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妈妈”启示录
10861200000066

第66章 六成“高考状元”哈佛落马的启示

根据有关数据,美国SAT考满分的中学生在申请哈佛大学时,61%会被哈佛大学拒绝。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美国的名校。

高中生的学业平均成绩和SAT考试成绩是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首先考虑的要件,没有好的成绩学生要进入一流大学是有困难的;反之,美国一流大学在录取学生时,并不是把学生成绩当成唯一的录取标准。从美国的名校录取学生的模式来看,高中生的SAT考试成绩只是一个门槛,过了这个门槛之后,分数就变得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些学生的学术水平应当说都很出类拔萃,如果仅用分数作为取舍标准,那就有可能招来一大堆书呆子。

很多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移民家长,对美国大学的录取规则了解不多,往往认为子女只要学习和考试成绩好就能够进入理想的名牌大学,但事实上却未必如此。

如果纯按考试成绩,人们会发现一个有点奇怪的现象,有许多学习成绩一流的学生最后是进了二流大学,也有许多成绩二流的学生却被一流大学录取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美国名校激烈的入学竞争中,一流名校申请就是一场少数者胜出的游戏。那么游戏规则又是什么呢?除了学术成绩的优异表现外,种族、地区、特殊才能、家庭背景,对于美国的一流名校而言,这些在录取学生时都会加以考量。

我们看一下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一个白人学生、一个华裔学生和一个黑人学生申请同一所大学,当三个学生在所有方面的表现都一样时,名校首先考虑录取的一定是黑人学生,因为黑人学生在学校的学生中是少数。如果三人中录取两名,按理说华裔学生应当被录取,因为华裔学生的比例要低于白人学生,但又未必。因为华裔学生学习成绩好是出名的,但在社会表现上却不如白人学生,综合考量后,华裔学生可能就会落榜。

再例如,两名表现基本相同的华裔学生同时申请斯坦福大学,一个来自加州,一个来自亚利桑那州,那么,来自亚利桑那州的华裔学生会占优势。因为一般名校希望学生能够有地域多元化的代表性,斯坦福大学不缺加州的学生,因此来自加州的学生就会失去地域上的优势。

美国的大学会从四大方面对申请入学者进行评估,第一是高中在校成绩,第二是SAT(或ACT)考试成绩,第三是课外活动经历,第四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如种族、地区、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经济情况)。

在这四项中,第四项是学生和家长很难改变的,所以前三项实际上对华裔子女能否进入名牌大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考试成绩往往是华裔学生的长项,而课外活动的表现却最容易成为华裔学生跨进名校门槛的绊脚石。

华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喜欢跟风,兴趣爱好又差不多,弹钢琴、绘画、跳舞,做义工无非是到图书馆或医院。因此,这种随大流的社区参与反而变得没有竞争力,因为当多数人进行相同活动时,一流名校再也无法从这些活动上分析一个学生的特质,从而无法作出是否选择这些学生入校的决定。

像哈佛、耶鲁、斯坦福这样的名校,绝不缺乏成绩好的高中生申请者,而这些学校的入学审核官的责任就是拒绝90%的申请者。

一个申请者要想不被哈佛这样的名校拒绝,他就一定要具备特殊性,这也就是美国中学生中最流行的理念,I am special,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一个特殊的人。从美国名校录取以及美国普通教育的特性可以看出,美国教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培养个人独立的特质,进而达到人才辈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