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妈妈”启示录
10861200000009

第9章 “中国妈妈”培养子女成才的秘诀是什么

在我家附近的一条高速公路旁,有一块哈佛大学的广告牌,上面有一个女孩的照片,旁边是一行字:让你的梦想成真。

广告牌上的女孩很多美国人都熟悉,她成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母亲靠捡垃圾为生。但这个女孩并没有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而是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她读书很用功,但更重要的是,她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看到了社区中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助,因此她在课余时间做义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身边的穷人。后来这名女孩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哈佛大学广纳人才、贫寒子弟也可“跃龙门”的典型例子。

我也读到过一个华裔移民家庭教育的故事。一个在中国大陆出生的女孩,10岁随父母来到美国,当时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讲。但几年过去了,在2009年美国大学招生中,这名女孩却同时被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并获得这4所大学的奖学金。美国人认为这个中国女孩很成功,但她为什么会成功却更值得深思。这个女孩的父亲是一家餐馆的厨师,母亲是位家庭主妇,在美国华裔移民家庭中这只能算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

这个女孩的“中国妈妈”的“儿女经”很简单:“女儿一直清楚自己想追求的,所以我也放心让女儿逐梦,我扮演的则是聆听的角色。”这位“中国妈妈”还说:“我喜欢多听女儿说,不去干涉,鼓励孩子表达心里的想法。”这位“中国妈妈”说的话很容易懂,但细品起来,你就算是背熟了洋洋洒洒一厚本教育学教科书,却也未必比这位“中国妈妈”讲的实在、贴心。

这位“中国妈妈”说的是掏心窝子的话,她没有一心要求女儿一定要上哈佛、耶鲁,但却鼓励女儿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按自己的意愿去逐梦,最后女儿反而成了美国名牌大学争着要录取的人才。

在现实生活中,众多的“中国妈妈”能做到这么简单的事那还真不容易。我所列举的这个例子只是人家“中国妈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放之四海的真理。

那么,这个中国女孩在美国的普通教育中到底做了什么事能让美国这些最好的大学如此青睐并将她视为优秀人才而争相录取呢?

下面我们看看这个中国女孩所走过的道路,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了。这个女孩的父亲读书不多,在美国也只能靠打工养家糊口,母亲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由于家境不太好,女孩从小养成了独立的个性,而不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女孩的一句话挺让人感动:“想到父母亲的辛苦,我就要加倍努力。”

在中学9年级前,这个女孩就开始在麦当劳打工,麦当劳的打工经历成为她向大学申请时自我经历中最厚实的一页。她说:“在麦当劳打工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人应对,更培养了我与人沟通的技巧。”

在学校,这个中国女孩参加了7个社团和1个乐团,并担任其中4个社团的主席,并且在当地最大的青年交响乐团担任提琴手。周日她固定上中文学校,同时还要帮妈妈照顾年幼的弟弟。

这位女孩在中学8年级时曾写过一篇作文,文中写道:“一个人只有求学的12年来准备真正的生活,在这短短的12年里,一个人必须要用他的时间去学足够多的知识。”她还引用名言说:“我是利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学习的。”刚到美国时,这个中国女孩一句英语都不懂,用了两年的时间才把英语水平拉近到与同学差不多的水平。高中毕业时,她的在校平均成绩和大学入学考试成绩都相当不错。在学习上,这个中国女孩追求的是最好的表现而不是分数,她特别喜欢挑战性强的课程,在中学10年级时,她已经在一所大学选修了一些大学课程。

对于自己的父母,这个中国女孩表示,父母无上限的支持,才是她成功秘诀中的关键。她说:“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如果没有爸妈的全心支持,就很难成功。”

通过上述故事,我们发现这个中国女孩之所以成功,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她实现了从立志到自立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有女孩自身的努力,也有“中国妈妈”的开放式教育观的功劳。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的成才都有其自己的道路,“中国妈妈”在子女教育上有三点值得反思。第一,子女的路要他自己选择,父母为其设计的路未必就是孩子自己要走的路;第二,父母要勇于让孩子自立,不要让孩子成为“扶不起的阿斗”;第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如果能更平等一些、更加尊重孩子的选择、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反而会更尊重父母,也会对父母的苦心和爱心理解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