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妈妈”启示录
10861200000002

第2章 “中国妈妈”引出的教育话题

在美国从事新闻工作,采访比较多的是华人的教育问题。过去十多年来,我曾参加过无数次华人家长会,了解他们对子女教育的关心和关注。大多数华人家长特别关心子女如何能够进入大学,尤其是美国的名校,所以对孩子上什么样的高中、在高中如何选课、考试如何拿到好成绩等问题特别有兴趣,而对美国的教育环境、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则关注不够。针对中国的教育特点以及美国华人父母教育子女的心态,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不缺好的理念,缺的是好的教育环境。相比较而言,美国有好的教育环境,但华人家长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却可能阻碍子女在一种新的文化下发展。不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大环境是父母难以改变的,但在如何教育、引导子女方面还是可以拥有一定主动权的。在这样的思考下,一篇一千多字的短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于2009年4月17日发表在我的新浪博客上。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第一次听到美国高中校园,尤其是华人学生集中的高中流行“中国妈妈”(Chinese Mom)一词时,我并不懂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后来特地和一些高中生交谈后,才了解到美国一些高中校园流行这个词的原因。

华裔家庭的高中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妈妈也要孩子去学钢琴;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鲁,“中国妈妈”就会说,看看人家,你也要考哈佛、耶鲁。总之,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是以别人为标杆,让子女去达成妈妈心中的目标。一些华裔高中生为此与母亲产生了矛盾,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为什么“中国妈妈”总要比这比那,我就是我,我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情况来设计自己人生呢。

主流社会或者说是白人家庭的高中生对“中国母亲”含义的解释与华裔家庭的高中生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华裔家庭的同学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由妈妈说了算。妈妈就像一只老母鸡,华裔的同学就如小鸡,总要靠老母鸡的翅膀来保护。很显然,“中国妈妈”在白人高中生中是一句讽刺语,不少华裔学生为此感到烦恼。

不少华裔移民到美国,他们的美国梦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希望子女能够接受美国最好的教育,哈佛、耶鲁等美国第一流的大学当然更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在美国各族裔移民中,华裔家庭是最重视子女教育的,而且考入名牌大学的比例也比其他族裔要高,在这里,“中国妈妈”功不可没。

尽管如此,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下,“中国妈妈”的做法却成了在高中生中不被赞赏的行为。没有人否认“中国妈妈”的苦心及其对子女能够在激烈竞争中有机会进入好大学所起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中国妈妈”为什么又会成为流行的贬义词呢?

其实,从华裔家庭高中生和白人家庭高中生对“中国妈妈”一词的解释上可以看出端倪。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我们民族的一个特性也许是太好攀比了,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总喜欢和同事、邻居比。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从小开始就是不断参加这个课、那个班,人家孩子上,咱家孩子绝不能拉下,也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是不是那块料。久而久之,孩子少了乐趣,变成了小大人。

攀比和为孩子设立教育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攀比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对自己的孩子没了信心;为孩子设立教育目标,则基本上是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不断地去挖掘其潜能,并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教育。

对于“中国妈妈”,我认为值得思考的是,敢不敢让子女早自立,而不必一生都让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老母鸡”上。其实在高中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已经形成。为什么很多高中生非要到远离父母的城市上大学,那是因为他们终于解放了,再也不用每天听“老母鸡”“咯咯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