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10857200000022

第22章 王猛身後

关于前秦的存亡,史学家多归因於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而按我的理解,淝水之战八年之前,也就是公元375年的王猛之死,才是前秦致命的转捩点。

王猛在位,做了几件大事:

一、严明用法,不避权贵。连太后的弟弟、秦王苻坚的舅舅都被他杀了,结果是“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唐太宗“贞观之治”,也才做到这个程度,可见王猛主政的猛劲。

二、不重门地,唯才是举。魏晋时期看重门地出身,独前秦只认才不认人,“牧伯守宰”胆敢举荐非人,沾亲带故地让那些垃圾混进公务员队伍,必受严惩。“由是人莫敢妄举,而请托不行,士皆自励,虽宗室外戚,无才能者,皆弃不用。”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官皆称职,田畴修辟,仓库充实,盗贼屏息,一方太平景象。

三、知人善任,用长避短。公元370年的潞川之战,是前秦歼灭前燕的决定性战役,在王猛的指挥下,前秦六万部队一举荡平前燕慕容评部十几万人,只慕容评一人逃脱,战果极其辉煌,麾下邓羌军功居首。然而就是在快开打的节骨眼,邓羌却给王猛惹了不少大麻烦。

战前,王猛派将军徐成前去侦查敌情,约定中午听汇报,可是徐成到傍晚才回来。王猛大怒,要杀徐成。邓羌出面为老部下求请,固请。王猛不肯。邓羌很恼火,回到本部打点人马,要把王猛给灭了。王猛看看事情闹成这样子,只得将徐成放了。王猛聪明人,圆融的话自然要说,他拍着邓羌的肩膀说:“我不过是试试将军罢了。将军对老部下都这么关心,对国家就更没得说了。”这是一件。

另一件邓羌也玩得很过。眼看就要开打,邓羌却撂挑子罢工。起因是邓羌在接领任务的同时,也提了一个条件,要王猛战后升他为“司隶”。王猛说,这事我作不了主,但我可以想办法升你为安定太守,加封万户侯。邓羌没说什么,直接回去。王猛以为他是去准备,便命令部队开打。可是战斗一打响,王猛发现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主力邓羌不知去向。派人去找,发现邓羌在帐篷里睡大觉,谁叫都不应。王猛没办法,只得亲自去请,全盘答应他的条件,邓羌这才满意地出战,还饶有兴致的喝了点酒。只见他一马当先,手持长矛,冲入敌阵,出入数四,旁若无人。

崔鸿曰:“(王)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长,若驯猛虎,驭悍马,以成大功。《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王)猛之谓矣。”葑、菲是一种菜,叶和根都可以吃,但根茎有时能吃,有时不能吃,诗的意思是说,不可因为根恶而并弃其叶。

王猛在苻坚的支持下,祭出如上法宝,史称“秦国大治”。

自打王猛伸腿后,前秦国势就一天不如一天,整个日薄夕山。慕容农就对慕容垂(後燕的创立者)说:“自王猛之死,秦之法制,日以颓靡,今又重之以奢侈,殃将至矣。”而没人辅佐的苻坚就有点昏,竟然“仁慈”到赦免动乱分子。这样就给那些行险徼幸之徒,传递了一个信号,有能力就造反,即使造反不成,力屈被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没有性命之忧。于是国内局势就如被捂着的火山,加再上淝水之败,国遂分崩。当然,司马光的观点和我不一样,他认为苻坚之亡,是骄兵轻敌之故。

写到这里,想起齐桓公和管仲,这对黄金搭挡,怎么着看怎么象苻坚与王猛。管仲和王猛一死,齐桓公和苻坚的霸业随之成为东流水。按我的理解,王猛和管仲的管理思路大体相似,即以法绳下,现代话叫“法治”。他们一手搭建起来的政治框架,也只有他们两人能操作得了,其他人或许能力不及,便无能为力。管仲死前,就反对好友鲍叔牙来接替自己,也是看清齐国的情形,鲍叔牙无法驾驶,搞不好还白丢性命。后来齐国果然乱了。王猛身后的前秦,情形大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