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厚黑智典
10858000000009

第9章 一生荐官数千人,织成网络为己用

厚着脸皮荐官,也是曾国藩成功的一大策略。

曾国藩把举荐英才作为合格的政治家必备的两个条件之一来看待。他三番五次说道:“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晓事即为小人。”

曾国藩将治政、治军、治饷全系于用人。关于治政,他说:“人存而后政举。方今纲纪紊乱,将欲维持成法,所须引用正人”。关于治军,他指出:“选将之道,诚为至要”“法待人而举。苟非其人,虽则前贤良法或易启弊端”。在办厘金问题上,曾国藩指示部下:“广求人才,参错布置,庶期改观”。总之,在各方面,曾国藩都把人才问题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视为维护封建统治成败的关键。

江忠源,字氓樵,湖南新宁举人。在北京时,郭嵩焘介绍他往见曾国藩。江忠源以“任侠自喜,不事绳检”著称。曾国藩初时只是和他谈些市井琐屑的事情,酣笑移时,江忠源辞出,曾国藩目送之,回头向郭嵩焘说:“京师求如此人才不可得。”既而又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当时承平日久,闻者都很惊疑。而打这以后,二人交谊很好。

有一天,江忠源告诉曾国藩说:“新宁有青莲教徒,天下将大乱了。”过了二年,江忠源又到北京,曾国藩问他:“你说教徒要肇乱,为什么现在没有动作呢?”江忠源就说:“我在家的时候,曾经把亲友丁壮都组织起来了,一旦有事,可以防御”。道光二十六年(1846),青莲教首领雷再浩果然聚众起事,江忠源率领乡人一战就把他扑灭了,因功授知县,擢发浙江。

咸丰帝即位,曾国藩应诏保举贤才,江忠源为其中之一,上疏说他:“忠义耿耿,爱民如子”。江忠源在被举引见后,丁忧回籍。不久,太平军攻桂林,赛尚阿奉命督师往剿,奏调江忠源赴营效力。他募集士兵五百人,称为“楚勇”,在桂林打了一次胜仗。后因赛尚阿不能采用他的战略,他就告病回家了。第二年,太平军由永安攻桂林,他增募一千人赴援,又打了几次胜仗。太平军围攻长沙后,他从郴州往援,逼营督战,城得保全,太平军引而北去。这时他的楚勇已增到二千人,在长沙是很得力的队伍。他们不仅靖卫乡里,而且出援邻省,成为湘军的先导。

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与曾国藩为同县人。禀生举孝廉方正,平时假馆四方,依靠教书度日。他的道德学问,也算得上当时屈指可数的人物。他家境贫寒,岁饥常不能具食,母亲、哥哥都病死了,夫人又因连哭三子而失明。他“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不耻生事之艰,而耻无术以济天下。”

曾国藩对他很尊敬,常在书信中表示敬慕之意,称其为家乡的颜渊。后来湘中书生,起兵拯难,立勋名于天下,大半都是他的学生,而且都是湘乡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李鸿章入京考进士。他是曾国藩同榜进士李文安的儿子,李文安命李鸿章跟曾国藩读书学做文章,曾、李二人因此建立了师生的关系。谁都没有想到,这个22岁的青年,日后竟成为曾国藩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并且是他一生志业的薪火传人。

曾国藩观察人并不以貌取人,譬如罗泽南“貌素不扬,目又短视,”骆秉章“如乡里老儒,粥粥无能,”但他都能倾心相好,许为奇才。又如塔齐布,因为他起身很早,穿草鞋,每朝认真练兵,便为曾国藩所赏识。后来一力保举他,并且说:“塔齐布将来如打仗不力,臣甘同罪。”

世传曾国藩精于麻衣相法,还著有相书《冰鉴》。其实,他识拔人才,主要是因为他能观人于微,并且积久而有经验,所以他能有超越的知人之明了。他对于观人的方法,“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他最瞧不起的,是大言不惭的人。

此外,还有三种人曾国藩不愿保奏,一是才高德薄、名声不佳之人,一是才德平平、迁升太快之人,一是个人不愿出仕之人。第一种人如周腾虎、金安清等,往往一入保案,即遭弹劾,心欲爱之,实却害之。第二种人如恽世临、郭嵩焘等,皆经曾国藩直接、间接地奏保,于二年之内连升三级,由道员超擢巡抚,复因名声不佳,升迁太快而被劾降调。至于第三种人,本人不愿出仕或不愿受人恩德,受保之后本人不以为恩,反成仇隙,说来颇令曾国藩伤心。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谈到奏保之难时说:“近世保人亦有多少为难之处,有保之而旁人不以为然反累斯人者,有保之而本人不以为德反成仇隙者。余阅世已深,即荐贤亦多顾忌,非昔厚而今薄也”。

太平天国一役,曾国藩举荐一千多人,累计荐县官一千多人,网络遍天下,实在是厚黑有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