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厚黑智典
10858000000051

第51章 辞帅印,效法孙武激流勇退

曾国藩熟读历代史书,饱学典故。他认为,文武之道,有张有驰,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只进不退,定生祸端;只退不进,无所作为。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管子也说:“名进而身退,天之道也。”当时自己镇守一方,又对朝廷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心直身正,然而曾国藩心中不免担忧,自古以来,位高权重的人,没有一天不是在忧患之中。为此,他再三请求解去兵权,告病引退;一来可以平息别人的怀疑诽谤,二来向朝廷表明自己不敢久握重柄;三来对自己有避其重取其轻的意思。这于公于私都是值得庆幸的。

从历史上看,宋太祖赵匡胤以盖世英才夺取了天下,当他的部下石守信等人将黄袍披在他身上时,他立刻感到了某种危机。他深知,后唐灭亡,皆因为拥兵自重的藩镇势力太强,以至架空了皇帝。于是他做了皇帝后,同赵普定策,召集将领宴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他们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曾国藩十分了解拥兵自重的危险,更懂得作为君主所忌讳的原因。因此,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正当他的声誉地位达到顶点之际,他开始下令裁减湘军,限制自己的权力,他借病重难速痊愈为由,上疏皇上、太后,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减少朝廷对他的忌讳,在太平时期,辞去地位荣誉,不失于安身的好办法。

适可而止,不求极端,这是人间世事的处理原则之一。凡贪得无厌者,专横跋扈者,最终结局必然走向反面。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功成身退,都是这种人事观察的总结。曾国藩熟悉历史,饱读史书,经历宦海沉浮几十载自身成败的经验教训颇多,自然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手里已经抓得很满,再抓就可能丢失的更多,还不如就此停止,把武器锻打磨砺得尖尖的,用起来那锋利就不会保持长久;满房满屋堆积金玉,没有能守得住的;富贵而骄狂的人,是自己给自己找灾祸。事业成功,声名已就,就应该激流勇退。

激流勇退,古人称之为“撒手悬崖”。曾国藩可谓深知官场沉浮的人。他在家信中多次告诫家人“大富大贵,亦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又说“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于大祸大谤”,又言“我兄弟地位高,功劳大,名望也高,朝野都看作第一等大家。楼高容易倒塌,树高了容易折断,我与老弟时时都有可以预伏危险的征兆。专心讲究宽和平静谦逊,或可位高而不危险”。“我自揣精力日衰,不能多阅文牍,而意中所欲看文书又不肯全行割舍,是以决计不为疆吏,不居要任,两三月内,必专疏恳辞。”但是曾国藩的辞呈没有获得清政府的批准,这就使他越发提醒自己要小心谨慎。不可尽享大富大贵。

该退则退,退后一步天地宽,为了保全性命,退后不要恋战,更不要恋功、恋名,这就是曾国藩的名哲保身的退步哲学。

所以说,当我们跋涉于尘世之中,预惑到危机,而不能不退时,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贪恋一切身外之物,什么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不比生命重要,只求进而不知退者,是自不量力的表现,说不定什么时候脑袋就要搬家了。

身怀匡扶社稷的才智,具有极高的军事、政治才干的人,自古并不多见。吴国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就是这样的人。但他更为人称道的不是他的赫赫功业,而是他知道忍受权利的引诱,善忍苟禄之心,激流勇退的品质。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原是齐国人,田姓。其祖父是齐国的大夫,在战争中立过大功。孙姓是齐景公为表彰他的战功而赐予的。后来,由于田氏家族与其他家族之间发生争斗,结下仇怨,孙武为了避难来到了吴国。

孙武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特别喜欢听别人讲有关战争的故事。孙武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年,中国古代社会最为动荡不安时期,战争连年不断,难得有太平盛世,所以,很多事情都与战争有关。孙武每次听故事都爱寻根问底,探知究竟,然后再仔细揣磨,从中找出其失败和胜利的原因。久而久之,他发现故事里有许多精妙的地方,在许多战例中胜利和失败都有其共同点。于是,他将这些体会用刀子刻到木板上记录下来,然后,再根据故事中描述的情节,在兽皮上绘制成图,并做上标记。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终于成为杰出的军事家,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深刻地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丰富经验,集中地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兵书。

吴王阖闾为振兴国力招贤进士时,他带着《兵法》十三篇前往求见,被任命为将。公元前506年,吴楚两国爆发了一场大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孙武非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示。他针对楚国的情况,以及吴国的实力,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在粮草的准备和调兵遣将上,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并同伍子胥一起,率兵攻破楚国都城。

十几年的戎马生涯,孙武为吴国的兴旺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伐楚的战争中,更是功勋卓著。战争结束后,吴王阖闾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封官进爵。吴王征求众臣意见,谁的功劳最大,众臣一致认为首功非孙武莫属。正合吴王心愿,所有受赏将臣中,孙武是赏赐最丰厚的。

然而,出乎吴王阖闾的预料,孙武对于吴王给自己的封赏坚辞不受,而后又提出辞呈要告老还乡,解甲归田。众人对此都大惑不解。

功成名就,高官厚禄,不但能够光宗耀祖,还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孙武却将这些看得十分淡漠。他在给吴王的辞呈中说:“臣本是乡野之人,承蒙大王厚爱,深感荣幸。吴国的强盛,征战的业绩,我只是尽了一点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高官厚禄,实在不敢领受,这些战功、政绩的取得,都是大王的功德!如今,我年事已高,要做的事情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继续留在大王身边,恐怕误了大事。请求大王恩准,让我回归田园,过清静平淡的生活。”

一代英豪,能在功成名就后,不为官禄动心,真是难能可贵。孙武除了对功名毫无追求外,还有其他原因,十几年的官场生涯,使他看清了黑暗之处,政治斗争的阴险狡诈,血腥暴虐,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为了权欲,采用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手段的残忍,心肠的狠毒,更是骇人听闻。军事战争的大肆屠杀,连年战乱给天下百姓造成的灾难,这些无不使孙武思之难寐,想之痛心。

忍住权利的诱惑,激流勇退,留得一世清名,可以说是孙武的又一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