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窃,是当今社会发案率最高的一种犯罪,也是令人最为头痛的一种社会“顽症”。这种行为在中小学的学生中也时有发生,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深为忧虑。学生的偷窃行为与家长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往往把自己的孩子送上犯罪之途。
河南省西峡县看守所关押着一名年仅16岁的少年犯李某,他是独生子,深受父母的宠爱,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他11岁就染上了偷窃习惯,他的母亲知道后不仅不管,还为其打“马虎眼”。他在母亲的庇护下,贼胆越来越大,后被本县公安机关抓获。在受审期间,其母为掩盖儿子的罪行,竟将儿子偷窃的录像机、电视机等物运往外地窝藏。其结果是母子双双被判刑。
小学生的偷窃行为常常表现为,拿同学的文具、玩具等用品,把商店的文具、化妆品、玩具等偷走。孩子拿同学的物品常常是出于好奇,认为他有我没有,或者是他的比我的好,就把人家的拿过来变成自己的。小学生在超市或百货商店偷东西,既有单独干的,也有一帮人一起干的,无论哪种情况,大多并不是出于没钱买不起,或因家里没有这些东西而感到苦恼等,而是感到好玩或寻求刺激。
不经允许就偷拿父母的钱,也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的事。当他们发现购物需要钱,钱能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时,就开始对钱发生了兴趣,父母将钱乱放为孩子偷拿提供了条件,一旦喜欢上了某种吃的、玩的、用的物品,担心父母不会同意购买时,就有可能偷拿家里的钱去自行购买。当父母发现孩子多了某样东西时,孩子可能谎称是同学借给他或送给他的。
小学生的判断能力差,规范意识淡薄,不懂得偷拿别人的玩具或用品是错误的,他们缺乏对于这种行为的是非判断标准,并且常常对有偷窃毛病的同龄孩子产生好奇心。这说明有必要让孩子认清是非,懂得道理,并在此基础上检查自己的行为。其次是孩子的忍耐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一旦想要放在眼前的东西,尤其是好玩、好吃的东西,就不能自制,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知不觉把手伸出去。再次是当孩子的愿望不能满足时十分苦恼。不少有偷窃行为的孩子说:“因为我想要,别人肯定不会给我,就只好自己偷偷地拿过来了。”
对于孩子的偷窃行为,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首先,应当对偷盗行为有正确的界定。偷盗,就是将不是自己的东西,暗中取为己有。这里,十分清楚,偷盗行为必须以偷盗者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婴幼儿时期(包括儿童早期),孩子还分不清楚“你的”、“我的”、“集体的”之类归属权问题,还没有道德观念,他们只有占有欲望,喜欢的就想要。因此,把邻居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玩具等拿回家据为己有,在家里瞒着家长拿东西吃或拿钱去买东西,等等,不能算作偷盗行为。
如果孩子已经明白事理,却又明知故犯,那么父母就不可等闲视之了。一是要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从小懂得随便拿他人的东西是错误的行为,父母可以通过故事或其他事例教育、启发孩子。二是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孩子做有益的游戏,创造各种条件,使孩子和同年龄的或不同年龄的孩子玩耍,学会正确与人交往。三是在发现孩子偷拿别人的钱物时,要严加批评,促其认识错误。
在这个问题上,对孩子采取严肃的态度特别重要。如果觉得孩子不懂事、可怜,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等孩子长大了,即使不说孩子也会明白,因而姑息迁就,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社会,我们的父母切莫掉以轻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