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专家解答胃炎
10857100000003

第3章 胃炎的症状与分类

胃炎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胀痛和反酸等症状会让很多的患者苦不堪言。胃炎患者需要对自身的症状有正确的认识,在就诊的时候做到准确的描述以便确定病型进行治疗。

在大的分类上我们将胃炎根据炎症的急慢性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在具体诊断的时候还根据患者的症状与胃镜检查确定其胃炎种类。

一、急性胃炎的分类

急性胃炎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为可逆性病变,临床上急性起病,常表现为突发的上腹部症状,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或浅溃疡形成等病变。

病理组织学特征为胃黏膜固有层见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若主要病理是糜烂和出血,则称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或急性胃黏膜病变或损害)。急性胃炎可不局限于胃,同时伴有食管炎者称食管胃炎,伴有肠道炎症者称急性胃肠炎。

一般可短期内治愈,少数留有后遗症,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重者呕血、黑粪、甚至休克,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急症之一,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20%。常见的急性胃炎有以下几种: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和急性化脓性胃炎。

1.急性单纯性胃炎

急性单纯性胃炎占急性胃炎患者的40%左右,是最为常见的急性胃炎类型。

(1)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急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研究发现志愿者吞服幽门螺旋杆菌后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但临床上很难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因为上腹部症状多较轻不为患者注意,亦极少需内镜检查,加上多数无症状。但若不予抗菌治疗,则多数转为慢性胃炎。

②其他细菌和毒素不洁饮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

常以肠道炎症为主。正常情况下由于胃酸的强力抑菌作用,除幽门螺旋杆菌以外的细菌很难在胃内存活而感染胃黏膜,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发生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胃炎。

③药物

特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均可引起胃黏膜损伤,破坏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甚至浅溃疡形成。

④物理因素

进食过冷或过热、粗糙的食物、异物的刺激、胃放射治疗或冰冻治疗等均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其结果导致血管扩张,平滑肌受刺激,可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

⑤烈酒、浓茶、咖啡及辛辣食物等的刺激

其中烈酒是常见病因。一次大量饮酒可引起急性胃炎,甚至糜烂而大量出血,因乙醇可直接对胃黏膜上皮细胞造成损害,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等病变,还可以使黏膜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管破裂,使炎症加重。停止饮酒后,胃炎可在数天内消失。但长期酗酒者,常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最后胃底腺萎缩。

(2)临床表现

起病急,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不适,疼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但因病因不同而表现不一致。由刺激食物、过冷过热粗糙食物引起的症状一般不很严重。有不洁饮食史,一般在食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大多有中上腹不适、疼痛甚至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常伴有急性水样腹泻,严重者可发热、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2.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以胃黏膜多发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常伴有胃黏膜出血。因本病胃黏膜炎症很轻或缺少,因此严格来说应称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病。

(1)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药物

常见的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等,这些药物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破坏胃黏膜屏障,黏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

②应激

包括严重的感染、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休克,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严重者发生急性溃疡形成并大量出血。

③酒精

乙醇具亲酯性和溶脂能力,高浓度乙醇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黏膜通透性增加,引起氢离子反弥散入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

(2)病理

最典型的表现是广泛的糜烂,浅表溃疡和出血,可累及全胃或部分胃黏膜,最常见于胃底,显微镜下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失去正常形态,黏膜层出血伴急性炎症细胞浸润。

(3)临床表现

起病前多数患者通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如上腹不适或隐痛),且常被原发病掩盖,部分出现消化不良表现,上腹无规律隐痛、饱胀不适、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3.急性腐蚀性胃炎

腐蚀性胃炎是由于吞服强酸强碱或其他腐蚀剂后引起的急性化学性损伤,可累及食管、胃和小肠。胃组织糜烂、溃疡、坏死、甚至穿孔。轻者预后良好,通常不留后遗症,重者出现胃肠道大出血,喉头水肿、休克、急性胃穿孔或急性肾衰竭,病死率高。患者渡过急性期后,组织修复过程中可导致食管和胃的狭窄,并增加食管癌的发病概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各种腐蚀剂均可引起急性腐蚀性胃炎,常见的强酸类有硝酸、盐酸和硫酸,强碱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其他相对少见的有来苏儿、氯化汞、砷、过氧乙酸等。家庭用的某些去污剂、擦亮剂等,80%病例为5岁以下小儿,多系误服家用清洁剂,成人多为自杀而有意吞服、精神异常和酗酒者。因此加重此类物品应妥善存放,以免引起误食。

(2)病理

腐蚀剂引起胃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除与腐蚀剂的种类、浓度、剂量有关外,还与胃内有无食物及与黏膜接触的时间长短等有关。腐蚀剂常有酸性和碱性两种。腐蚀性胃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黏膜的充血、水肿、腐烂、溃疡和坏死,严重者可发生食管或胃穿孔。

(3)临床表现

与吞服腐蚀剂的种类有关,吞服后多立即出现局部疼痛、流涎、继而出现声音嘶哑、喘鸣、失声和呼吸困难;食管腐蚀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吞咽疼痛和胸骨后痛;胃腐蚀表现为上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呕血,呕吐物中伴有腐蚀脱落的黏膜。急性期过后,可出现幽门梗阻、食管或贲门狭窄等表现。

吞服腐蚀剂引起的死亡较高,但近20~30年来,由于腐蚀剂浓度的下降,手术及麻醉技术的进步,病死率也下降了很多。

4.急性化脓性胃炎

又称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是由化脓性细菌经过血液或淋巴循环至胃黏膜下层,并扩展至胃壁全层,引起的蜂窝织炎,可发生穿孔,临床少见。

(1)病因与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胃酸有很强的杀菌能力,除幽门螺旋杆菌以外的其他菌很难在胃内生存,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化脓菌可侵犯胃壁引起化脓性胃炎。常见的有:

①慢性胃炎患者胃酸分泌低下,导致胃内杀菌能力减弱,胃黏膜再生能力下降,导致胃黏膜防御能力下降;

②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外伤、暴饮暴食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本病。

(2)临床表现

起病急,败血症和急性腹膜炎为主要表现。畏寒、发热、上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呕吐物浓稠含脓血),炎症波及浆膜层时有腹膜炎表现(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生胃穿孔。脓液渗入腹腔可致腹膜炎,还有败血症及心内膜炎等。

二、慢性胃炎的分类

慢性胃炎临床非常多见,占门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几乎所有胃部疾病都是以慢性胃炎为基础病变而发病的。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越来越高的趋势。

关于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一般我国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的胃炎。

1.慢性浅表性胃炎

在众多胃炎的类型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最为多见的一种。占到胃炎患者的50%~85%,在各个年龄阶段均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慢性胃炎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近来认为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环境及饮食因素、易感体质等因素有关。

①急性胃炎的演变

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炎,若治疗不当或其他原因使胃黏膜的炎症经久不愈,结果均能成为慢性胃炎。如大量饮酒造成的急性胃炎未经完全治愈,而反复暴饮,即可出现上腹不适消化障碍,逐渐发展为慢性炎症。

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最主要致病因素。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与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大致呈平行关系,绝大多数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检出幽门螺旋杆菌。从健康志愿者和动物模型中可复制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这种胃炎患者容易继发消化性溃疡、胃癌或淋巴瘤。

③饮酒

慢性胃炎病变程度与饮酒时间及量成正比。一次性大量饮酒可以引起急性胃炎,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停止饮酒后短期内可恢复。但长期慢性乙醇刺激则对胃黏膜有损害作用,引起慢性胃炎。据统计社交性饮酒者胃炎发生率为21%,不定期酗酒者为35%,习惯性酗酒者达47%。

④吸烟

烟草物质对胃的损害主要是贲门和幽门括约肌,损害贲门括约肌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烟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不论纸烟,卷烟或草烟,过量吸入都是有害的。

⑤药物损伤

药物中特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某些抗高血压药等,都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导致慢性胃炎形成。

⑥饮食失调

长期无规律的进食、暴饮暴食,长期进食过冷过热、辛辣刺激食物和佐料,如辣椒、花椒、胡椒、生葱、生蒜、芥末等易刺激胃黏膜,引起慢性炎症。

长期喝热茶也和胃炎密切相关,食物中缺乏蛋白质或B族维生素,可引起黏膜病变,缺少铁质亦可引起胃黏膜炎症。

⑦十二指肠液反流

正常情况下胃的节律收缩可调节胃的排空,使胃内容物不断流向十二指肠,并防止十二指肠液向胃内反流。幽门功能不全时含胆汁胰液的十二指肠液易反流入胃腔,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或称碱性反流性胃炎)。

⑧慢性疾病的影响

某些疾病可引起慢性胃炎,一些慢性疾病常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尤其是与胃直接相连通的一些器官如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

⑨中枢神经功能失调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通过自主神经,可导致内脏血管平滑肌痉挛,胃肠道分泌和运动功能障碍及胃壁营养不良,引起慢性胃黏膜炎症。

(2)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起病缓慢,病程长,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消化不良表现,如上腹无规律性隐痛、腹胀、嗳气、泛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往往进餐后加重。上腹部疼痛和饱胀是最常见的症状。

与溃疡病相反,胃炎患者空腹时比较舒适,饭后出现不适感,进食不多但觉过饱。病人常述“胃弱”或“胃软”,常因冷食、硬食、辛辣刺激食物引起症状或使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可以是反复小量出血,偶尔可大出血,一般出血量少。

浅表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体征多不明显,故仅靠症状体征做出诊断往往不可靠,确诊有赖胃镜检查。

2.慢性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慢性胃炎中最重要的类型。因其常伴有广泛肠化生,异型增生,而被视为最常见的癌前病变,其病程中约10%发展为胃癌。

在我国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甚高,其中萎缩性胃炎占受检人数的20%左右,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亦增加。

(1)病因及发病机制

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和疾病有关:

①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进一步发展

各种理化因素反复或持续刺激可使浅表性胃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如长期浓茶、烈酒、细菌因素及胆汁反流等,均可造成胃黏膜的损伤。这些因素长期反复刺激,可使浅表性胃炎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②免疫因素

近年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各种有害因素造成胃黏膜损伤,致使胃腔内的抗原物质通过受损的胃黏膜屏障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受损的细胞又成为抗原进一步损害壁细胞,从而使胃体发生弥漫性病变,胃体腺被破坏而萎缩。

③十二指肠液反流

由于幽门功能不全等造成胆汁和十二指肠液胃反流者,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重要原因,反流物中的胆汁、胰液、肠液对胃黏膜屏障有极强的破坏作用,使胃黏膜遭到有害物质的伤害,引起胃腺体萎缩。

④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密切相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慢性胃炎进而导致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

⑤饮食与生活因素

高盐饮食和缺乏新鲜水果蔬菜与胃黏膜萎缩有密切关系。长期抽烟可扰乱胃液的分泌,导致胆汁等反流入胃,另外破坏胃黏膜。吃过冷过热、过于粗糙、刺激的食物或佐料(咖啡、香料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以及药物左右均可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2)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也无特异性,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萎缩程度并非一致,病程中可出现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以进餐后为重的上腹不适、饱胀、无规律的腹痛、反酸、暖气、烧灼感或嘈杂不适、食欲减退甚至无食欲、恶心呕吐等;有的可出现舌炎、便秘,病程长者消瘦、疲乏无力、精神萎靡;伴糜烂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如呕血、黑粪,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伴胆汁反流者有特征表现如疼痛较明显,餐后即痛,胆汁性呕吐及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样痛。

三、特殊类型的胃炎

特殊性胃炎一般在就诊的患者中较为少见,常见的有感染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黏膜巨肥症、胃窦炎等。其中慢性糜烂性胃炎和胃窦炎危害较大且较为人们所熟知。

1.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

临床观察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临床上发生癌变的几率最高。

2.胃窦炎

上腹部撑胀感,上腹部隐痛或剧痛,常呈周期性发作,可伴有嗳气、反酸、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消瘦等,少数可有出血,也有无症状者。本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情绪波动、生气、精神压力或恐惧癌症的紧张心理可使症状加剧。胃窦炎多发于30岁以上的男性。这是其特点之一。

胃炎的分类十分复杂,目前我们采用的分类方法也是经过数次会议之后制定出来的,每种类型的胃炎都有其特有的症状和相对应的治疗方法,某些种类的胃炎如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难以区分,因此在确诊时要严格依据胃镜的检查结果,切勿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