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10860500000011

第11章 内脏学总论

1.内脏的概念

内脏是指大部分位于胸腔、腹腔和骨盆腔内的器官,并以管状器官一端或两端的开口与外界相通。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4个系统。

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由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摄入体内,经心血管系统输送到身体各部,在细胞内进行新陈代谢。代谢的最终产物,再经心血管系统运送到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排出体外。食物的残渣以粪便的形式由消化系统排出。生殖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产生配子,繁殖后代,延续种族。

2.内脏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内脏各器官按其基本结构可分为管状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大类。

2.1 管状器官

管状器官内有明显的腔隙,中空呈管状,一端或两端开口于外界,如食管、胃、肠、气管和膀胱等。其管壁一般由3~4层组织构成,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或浆膜。

2.1.1 黏膜

构成管壁的最内层。正常黏膜的色泽因血液充盈程度而不同,可由淡红色到鲜红色,柔软而湿润,有一定的伸展性,空虚状态下常形成皱褶。黏膜有保护、分泌和吸收等作用,又分黏膜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3层。

(1)黏膜上皮

由上皮组织构成,其类型因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而异。口腔、食管、****、****和尿道外口等的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有保护作用;胃、肠等的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有保护、分泌和吸收作用;呼吸道的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有运动和保护作用;膀胱、输尿管等的上皮为变移上皮,有适应器官的扩张和收缩的作用。

(2)固有膜

由结缔组织构成,内有小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纤维。在某些器官的固有膜内还有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和腺体等。固有膜有支持和营养上皮的作用。

(3)黏膜肌层

在固有膜下方,为位于固有膜和黏膜下层之间的一薄层平滑肌。收缩时可使黏膜形成皱褶,有利于物质吸收、血液流动和腺体分泌。

2.1.2 黏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连接黏膜和肌层的作用,并使黏膜有一定的活动性。在富有伸展性的器官(如胃和膀胱等),特别发达。黏膜下层内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在有些器官(如食管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还有壁内腺。

2.1.3 肌层

一般由平滑肌构成,常分为内环行肌和外纵行肌两层,在两肌层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肌间神经丛。环行肌收缩时,可使管腔缩小;纵行肌收缩时,可使管道缩短而管腔变大。两肌层交替收缩时,可使内容物按一定方向移动。

在有些管状器官,如口腔、咽、喉、食管(牛、羊全部,猪几乎全部,马的前4/5)以及天然孔等器官壁的肌层,则由横纹肌构成。

2.1.4 外膜或浆膜

为管壁的最外层,由富含弹性纤维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称为外膜,也是管壁与周围器官连系固定的组织,如颈部食管和直肠后段的外膜。如外膜表面覆盖一层间皮,则称为浆膜,如胃、肠等表面的浆膜。浆膜表面光滑、湿润,有减少器官间运动时摩擦的作用。

2.2 实质性器官

实质性器官内没有明显的腔隙,是一团柔软的组织,如肝、胰、肺、肾、****和卵巢等。

实质性器官均由实质和被膜两部分组成。实质是实质性器官实现其功能的主要部分,器官不同其实质也不同。被膜即结缔组织,被覆于器官的外表面,并伸入实质内构成支架则形成间质,将器官分隔成许多小叶。分布于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为小叶间结缔组织,内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和导管通过。血管、神经、淋巴管和导管出入实质器官的部位,称为实质器官的门,如肝门、肾门、肺门等。

3.体腔和浆膜腔

3.1 胸腔和胸膜腔

3.1.1 胸腔

是由胸廓的骨骼、肌肉和皮肤构成的截顶圆锥状腔。锥顶向前,为胸前口,由第一个胸椎、第一对肋骨以及胸骨柄围成;锥底向后,为胸后口,由膈封闭,与腹腔为界。膈是穹隆形板状肌,向前上方凸入胸腔,所以,胸腔的体积比外观上看到的胸廓的体积要小得多。胸腔内有心、肺、食管、气管和大血管等重要器官。

3.1.2 胸膜和胸膜腔

胸膜为一层光滑的浆膜,分别衬贴于胸腔壁的内面和覆盖在胸腔内器官表面,前者称为胸膜壁层,后者称为胸膜脏层。壁层和脏层互相移行,两者间的腔隙称为胸膜腔。胸膜腔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

3.2 腹腔、骨盆腔和腹膜腔

3.2.1 腹腔

位于胸腔之后,其前壁为膈;后端与骨盆腔相通;顶壁主要为腰椎、腰肌和膈脚等;两侧壁和底壁主要为腹肌及其腱膜。腹腔比外观上看到的软腹壁的体积要大得多。腹腔内容纳大部分消化器官、脾和一部分泌尿生殖器官。

3.2.2 骨盆腔

为腹腔向后延续的部分。其顶壁为荐骨和前3个尾椎;两侧壁为髂骨和荐结节阔韧带;底壁为耻骨和坐骨。骨盆前口由荐骨岬、髂骨和耻骨前缘围成;后口由尾椎、荐结节阔韧带后缘和坐骨弓围成。骨盆腔内有直肠和大部分泌尿生殖器官。

3.2.3 腹膜和腹膜腔

腹膜是贴于腹腔、骨盆腔壁内面和覆盖在腹腔、骨盆腔内器官表面的一层浆膜,可分腹膜壁层和腹膜脏层。壁层贴于腹腔壁的内面,并向后延续到骨盆腔壁的前半部;脏层覆盖于腹腔和骨盆腔内器官的表面,也就是内脏器官的浆膜层。腹膜壁层和腹膜脏层互相移行,两层间的间隙称为腹膜腔。腹膜腔在公畜完全密闭,母畜则因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腔,因此间接与外界相通。在正常情况下,腹膜腔内也有少量液体,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脏器间运动时的摩擦。

腹膜从腹腔、骨盆腔壁移行到脏器,或从某一脏器移行到另一脏器,这些移行部的腹膜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腹膜褶,分别称为系膜、网膜、韧带和皱褶。它们多数由双层腹膜构成,其中常有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结以及分布到脏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起着连系和固定脏器的作用。系膜为连于腹腔顶壁与肠管之间宽而长的腹膜褶,如空肠系膜和小结肠系膜等。网膜为连于胃与其他脏器之间的腹膜褶,如大网膜和小网膜。韧带和皱褶为连于腹腔、骨盆腔壁与脏器之间或脏器与脏器之间短而窄的腹膜褶,如回盲韧带、盲结韧带和尿生殖褶等。此外,腹膜腔的后端在骨盆腔内还形成一些明显的陷凹,如直肠背侧的直肠荐骨陷凹;直肠与子宫、子宫阔韧带(母畜)或尿生殖褶(公畜)之间的直肠生殖陷凹;子宫、子宫阔韧带或尿生殖褶与膀胱、膀胱侧韧带之间的膀胱生殖陷凹;膀胱、膀胱侧韧带与骨盆底壁之间的膀胱耻骨陷凹等。

4.腹腔分区

为了确定各脏器在腹腔内的位置和体表投影,通常以下列几个假想平面,将腹腔划分为10个部分(区)。通过两侧最后肋骨后缘最突出点和髋结节前缘作两个横断面,把腹腔分为三大部分,即腹前部、腹中部和腹后部。

4.1 腹前部

腹前部又分三部分。肋弓以下的为剑状软骨部;肋弓以上、正中矢面两侧的为左、右季肋部。

4.2 腹中部

腹中部又分四部分。通过腰椎两侧横突顶端的两个矢状面,把腹中部分为左、右髂部和中间部。中间部的上半部为腰下部或肾部;下半部为脐部。

4.3 腹后部

腹后部又分三部分。通过腹中部的两个矢状面向后延续,把腹后部分为左、右腹股沟部和中间的耻骨部。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内脏?哪些器官属于内脏?

2.简述管状器官的一般结构。

3.简述胸腔、腹腔、骨盆腔及浆膜腔的构成。

4.说明腹腔的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