质美元盈余创造力,而他们所接受的训练,是以过去的金钱所支付的固定沉没成本(sunk fixed cost),他们是能够打败通货膨胀的理想营运模式的典范。

巴菲特表示,他跟芒格“总是怀疑通货膨胀有能力重拾过往的气势”。他们总觉得通货膨胀“在蜇伏当中”,而不是全然消失。至于有关通货紧缩的讨论“完全是一派胡言”。这些讨论会让你以为,当前的贸易环境(庞大的经常账赤字加上疲弱的美元)会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举例来说,美国油价上涨的程度,一直比欧洲或是澳洲要高。

当伯克希尔评估要收购哪家企业的时候,通货膨胀总是一项考虑因素,虽然不是惟一的一项因素。喜诗糖果在通货膨胀的时候表现得很出色,因为它不需要现时美元的庞大资本支出。相形之下,公共事业公司目前需要维持的现金数量比三十年前要高。投资人一定会期望,“政府官员”允许的报酬率“会随通货膨胀率的高低而有所增减”。

芒格表示,很不寻常的是,造成美元走低的因素,像是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性出口产品等等,也有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传统上,走弱的货币一直是一种引进通货膨胀的机制。)

4.企业购并

巴菲特表示,他一直以批评收购其他公司的企业而出名,但他却坦白承认,伯克希尔也会收购其他企业。

在说明伯克希尔的事业时,巴菲特并没有避免提到“集团”这个名词,其中的差异在于伯克希尔异于常态的收购方式。虽然巴菲特曾经有过“严重的失败”,他表示,伯克希尔一直能够成功地“孕育出一种风气,让那些热爱自己公司的人,在将公司出售给我们之后,仍继续管理这些企业”。

吉列在20世纪60年代收购了20多家公司。石油公司后来也采取相同的做法。当这些企业跨出自己的产业,试图经营自己所收购的公司时,他们的成绩并不太理想。不同于这些企业,伯克希尔“完全不会有任何错觉,我们不会以为自己的经营绩效会比他们出色”。伯克希尔并未设置人力资源或是公共关系部门,来告诉这些人如何经营自己的公司。

伯克希尔旗下的事业群会不会在巴菲特下台之后分崩离析,巴菲特对这一点并不担忧。他说他的继任者“将来自伯克希尔内部,会了解伯克希尔的营运模式,会对伯克希尔有信心,而且……,身边会围绕着一直以这种方式运作的人。”

因此,“让引擎持续以八十英里的速度前进”将不会是全世界最困难的工作。在他的三位继任人选当中,如果有任何人无法体认伯克希尔制度本身的特殊价值,他将会感到不可思议。这些人不太可能采取其他的营运模式。

芒格表示,矛盾的是,伯克希尔的成功来自于他们对自己所收购的企业“疏于监督管理”,他并补充说道,“我认为我们的接班人未来将会继续疏于监督管理。”你在引进人才的时候要非常小心谨慎,要“尊敬并善待”经营这些企业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

伯克希尔的制度非常不同于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在奇异公司推动的制度。伯克希尔的制度并不是惟一成功的制度,但是“在我们离开之后”,这套制度将会继续“发挥绝佳的功效”。

巴菲特补充说道,伯克希尔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伟大且复杂的制度或是神奇的地方”而成功,而是因为“单纯简单这件事情本身”。“我们非常善待熟悉如何经营的人,并且让他们继续经营下去。”你不需要有任何真知灼见的商业眼光,也能让这部营运机器持续运转下去。

巴菲特最担忧的事情是,伯克希尔的文化会不会“在某方面出现不好的转变”。可能会有人试图想要过度操控,但是他有把握,董事会不会让这样的情形发生。

巴菲特接着说道,由于他会将自己的所有资产捐赠给巴菲特基金会,而巴菲特基金会惟一的资产是他手中的伯克希尔股票,他预估伯克希尔将会持续经营五十年或是更久的时间。

巴菲特在另外一个时点表示,伯克希尔永远不会采用他所谓的“扑克牌游戏”形态的管理方式,也就是放弃经营绩效不如以往的企业。

“如果某家企业的表现一直让人失望,但是我们喜欢该公司的人员,而且也不用投入资金,那么,我们将会继续保留该公司,虽然根据商学院的理论,我们应该出售该企业。”

他并不是再说,商学院的理论是错误的,而是说,“这是我们希望采取的生活方式。”长久下来,这种做法产生的报酬率有可能“稍稍低于最理想的数字”。但是投资人了解,这是“我们准备采取的做法”。

5.吉列/宝洁

巴菲特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便持有吉列(Gillette)的股票。这是他的核心持股之一,其他还有可口可乐、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与富国银行(Wells Fargo)。有人要求他针对吉列与宝洁的合并条件发表看法,尤其是有人认为,合并的条件似乎不利于吉列的股东。

巴菲特承认,有些人对这项合并案感到不满,尤其是在波士顿(吉列的总部所在地),因为这些人认为自己获得的金额不够多。巴菲特认为,这样的说法,好过“一旦交易完成之后,波士顿地区将不会有太多人保得住饭碗。”

至于合并案的条件,“没有人知道完美的换股比例是什么”。但是,宝洁跟吉列都是相当容易了解的企业。这件合并案的条件曾经经历过“严苛的磋商”。

身为吉列股东的巴菲特认为,对外公布的合并条件中所提到的0.975换股比率“非常公平”,他对此感到“十分满意”。反正其间的出入也不会超过6%~7%。

这项合并案创造了附加值:“如此一来,我会比光是持有吉列的股票时还要富有,而宝洁的股东股也会比合并吉列之前更富有。”整体来说,传到新闻读者耳中的,并不是这两家公司的股东对这项合并案的负面想法。

芒格表示,那些反对合并条件的人“并没有告诉你他们反对的真正理由何在。”“你上一次听到有人说‘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忌妒’,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大家不会这么说。当你听到有人大声抱怨的时候,你必须找寻导致他们如此表态的原因何在。他不喜欢如孩子般因为忌妒与憎恶而哭泣。”

6.制药企业

有人向巴菲特问到制药业的现状,以及该产业是否已经无法继续成长?

巴菲特同意此观点,制药业正处于变幻不定的状态。这个产业从事的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投资资本的报酬率一直很出色。这个世界未来的发展很可能会不同于过去。其中牵涉到许多政治因素,但是他表示,“这不是我的强项。”

投资不同于跳水,不是以你想要尝试的动作的难度进行评分。“我们不是因为能够从七尺高的跳板上跳水而获得报酬,而是因为我们能够跨越一尺高的木板。”

7.最好的投资经验

有人问巴菲特跟芒格,他们进行过的最好投资是什么?

巴菲特表示,喜斯糖果是“在我们的成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喜斯目前并未能创造太多收入,当时却让他们学会许多事情。他们最好的单一一项投资,或许是花四千万美元收购盖可(Geico)保险公司的前一半股权。(剩下的一半是以二十亿美元收购。巴菲特很高兴,“幸亏当时不是买三分之一。”)盖可依然拥有无穷的成长潜力。

但就算是不再拥有成长潜力的企业,依然可能具有价值:只要这些企业依然能创造“出色的获利”。伯克希尔拥有“符合租税效率且毫无阻力的方式”,可以将这些资金转移到其他最好的投资机会。巴菲特补充说道,他在演讲中告诉学生的第一件事情是:“就算他们什么都不记得,也千万要记住,不要带着签账卡四处乱逛,搞的卡债越滚越大。”

芒格的回答是,在他们从事过的投资当中,他想不出有哪项投资,比寻找詹恩(Ajit Jain)而花费的成本更加值得,詹恩是伯克希尔的再保险承保事业的负责人。“那是一项真正的投资,”他如此说道,这项投资也给了他一次很好的人生教训。“选对人做事,比什么都重要。”

8.报纸产业

巴菲特主张,近几年来,报纸产业的基本面已经大幅恶化。有人要求巴菲特对此进一步说明。

巴菲特表示,他认为自己“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时间超过任何人”。他在过去曾经因为投资报社而赚到许多钱,也相当了解这个产业。报纸产业曾经一度是“你所能拥有的最强大的特许事业”。

他提到自己去拜访报业巨擘汤姆笙(Lord Thomsom),汤姆笙拥有艾奥瓦州康索断崖市(Council Bluffs)(该地与奥马哈隔河相望)当地的一家报社。巴菲特问汤姆笙,他准备把价格提到多高。汤姆笙回答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告诉我的经理人,要把获利目标定在税前45%。如果超过这个价格,我想我可能就是在敲竹杠。”

报纸这项事业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不同于其他事业,“这是获得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垄断事业”,(他接着说道,垄断事业与用人唯亲是“两项伟大的美国制度”。)只有在报纸这个产业当中,“全美国最糟糕的产品,却享有跟最好的资产一样的基本面”。报纸业的生存法则是“速度最快者生存”。广告最多的报纸绝对是赢家。

但是现在,从某种程度来看,首先是电视,还有最近的网际网路,都代表着有一个新的时代正在透过不同的方式取得新闻。报纸的读者群正在大幅老化当中。报纸在社群感最强烈的地方依然很受欢迎,但是广告客户已经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推销产品。报纸的每人阅报率每年都在递减。

沃尔玛百货与好市多(Costco)等重要零售业者,现在几乎都不在任何报纸上刊登广告。(芒格:“如果你依赖好市多的广告维生,你会饿死。”)这场游戏正在改变当中。在过去,最重要的是创造现金。企业从来不会出售报社。报纸的价格越来越高,反映出报纸产业的良好基本面,以及不断积累的现金资本。这种情形已不复见。

网际网路已经改变这场游戏的规则。在过去,获得蓝带荣誉的报纸总是赢家。二流的报纸很少能够上得了台面。但是现在,你可以轻易地在网际网路上架设一个二流的新闻网站。网路版的《华尔街日报》要收费才能阅读,但是其他报社却不收费。竞争者跟你的距离只有一个按键。

如果大家可以免费知道《纽约时报》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他们不会愿意花很多钱去了解《华盛顿邮报》的想法。

因此,报纸的挑战在于,要在网际网路上维持自己在读者群的优势领导地位;但这无法保障报纸产业的基本面可以像过去一样坚实。网路出版的基本面永远不会跟传统报纸的基本面一样。网际网路上没有产品区隔的方式。

9.伯克希尔管理

伯克希尔董事会在股东年会之后约见了三位可能继任巴菲特的人选,巴菲特拒绝对这三位人选发表评论。不过,他倒是有好几次提到,当他离开之后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以及伯克希尔要求的继任人选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巴菲特表示,伯克希尔要找的人,不仅要在自己的产业中有卓越的成就,在其他方面也要有同样出色的表现,而且要对伯克希尔的企业文化展现出高度的使命感。目前有三位“相当年轻”的人选,他希望五年之后会有更多人选出现(这项评论并不表示巴菲特打算很快交棒)。

还有人问巴菲特,替企业挑选出色经理人的秘密何在。

他表示,伯克希尔大多是收购拥有杰出经理人的企业,而不是从外部招募经理人才,所以不会碰到这个问题,就像你无法从挥杆的动作看出哪些人是最好的高球选手一样,你也没有办法预言哪一位MBA学生将来在商场会最有成就。观察棒球球员在几个球季中的表现,应该比较容易分辨谁会成为伟大的球员。

他曾经看过探讨杰出经理人应具备哪些条件的研究,这些研究将商业成就归因于许多变数。这些研究所能发现的最大相关因素,是这些经理人首次创业的年纪。许多商业成就源自于“天性”——“这个相关性比我三四十年前认为的比率还要大。”

经理人显然需要具备聪明才智与精力,但是正直的人格同样重要。如果你的经理人没有最后这项特质,却拥有前面两项特性,“他们很可能会毁了你的事业。”

你必须要知道你的经理人热爱他们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他们要对公司具有热诚。(芒格的评论:“有趣的是,这套做法非常有效,但居然很少人懂得模仿这套做法。”)

有人要求巴菲特跟芒格解释,他们如何决定投资什么。

芒格表示,伯克希尔的做法,完全“跟现代投资管理格格不入,但是我们认为现代投资管理是错的。”巴菲特说道:“我们投资这个国家(美国)以及美元的资金比例超过80%。我们原本可能投资300亿美元购买垃圾债券,因为垃圾债券在对我们大声呼唤。我们有好多年的时间,投资在股票的金额超过我们的净值。”

10.福特与通用汽车

基于福特与通用汽车所面临的庞大退休金与健康保险负债,有人问巴菲特对这两家公司的前景看法如何?

巴菲特表示,跟竞争同业相较起来,这两家汽车公司的负债“高到吓人”。这个情况可能不是一场“公平的战斗”。这些契约很多都可以回溯到通用汽车拥有50%汽车市场占有率的时候,而不是当前的25%市占率。现在这样的处境当然很艰难。

如果他被选为通用汽车的执行长,他不能确定自己会怎么做(第一件事情是要求重新记票)。通用汽车的股本是140亿美元,而该公司对过去员工的负债却超过1000亿美元。

如果通用汽车当初是以不具竞争力的价格购买钢铁,大家很快就会知道,这家公司活不下去。

但是汽车业者会沦落到今天这种局面,是因为这些契约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签订的,在当时公司并不需要对这些契约提列准备金。这真是一项严重的错误,今天的经理人就必须面对这样的结果。

芒格的回答是:“在我看来,巴菲特这么说实在是太乐观。”如果你从42楼往下跳,而你在通过第21楼的时候依然无恙,这并不表示你没有问题。

汽车公司的负债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这件事情没有神奇妙方。(巴菲特评论说:“办公室里的人都说他是盲目乐观。”)

11.董事会与董事

伯克希尔近几年选任了许多新的董事,包括微软创办人盖茨。有人要求巴菲特跟芒格对董事的角色提出看法。

芒格表示,他们跟目前流行的做法“完全格格不入”,当前的做法是,“各个不同的派系”都要有一位代表出线。而且,许多董事也要求每年10万~20万美元的酬劳。

相形之下,伯克希尔的所有董事早就是有钱人,也拥有很多股票。“我们一直在等我们这套制度向外普及,不过似乎反而越来越少。”

巴菲特表示,有时候董事可不好当。真正的问题出现在你必须勇敢面对泛泛之辈的时候,比方说要开除“一位能力稍稍超过泛泛之辈”的执行长。

要求拿钱办事的董事主动这么提案,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独立指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意愿而不是已经准备好”去挑战他人想法的心态。

作为外部董事,“养精蓄锐以迎接重大决策”是合理的做法。你偶尔可能会“放个炮,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情够重要的话。但这么做也不见得一定有用。”伯克希尔很幸运,该公司的董事们都用自己的资金买进伯克希尔的股票。

“我们的董事是真正的股东。董事酬劳对他们来说无足轻重。他们是我们的朋友。获聘的原因在于(他们的)聪明才智。”

巴菲特表示,他从来不知道有哪些需要董事酬劳的董事们,会反对收购案或是有关执行长酬劳的提案。他们通常表现得一副自己并不是公司股东的模样。伯克希尔有一位董事,曾因勇于对执行长酬劳提出质疑,而两度遭到薪酬委员会除名。

有人问巴菲特,盖茨会替伯克希尔的董事会注入哪些特质?

巴菲特表示,盖茨拥有“卓越的商业头脑”。他也持有三亿美元的伯克希尔股票,虽然“我必须聘请他担任董事,才能知道他拥有多少股票”,但伯克希尔是盖茨除了微软以外的最大宗投资之一。盖茨相信伯克希尔的文化,在巴菲特离开之后,盖茨将会强化伯克希尔的文化。

巴菲特表示,他一直不愿意聘请盖茨担任伯克希尔的董事,因为“你这是在强求一个拥有一切的人。”这件事对盖茨来说没有金钱或是荣耀可言。任命盖茨为董事“有点像是要他担任遗嘱的信托人。”他的加入对巴菲特基金会将会有重大的意义。

芒格表示,盖茨也拥有“强大的优势”,因为他只有五十岁。这使得他“非常符合我们的目的。”盖茨“在长远的未来”将会成为一位重要的人物,而且,担任伯克希尔董事的经验对他不会有任何损失。

也有人问巴菲特,在盖茨加入董事会之后,他会不会改变自己避免投资科技类股的传统政策。他的回答是:

“我们设法将资金投资在我们自认有所了解的企业,(而且)知道该企业未来几年的基本面会是如何。我们依然坚守在我们自认的能力范围之内。”

“我会注意盖茨提出的任何想法。他不仅是一位聪明的经理人,也是一位聪明的投资人。我到现在还是觉得,如果在我第一次见到盖茨的时候就买进微软股票,那该有多好。”

12.通用再保险

伯克希尔在1998年收购通用再保险之后,陆续发现一些问题,且根据报载,有些伯克希尔的经理级人员也认为这个收购案是个错误。有位记者问巴菲特,是否后悔没有特别仔细查核这家公司?

巴菲特回答道:“一般来说,我们不会进行调查核对,我们对通用再保险也没有进行这项动作,”而且“这件事情的责任在我”。有关企业收购案,他跟芒格要做的主要决定在于,“我们对该企业的基本面潜力的看法如何。”再加上经营团队的品质,是伯克希尔决定收购企业的关键。

以通用再保险这个个案来说,他承认,在介入该公司的时候,他们“对该公司的文化有所误判”,不过他又说道:“如果你请一整个律师团来研究所有资料,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做出相同的结论。”跟巴菲特数十年观察的结果相较起来,通用再保险的文化已经出现转变。如果你进行一项民意调查,你会发现,通用再保险跟美国其他任何一家再保险公司一样受人尊敬,该公司的会计手法相当稳健。

但是结果发现,该公司的承保作业并不太稳健,对理赔准备金的处理也是如此。前几年理赔准备金的几个重大问题,最后证明“根本就是错的”。通用再保险貌似雄伟,里头却“有一些白蚁在作怪”。巴菲特再度表示:“我怀疑,制式的调查核对程序能不能发现这个问题。我在这一件事情上犯了错误,我们也采取了行动来补正。”

在回答调查核对程序这个问题时,芒格表示,其中的考验在于,伯克希尔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做法,未来会不会聘请“一整团的专家”来“彻底清查”收购对象。他回答:“不会,我们的制度一直很有效,通用再保险是一家非常有价值的公司。”

巴菲特表示,通用再保险所创造的“浮存金”(承包业务所创造的超额盈余现金流量)超过两百亿美元。假设通用再保险未来做的新保约仅只维持损益两平的水准,对伯克希尔来说,该公司以后也还是“很不错”。他有很好的理由可以相信,在目前的承保规范之下,这是可以达成的。该公司的任务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方式创造浮存金,该公司新任执行长自上任以来表现就非常好。

有人问巴菲特,他是否觉得保险业的景气循环,会在一般保险业界引发新的价格战争?

巴菲特表示,该产业的状况将会跟以往非常相似。之前个人汽车保险市场持续表现出色的时间超过我们的预期,但未来的获利将会出现衰减,而且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从账面上看,好业绩还要再有一些时间才会消退,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在经过2004年的特殊表现之后,整个产业的获利将会恶化,而且幅度相当大。

13.买进卖出

有人在记者会中问巴菲特,投资人什么时候应该减码或是卖出手中的股票?

他回答道,在他事业生涯的前三十年中,他出售的所有投资的价格都偏低。那是因为他总是有许多想法,觉得可以抓到更低价的投资。以前,他的想法比可以运用的资金还多:“现在是,资金比想法多!”

伯克希尔拥有的这些绩优企业,几年前的股价都非常之好,但是“我们选择不卖出这些持股,部分的原因在于持股的规模,部分的原因在于租税的问题,还有部分原因完全是因为我们没有特别注意股价。也许当时正好出去吃饭吧。谁知道啊?”

在另一方面,费雪(Philip Fisher)(巴菲特早期想法的关键影响人物之一)说过,如果你拥有一家非常出色的企业,最好的出售时机“几乎永远不存在”。为了要在未来重新买回而出售某项投资,是一场“很难玩的游戏”,有的人“就因为买进我们出售的持股而赚了大钱”。

芒格说:“对于这一点,我们抱持的不是传统投资人的心态。”他表示,“理想上,所有投资决定都应该以机会成本为考量依据。任何有理性的人,都应该在机会成本的基础之上做出决定。”但是,你在社会中却学不好这一点。“我们像呼吸一样信奉这项原则,但是大学教育也没教这个。如果要考虑等待的机会成本以及投资的机会成本,我们宁愿等待。”

巴菲特补充说道:“商学院教的以资金成本作为投资决策依据真是鬼扯。真正的决定在于,机会成本是多少。”芒格表示:“在你的投资生涯中,你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机会成本……,这才是妥善经营投资生涯的本质所在。”

有人问巴菲特,他在德国股市中有没有发现任何值得投资的标的。提问者还问道,安联保险(Allianz)是否是可能的投资标的。

巴菲特表示,他还是在检视全欧洲的企业,根据他自己对汇率的看法,他也愿意进行一项以欧元计价的投资。当德国保险业者的股价在两三年前遭到无情掼压的时候,举例来说,慕尼黑再保险公司(Munich Re)的股价曾下跌80%,伯克希尔曾经检视过其中几家保险公司。

拥有长久的竞争优势,德才兼备的经营团队,而且能够替资金创造价值的企业,总是具有吸引力的。基于伯克希尔的事业规模,最困难的事情是要找到规模够大的企业,如此对伯克希尔才有重大的意义可言。

巴菲特也指出,伯克希尔持有中美能源公司(MidAmerican Energy)80%的股权,该公司在英国拥有一家大型能源公司——约克夏电力公司(Yorkshire Electricity)。

巴菲特表示,由于财务申报法律规定,对于他喜爱的英国企业的持股比例,是否要提高到法定的3%以上,他都要反复思考。这些揭示规定是“一项障碍,但不是难以克服的障碍”。

伯克希尔对于拥有许多英国企业一事感到“非常自在”,只要这些企业符合他要求的一般标准。大约一年多以前,他“非常想收购”一家保险公司,但却无法在价格上跟卖方达成协议。

与“太阳系最富有的实业家”的经典对话

《财富》杂志曾经刊登了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和美国著名投资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裁沃伦·巴菲特的一次公开对话。

这是一次面对350名华盛顿大学商学院学生别开生面的公开对话。这两名被称为“太阳系最富有的实业家”的富豪就冒风险、人才使用、公司管理、经营战略、挑选接班人、还财富于民、中国之行等问题进行了生动的讨论,并回答了听众的现场提问。对话充满了幽默感和哲理,显示了两人取得事业上巨大成就的非凡能力和智慧。

两位富豪的对话非常吸引人,因为他们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富豪。此次对话中,两位亿万富翁除了让350名学生参加了这次对话外,还特别邀请公共广播公司和《财富》杂志采访报道这项活动。现根据《财富》杂志电子版刊登的对话原文摘译如下:

1.比上帝还富有的人

问:你们是如何走到现在这一步,成为比上帝还富有的人的?

巴菲特:我怎样走到这一步说起来也很简单。我的成功并非源于高智商,我相信你们听到这一点一定很高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性。我总是把智慧和才能看做是发动机的马力,但是输出功率,也就是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则取决于理性。那么,为什么一些聪明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却不能获得他们应得到的结果呢?这涉及习惯、性格和气质等方面因素,涉及行为是否合乎理性,是不是自己在妨碍自己。就如我说过的,这里每一个人都完全有能力做我所做的任何事情,甚至做比我多得多的事情。

因此,我给你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选择一个你最钦佩的人,把你钦佩他的原因写下来。你不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里面。然后,写下那个你最讨厌的人的名字,写下那个人身上使你拒其于千里之外的那些品质。我建议你们观察一下你们所钦佩的人的行为,使这种行为成为你们自己的习惯;你们也要观察一下那些别人身上应受到斥责的东西,并下决心不犯同样的毛病。如果你们做到了这一点,你们将会发现,你们已能够开足你们所有的马力了。

比尔·盖茨:我认为沃伦关于习惯的话是绝对正确的。我很幸运,当我还很年轻时就接触到电脑。由于从事编写软件这项工作时我们的目标非常集中,并处于这一行业刚开始发展的初期,因此我们得以组建一家在一场伟大革命中扮演主角的公司。我们组建公司是在23年之前。今后的23年将给我们更多的潜力,也许会使我们接近最初想象的目标:“每家、每个人、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

问:成立一家新公司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你们怎样判断什么时候是成立一家公司的最好时机呢?

比尔·盖茨:当我创办微软公司时,我十分激动,甚至想也没有想过会有多大风险。而且如果我愿意,我的父母亲仍旧允许我回到哈佛大学去完成学业。假如你要成立一家公司,总要付出极大的精力,你最好克服那种危机感。同样,我也不认为在事业刚开始时就需要开办一家公司。

问:你们怎样使人们支持你们?

比尔·盖茨:一开始,你会碰到人们怀疑你。如果你还年轻,你要去租办公室是很难的。你不到25岁是无法租车的,所以我总是坐出租车去看客户的。人们有时要我到酒吧去谈事情,但是我不能上酒吧(注:美国对饮用含酒精类饮料有年龄限制)。

真有意思,开始时人们总很有点怀疑。他们会说:“噢,这个孩子什么也不懂。”但是当你确实做出了一种好的产品,你确实懂得了什么时,他们就会狂热地追求你。

2.全球战略与中国之行

问:作为企业家,你们是怎样把你们的公司推向世界的?

巴菲特:我们最大的两项业务是可口可乐和吉列剃须刀片。可口可乐80%的盈利来自海外,而吉列则有2/3的盈利来自国外。因此,它们正参与着全球范围内改善生活水准的活动,我们是靠骑在它们的肩背上走向世界的。

比尔·盖茨:我们的业务确实是全球性的。事实上,我们在海外的市场占有额比在美国大得多,我们业务的增长大部分在国外。

问:什么原因促使你们俩在1995年一起去中国的?那次旅行对你们做出全球业务的决策有什么影响?

比尔·盖茨:我们去中国是出于多种原因。我们在那里看到了一些麦当劳快餐店,因此我们并不感到离家太远。到那里去看看正在发生的所有变化,到这个国家各地走走,并且同它的一些领导人见面是很令人激动的。

中国是微软公司早已开始投资的市场。后来我们大幅度地增加了投资。虽然每年中国的电脑销售量达300万台,人们却不掏钱买软件,但有朝一日他们会付钱的。

巴菲特:我家里人对我去中国感到十分惊讶。我的旅行距离从来没有超出内布拉斯加州之外。我在中国过得十分愉快,并且肯定了那种预感,即将来在中国,可口可乐的销售量会是巨大的。

3.关于创新问题

问:在各自的行业中你们俩都是创新者。不知道你们给创新下什么样的定义?

巴菲特:我在工作中没有太多创新。我其实只有两种功能:其一是分配资本;其二是帮助15或20名高级管理人员,使他们手下的那些人在经济上已没有热情工作的积极性时依旧保持工作热情。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帮助我的高级管理人员,使这批人仍旧有兴趣在早上6点钟就从床上跳起来,用他们当年还是十分贫穷时的全部热情来工作。如果我做了这两件事情,他们就会有创新。

比尔·盖茨:技术行业是充满乐趣的行业。例如,当因特网来到时,我们把它作为排在第五、第六位优先考虑的事情。但是后来我们认识到事情发展得比我们想象的更快。这一类危机每三四年会遇到一回。你必须仔细倾听公司里所有聪明人的意见,这就是为什么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必须吸引许多想法不同的人,必须容许有种种不同的意见,然后必须找到正确的想法并全力以赴付诸实施。

4.关于拆股

问:巴菲特先生,我听说你反对拆股。请问,你对微软公司历来拆股的做法有什么评论?

巴菲特:我不反对那些分股的公司。我不认为微软公司因为拆股而受到损害。如果我要大幅度地拆股的话,我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股东的成分吗?不能。我只能稍微地加以改变。要记住,所有股东的位子都已经像这个礼堂一样坐满了。如果我说了什么冒犯你们大家的话,你们都会离场,另外一批人会进来。

比尔·盖茨:沃伦令人钦佩地提示人们,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股票,而且他们应该被看做是一家同那种典型的公司不完全一样的公司。

5.犯过的错误、商业合伙者和管理继承问题

问:你们做过的最好决定是什么?

巴菲特:我做出过形形色色的使我们损失数以10亿美元计的坏决定。这是些由于疏忽而犯的错误,而不是由于承担了义务。

比尔·盖茨:拿我的情况来说,我得说我最好的商业决定是和选择合伙人有关的。决定同保尔·艾伦合作也许是这些决定中排在第一位的。接下来的是雇用一位朋友斯蒂夫·博尔莫。他打从那时候起一直是我的首要合伙人。要有一些你能够完全信任和全心全意投身于事业的人,有一些有同样的远见而又有一整套与你稍有不同的技能的人,并且能对你起到一种制约作用的人。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你某些想法由他执行。你知道他会说:“嗨,等一等,你想过这一点和那一点没有?”把一些才智横溢的人激发起来的好处是不但使事业更有意思,而且确实导致很多成功。

问:看起来你们两家公司的成就都是在你们本人和你们的领导才能驱使下获得的。当你们去世后怎么办呢?

巴菲特:你的假设就不对。我将继续工作直到我死后5年。我会给董事们一块灵应牌以便他们同我保持联系。假如我今夜死去的话,人们也不会停止喝可口可乐的,他们也不会从今夜开始不再刮胡子了,他们也不会少吃Dilly Bars生产的糖果和使用这些公司生产的出色产品。事实上我已经发出了一封信说明应该做的事情。我还有另外一封信准备在那个时候发出。信的开头是“我昨天死了”,然后说明公司的工作计划。

比尔·盖茨:我的态度同沃伦的很相像。我将持续地做我现在做的工作,做很长很长的时期。我想大概10年,我要用这10年里的全部时间从事与微软公司有关的事情,因为这是我的事业。我将选出别的人来担任首席执行官的职务。

我们的高级管理人员经常在那里坐着讨论接班的问题,因为我们要保证给人们提升的机会。我们不想制造一种使人们感到卡在现有的位置上不得不跳槽另找出路去接受大的挑战的局面。寻找接班人是我长时间思考的事情。

6.将把99%的财产捐赠出去

问: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两位企业家,你们在财富归还社会这个问题上如何发挥作用呢?而且你们如何应用你们的影响让别人也把财产回归社会呢?

巴菲特:我俩在这个问题上有相同的哲学。就我自己的情况而言,我知道我的财产的99%以上是要回归社会的,只因为社会对待我们太好了。

比尔·盖茨:这是一种很好的哲学思想,把大量金钱传给人,对接受这些钱的人可能是件坏事。

问:你们是怎样看待在商业以外人生经历的其他方面的作用的?

比尔·盖茨:如果你对某件事情很擅长的话,你要十分小心。一定不要认为你对那些你不一定擅长的事情也很在行。我不认为我们管理公司的一些办法,诸如雇用人的方式、创造的环境、使用股票选择权等,对别的公司也是好经验。

巴菲特:比尔说得对,偶尔有些事情,如竞选筹资运动改革,他得采取一种立场。但是你不需要说全世界都得在这个问题上跟你走。有的人可能是一名好运动员和好的艺人,他以为他应该在一切事情上告诉全世界该如何行动,那是错误的。对我们来说,如果我们以为由于我们赚了很多钱就能在任何事物上都善于提出建议的话,那是发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