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读书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10859000000044

第44章 在呼喊中活着

读余华的《活着》是在很久以前,自己毕竟不是博闻强识之人,小说给自己头脑留下的深刻印象仅余留下的是一种泥土的气息,似乎只有泥土这种世间之物才能够象征世间最凡俗的也是最艰难的过程——活的过程。重新想起《活着》竟然是因为英国散文家布朗的《瓮葬》,布朗的文字是华丽而晦涩的,犹如死亡难以让人承受和理解一样。这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之素朴,想起福贵老人在阳光下的土地上的吆喝。

一本奇书

我认识霍达,是从读她写的《国殇》和《民以食为天》开始的。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但我还不知道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等等,我都没有看过。直到她送给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

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读《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女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

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

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对此还是十分欢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一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汉文写出了一个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

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