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妈妈”启示录
10861200000018

第18章 子女从父母身上自然学到的四件事

父母对子女的养育可能只需要20年,当子女成年后,父母的养育之责应当说是完成了。但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绝不会因他们过了18岁或大学毕了业就终结,对子女的教育,恐怕是父母终生需付出心血的事。孩子大了可以天高任鸟飞,而那些靠着父母生活或是倚仗父母荫庇的年轻人,在美国孩子心目中是不被推崇甚至是被瞧不起的。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很多时候不是直接的或是按照设计来完成的。父母可以教孩子系鞋带,可以教他们认字、做算术或其他学术性的事情,父母也可以教导孩子的信仰、让他们看好的电视节目或书籍。然而,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却显示,孩子们并不是经常从父母有意识的教育中去学知识。孩子在人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经验与教训,往往不是父母一本正经地教育他们的时候,而是父母无形中留给他们的影响。

子女从父母身上自然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情绪的表达。孩子会在无形中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面对和处理压力、焦虑和挫败。当你心烦意乱时,如果你发泄的方式是大喊大叫、吵架,即使这种情绪发泄的目标不是孩子,孩子也会感受到这种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式。而日后当孩子遇到类似问题时,也可能会采取同样的方式。当然,如果父母用理性的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孩子们也会感受得到,他们也会尝试用这种方法来面对和处理压力。在对子女表达愤怒、困惑和焦虑、渴望等情绪时,父母要把握的重要原则是让子女了解你对造成问题的原因的真实感受。

子女从父母身上自然学到的第二件事是如何与人交往。父母之间如何互动,父母如何待人接物,这些对子女的潜在影响往往比说教更深刻。孩子会观察父母如何对一件事做出决定,谁来做决定,父母面对矛盾时是吵架还是协商,这些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家庭和夫妻关系的基本概念,从而也影响他们未来家庭的观念。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辈,如何对待其他家庭成员,孩子们会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今天的中国社会,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远远超过对自己父母的关心,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孩子的心目中,自己成了家中的“太上皇”,而父母、祖父母却成了服侍自己的奴仆。如果孩子养成这样的观念,也会把这种观念自然地传给下一代,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父母为了子女甘愿奉献,而最终的结果则是自己成为了家中的“老妈子”。做父母的不要忘记,不论是能言善辩还是拙于表达,让孩子印象深刻的未必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他们那双眼睛看到的父母如何为人处世。

父母在社会上交往,对不同人的态度很容易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如果父母对上级阿谀奉承、对下级视为奴仆,孩子的心中就会自然地也将人分等级;如果父母靠人际关系在社会立足,孩子自然也会乐此不疲。孩子会把自己的未来与父母的现在加以对比,也许他们会比父母更卓越,又或许他们会模仿父母,走上与父母一样的道路。

子女从父母身上自然学到的第三件事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伴随人的一生,在日常生活中,油盐酱醋、五谷杂粮、吃喝拉撒睡,这些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事,但却是人一辈子都必须要做的。孩子在生活中养成的良好习惯,不是制定几条规则就可以做到,父母抽烟,孩子会受到影响;父母每天晚上的时间都消耗在电视机前,孩子也会习以为常,而不愿意去读书;父母每天公款吃喝、酒肉穿肠过,孩子也会认为这可能就是生活。

2009年,当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困难时,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流行词——“拼爹”,也就是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要找工作得看父母当什么官,是不是款爷、富豪,有这样的父母,做儿女的自然不愁。小老百姓呢?只能碰运气,拼不了爹的只好“啃爹”,“啃”不了爹只能怨没个好爹。这种现象对国人来讲似乎司空见惯,但按社会的发展规律而言却不是个好现象,也不利于人才的辈出。父母真正留给子女的不应是一事一利,而是一个做人之本。

阳光媒体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杨澜在一场大学生讲座中谈到,20年前她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当时国家开始不包分配,她跑了多家单位也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于是找父亲“撒气”:“你为什么不能给你那些学生打个电话,找点关系?”当时杨澜的父亲连续问了她三个问题:你是不是大学毕业了?你是不是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你是不是成年了?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杨澜的父亲对她说:“父母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剩下的靠你自己。”

可以说,杨澜有个好爸爸,这位好爸爸没有为女儿的工作去动用私人关系,也没让杨澜留下一个靠爹才能出人头地的“美名”,但这位父亲却留给了杨澜一件无价之宝,那就是自立。

子女从父母身上自然学到的第四件事是爱和关心。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父母的爱心会自然地留传给子女;反之,生活在一个缺少爱心的家庭中,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一位美国母亲曾讲到她的故事,这位母亲说,她从小生活在很温暖的家庭里,父母对家中孩子十分关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不需要父母告诉她如何要怀有爱心,父母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位母亲对待自己的子女也是爱之深、关之切,每天晚上孩子临睡前,这位母亲都会和他们说我爱你,在送孩子到学校后都会吻别他们。这位母亲说:“我希望四个孩子长大后都是充满爱心,都是关心自己孩子的好父亲,我相信我的做法会对孩子爱心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这位母亲9岁的儿子在母亲节送给妈妈自己做的漂亮贺卡,他多次告诉母亲,要把积攒下来的钱捐给穷人,甚至要把妈妈买给他的所有玩具捐给那些没有玩具的儿童。这位母亲总结出自己的育儿之道是:要给予孩子一些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孩子们可以传给他们下一代的。这种价值是爱、关心以及奉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的父母不太善于公开表达对子女的爱,我们有点羞于对孩子说我爱你,我们也很少拥抱自己的子女。我们可能会用其他的方式去表达父母的爱,比如,孩子远行,父母一定会给孩子兜里多揣些钱,怕孩子缺钱;孩子回家,我们一定会用最丰盛的家宴来款待孩子,让孩子吃得开心。虽然东西方父母表达对子女之爱的方式不同,但如果父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爱,就会逐步打开孩子们爱的心扉。也许爱不是从书本上能够学得到的,爱是一种传承,爱是子女从父母身上自然学到的最重要的事。

一位美国爸爸谈到,他会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着女儿,带她到庭院里,让她坐在他的大腿上,一起观赏月亮和星星,这对他们俩来说是最美好的时刻。他给他的每一个孩子都保存了一本4~9岁的日记,让他们知道,他是多么地爱他们。没有这些记录,他们的一些重要瞬间、美妙时刻将很容易遗忘。也靠着这日记,他们成长中的趣事、思想乃至恶作剧都能如实地记录下来。

记得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的父亲常双手握住我的手,目光凝视着我,然后握我的手三次,好像对我说:“我爱你。”现在我也用同样的方式,试着握住我女儿的手,女儿会用双手回握我,我非常激动。

一位美国妈妈这样描述她是如何表达对子女的爱意的,她说:“我是一个工作的妇女,每天不得不很早地离开家,我的小宝贝们很少能对我说再见。为了能让他们知道我有多么地爱他们,每天早上离家前,我悄悄地进入他们的房间,给他们每人一个深深的吻,到孩子们起床时,会从镜子里看见妈妈留下的鲜红的吻,让他们知道妈妈是爱他们的,并向他们说再见。每逢周末,我会把准备好的午餐放在一个野餐篮里,带着我的四个孩子举行一次美妙的活动。那一整天,我和孩子们一起散步、放风筝、玩球。我的小宝贝们知道,这是一周中最特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