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妈妈”启示录
10861200000025

第25章 美国英特尔奖中的华裔学生

2010年3月,在美国有着“小诺贝尔奖”美誉的“英特尔科学人才探索奖”公布获奖名单,华裔学生大放异彩,前十名获奖者中独占五席。其中,来自加州的刘剑赟和叶霖分获第二和第四。华裔女生赵玮获得“格兰·西伯格奖”,这是自1997年以来首位获得此奖的女生。

美国“英特尔科学人才探索奖”旨在鼓励美国高中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创造,从1942年创办至今,获奖者中已诞生7位“诺贝尔奖”得主。2010年从1736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入围决赛的40名学生中,有14位华裔学生。

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长欧德宁称赞所有入围的40名高中生都是未来的科学家。正是由于他们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并得到有学识的老师启发性的教学,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赢得了桂冠。出席颁奖典礼的《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弗里曼致辞说,世界是和平的,这就意味着世界的竞争不再是国家的竞争或者公司的竞争,而是个人与想象力之间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创造性的人才,哪个国家就拥有世界的未来。

美国《侨报》对2010年获得英特尔奖的华裔学生情况曾作了详细的报道,从这些学生身上也可以看出在美国的华裔第二代对科学的追求以及在高中阶段就为人生道路打好基础的不懈努力。来自加州萨拉托加林布鲁克高中的刘剑赟,以网络数码图像搜索系统获得亚军。刘剑赟的父亲来自安徽芜湖,母亲来自福州。他们先移民夏威夷,然后搬到加州。他说,父母总是鼓励他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6岁就开始编写电脑程序,父母说,他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兴趣弄电脑。每当孩子有自己的主意时,父母总是耐心倾听,然后提出建议。在父母的鼓励下,刘剑赟从小就热衷于研究电脑,喜欢玩网络游戏,总是把电脑捣鼓成自己最喜欢的模式。学习之余,刘剑赟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机器人队,6周内制作了5个机器人,每年参加两次比赛,并创建了一个电脑俱乐部。刘剑赟课余还喜欢钢琴、网球。他说,他准备上斯坦福大学,学习电脑科学,大学毕业后或许做电脑科学研究,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刘剑赟认为,高中生在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中,保持发现问题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你才有动力去做研究、看报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来自加州帕洛阿图高中的18岁华裔女学生叶霖获奖的项目是用数学方法研究一种游戏的赢法,这个策略运算模式可用于经济活动中。叶霖的父母分别来自四川和上海,早年来美读研究生。出生在美国的叶霖说:“从小爸爸妈妈和外婆就为我寻找各种机会,让我可以学更难的东西,这对我有很大帮助。”叶霖很感激父母对她的关心、支持,她说:“谢谢你们,都是因为你们,才有我今天。”即将上大学的叶霖还没选好学校,但她表示,专业肯定是选她最喜欢的数学,她打算将获得的4万美元奖金用来交大学学费。而在业余时间,叶霖喜欢写作、画画。

16岁的威斯康星州香堡尔根北高中应届毕业生赵玮,以高热与高压相结合的工程项目获得以瑞典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西伯格的名字命名的特别奖——“格兰·西伯格奖”。赵玮参与了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赞助密尔瓦基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项目。她在研究中提出了电磁感应加热气体的非常规方法,设计并制造了加热线圈和感应线圈,其所制造的可携式加热装置为纳米粒子动态喷涂实验提供了稳定的所需温度和压力下的运载气体。赵玮的父母来自北京,均是工程师。父亲赵友贵表示,赵玮小学时曾获得“创意美国”国家发明奖第三名。

现年18岁的周琳达所参加的是生物化学项目,获得了第十名。周琳达主攻的是乳腺癌对药物的抵抗性。她的研究可能为治理耐药的乳腺癌提供新的方法。她是发表在癌分子研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的共同作者。周琳达爱好运动,参加的项目包括击剑、曲棍球和十项全能。她希望成为一名神经科医生或是一名法医病理学家。

以环境科学项目获第七名的孙常,其研究题目聚焦于街道上的尘土是如何与雨水进行相互作用的。这是针对街道上粉尘颗粒进行的先驱性研究,孙常发现,粉尘颗粒的大小可改变水清除其上的污染物质(如铅、铬和砷)的功效,而大多数的污染物质的吸附发生在5秒钟之内。孙常的志愿是上哈佛大学或是斯坦福大学。他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小提琴演奏者。

现年18岁的范望参加的是物理与太空科学项目,他获得了第九名。他向人们展示了在解决“NP-complete”(NPC)问题时的量子计算的能力。他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物理学界提供另外一种探索晶格模型的工具。范望在2009年的英特尔奖中获得了物理和天文学部类的第一名。他在波特兰州立大学做过有关量子计算的报告,并且是一篇已经发表的有关量子逻辑的研究报告的唯一作者。他领导的团队在有关机器人的比赛中获得了科学碗奖。范望的愿望是上哈佛大学或麻省理工学院,并成为一名物理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