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读书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10859000000012

第12章 关于记忆的基本知识

良好的阅读记忆的特征

良好的阅读记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记得快

记忆速度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问内记住较多的知识。记忆的快慢,因人而异。在生理上,与人的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速度有关,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得快,记忆就快;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得慢,记忆就迟钝。记得快的人能“过目不忘”,例如,《三国演义》

中张松看《孟德新书》一遍后,能倒背如流,一字不差,就是记得快的表现。记得快对阅读有重要的意义,识记越快,获得的知识就越多,阅读效率就越高。因此,阅读者要注意锻炼、培养记忆的快速度。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区域里新的条件反射最容易形成,因而在识记文献内容时,一定要目的明确,专心致志,深刻理解,这样才能提高识记的效率。

(2)记得准

记得准是指记忆的质量高,对记忆的信息不歪曲,不遗漏,不出错,这是记忆正确性的表现。记忆不仅速度要快,保持时间长,还需要正确,否则,记忆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3)记得久

阅读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知识所保持的时间长久,甚至终生不忘。在记忆过程中知识信息经过反复运用,经常复习,便能由短时记忆发展到长时记忆,有的可以保持数十年。茅以升在80岁高龄,仍能背诵圆周率至小数点百余位而没有差错。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加速知识更新,不能对所学过的知识全部永远不忘。对于过时的,失丢使用价值的旧知识就应该主动忘掉,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来学习最新的、最需要的知识,并保持记忆的持久性。

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必须不断强化才能得到巩固。因此在阅读实践中,要注意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和练习,使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巩固,以减少遗忘,记忆才能持久。

(4)回忆得快

回忆得快是指对于大脑中所存贮的信息,在需要时能迅速地回忆起来。记得快和回忆得快是相对应的两种特点,记得快是指信息输入,存贮快;回忆得快是指信息输出、提取快。回忆得快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人们储备知识,积累知识经验,就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地提取出来,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回忆得快的人从“记忆仓库”中提取信息应用于实际,既可“整存零取”,也可“零存整取”。运用知识得心应手,称心如意。而有的人储备了很多知识,可是不能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正如《唐书·李邕传》所说:“邕父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日书簏。”像这样地储备知识,是毫无意义的。

要提高记忆的备用性,主要是合理地组织记忆的内容,把所识记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美国近代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诺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则在于组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纳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那么迟早会归于遗忘。说明记忆的目的是检索,只有按照检索的知识结构进行记忆,才能保持长时的记忆。记忆心理学提出的信息块理论,把一个词、一个概念、一个公式等视为最基础的信息块。一种理论,一门学科,从宏观上可视为一个大的信息块。

不论知识信息多么繁杂,它总是分门别类组成一个个信息块,若干小的信息块又可组成大的信息块。这样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记忆,又可有次序地提取和应用。

以上所述良好的阅读记忆的4种特征彼此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只有同时具备了这4方面的特征,才能算有真正良好的阅读记忆。

记忆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

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已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并揭示出了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这种过程的基本规律,对于阅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1)识记

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的特点及其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始,没有识记,就没有记忆。所以它是记忆的前提,是记忆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一切知识的记忆都是从识记开始的,它也是保持知识、重现知识的基础。无论是进行专业性阅读,或是进行欣赏性阅读,都离不开识记。

(2)保持

保持是指知识经验在识记后,以暂时神经联系的形式留存于脑中,暂时神经联系在一定的刺激下再活跃,知识经验就以再认或再现的形式恢复起来。暂时神经联系被抑制时,即产生遗忘现象。遗忘的不同程度,直接影响记忆保持的程度。保持是识记的巩固,又是再认或再现的保证。保持是整个记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巩固知识经验,必须同遗忘作斗争,了解与掌握遗忘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方法,防止遗忘,可以增强记忆的保持。

(3)再认或再现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知识和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过程。例如,我们通过书目索引去检索一篇自己曾经读过的论文;

在试卷的选择题答案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等,这都是再认的表现。

再认过程中有不同的速度和确定性,体现在:对经验过的事物能立刻认识;对经验过的事物要经过复杂的联想才能再认;有时只有模糊之感,有时发生错认。

正确的再认的条件是良好的识记。一是对原有事物的识记保持的程度越深,就越容易再认;二是当前呈现的事物与过去感知的事物十分相似;三是依靠各种线索,即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当人们再认某一事物的时候,根据某些线索可以唤起对原有事物的印象,从而再认出这一事物。

在阅读中,我们应当注意创造再认的条件,特别是增加识记的事物相互联系的各种线索,以提高再认的效果。

再现是指对已掌握的知识能回想起来,已学会的动作能再实现和已经历的情感再体验的过程。再现的特征是:过去感知过的知识和事物并不在眼前,由于一定条件的诱发,我们在头脑中能重现这一知识和事物的印象。

再现的速度和准确性,决定于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是否概括成体系和是否经常应用。再现发生困难时,须进行追忆,追忆要通过意志努力,利用各种线索,引起必要的联想,进行适当的推理,逐渐恢复遗忘了的知识经验。

综上所述,心理学认为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这是密切联系的、互相制约的三个阶段。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过去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再认或再现。所以,识记是保持的前提和基础,保持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再现的前提,再认或再现是识记、保持的结果、证明和显现,可以进一步加强识记和保持,并成为检查识记和保持的效果的手段。遗忘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对立面,遗忘对于无用信息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所遗忘才能有所记忆。

阅读记忆的分类

1.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代信息加工论把记忆过程划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种理论认为,进入感知的信息首先进入瞬时记忆,而后可能转为短时记忆,最后转人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性记忆,是指人对信息感知之后,所产生的痕迹在脑的感觉区保留很短的时间,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通常这些信息可以在几百毫秒的时间内用于分析,但不到1秒钟就被新的信息所取代。斯伯林(G.sperling)在1960年用实验证明,感知的信息首先进入瞬时记忆,它有鲜明的形象性;

保持的时间短,大约为0.25—2秒;在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未受到注意或处理,它就很快消失。

总之,瞬时记忆是记忆过程的初级阶段,通过感官获得的信息首先在这个阶段中储存,但量有限,时间短,若不经过注意和处理,就会很快消失。例如看一个新的英语单词,若不有意记住它,只一瞬间就会遗忘。如果信息在这个阶段得到注意和加工,把那些连续的,先后到达的信息整合成新的连续的、完整的印象,那么,短暂的瞬时记忆就可以转变为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由瞬时记忆过渡而来的,比瞬时记忆保持时间稍长的记忆。在这一阶段,信息保留的时间仍然是短暂的,平均若干秒至1分钟。例如,读一个英语单词,读一遍,记住了,能复述一遍,但再读第二个单词时,往往便把第一个单词忘掉了,这种常见的现象便是短时记忆。可见短时记忆除持续的时间与瞬时记忆有不同外,还有两点不同:短时记忆的内容是人充分意识到的,而瞬时记忆的内容是人不那么充分意识到的。短时记忆能因人的多次反复练习而加强,如通过复述(默默背诵),反复运用,达到一定程度,则信息便会在短时记忆中作相应的循环,从而延长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这样就使信息容易转入到长时记忆中。对短时记忆的材料能适当地处理加工,如适当地分组,赋予一定的意义或配以一定的直观形象,或编成押韵的歌谣,记忆的效果会显著地提高。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由短时记忆过渡而来的。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储存的时间范围极大,由几分钟、几小时、几日、几个月、几年乃至终生不忘。长时记忆又可分为不同的级次。比短时记忆稍强的记忆痕迹所储存的长时记忆,仍然是容易被忘掉的,这种遗忘是由于先前的或后来的信息干扰所致。有的记忆痕迹经长年累月地应用,在脑海里保持很深的记忆痕迹,不容易遗忘,常可持续终生。这种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能随时被提取应用,如人对自己的名字、常用数字、文献的基本词语等即是如此。可见,长时记忆的巩固程度也是有不同的。

综上所述,记忆是分级的,记忆内容的储存是经过几个阶段完成的,各阶段记忆中信息储存的时间和遗忘的机理是不相同的。总的信息流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信息能够达到长时记忆中。在阅读中,复习和反复运用知识是使短时记忆转人长时记忆的重要因素,而其中又有少量信息经过长年累月的反复运用,达到很深的记忆痕迹,不再会被遗忘,达到最稳定的程度。

2.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的目的以及是否作意志方面的努力,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并不需要作意志上努力的记忆。如随便翻阅图书,当时并没有任何识记目的和要求,也没有作出主观努力,但却有不少图书的内容被自然而然地印在脑子里,这就是无意识记。其作用体现在:在无意中积累许多知识,但由于无意识记缺乏目的性,识记的内容则往往带有偶然性和片面性。因此仅靠无意识记,不可能获得系统的、精确的科学知识。

无意识记表明了那些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重大意义的或符合人的需要、兴趣、动机、任务以及能激起情感的知识和书本,对人们影响很深,就容易被人们自然而然地记住,并可能在脑中保持较久的时间。无意识记还表明,对阅读材料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越多,对材料的记忆就越深,被记住的知识也就越多。根据上述规律,我们在阅读中,一方面应当把符合自己需要、兴趣和目的的文献作为自己阅读的主要内容,增强无意识记,另一方面,应当尽可能地调动自己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以发挥无意识记的作用。

(2)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是一种有预定目的,按一定方法和步骤,需要作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需要思维起作用,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意识记的作用表现在能够系统化地掌握科学知识。实践表明,阅读中提出明确的识记任务与目标十分重要。有了明确的识记任务与目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有意识记的效果比无意识记的效果要好得多。为了更好地识记,除了提出识记任务与目标外,还应当尽量积极思考,使识记的材料成为思考的直接对象,记忆效果会更好些。

根据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规律性,我们在阅读中,应当把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结合起来。无意识记只要安排得当,运用得法,也能使我们少花精力,获得许多知识,但它不能保证我们获取系统的知识。为了获得系统的、巩固的知识,还应当充分利用并依靠有意识记。但仅用有意识记,会使自己脑力负担过重,容易感到疲劳。因此又要运用无意识记。我们应当发挥这两种记忆的长处,避免其短处,互相结合,交替进行。

3.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我们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

(1)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是一种主要着眼于按阅读材料的前后顺序进行多次重复而记住事物的特点及其联系的过程。例如有些阅读材料本身缺乏意义上的联系,如历史年代、河流长度、某地区的经度、纬度的各个数目字都无意义上的联系,在记忆时,除尽量利用外加的意义联系作为辅助手段外,主要依靠机械重复。

(2)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是一种主要着眼于阅读材料内容本身,依靠对材料内容内在的理解,并尽可能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融会贯通,从而记住事物的特点及内在联系的过程。有些阅读材料本身是有意义的,它们阐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如科学定义、定律等,我们懂得了这些意义,在识记这些材料时,积极进行思维,找出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理解了材料的意义的基础上去识记材料,这就是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的作用体现在它能全面、迅速、精确而牢固地记忆知识和事物,效果十分显著。对于各门学科著作的阅读,要尽可能地应用意义识记,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去记忆,要克服那种读书不求甚解或死记硬背的做法。

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比较起来,有很大的优越性。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复习16.5次,识记36个无意义音节需要复习54次,而识记含有480个音节的六节诗,只需要8次就能背诵。

综上所述,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各有所长,它们在记忆过程中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应当把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结合起来,在进行机械识记时,尽可能把它意义化,有助于记忆效果的提高。如爱因斯坦把一朋友的电话号码24361意化为两打加19平方,很快就记住了。在进行意义识记时,也要借助于机械识记。例如,有些材料本身是极有意义的,但是由于学习者的理解水平有限,一时还不能理解或充分理解其意义,如古典诗词、文章等,这时也需先运用机械识记把它们识记下来,以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再步步加深对材料的意义的理解。一般说来,背诵便是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结果。在阅读中,应以意义识记为主,以机械识记为辅、扬长避短,结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