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智慧教子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10856900000113

第113章 防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非常消极的行为,在日常生活里孩子的这种行为主要表现为辱骂人、用拳脚或借用物体打人。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一般出现在孩子同龄社会群体活动当中,有时也会出现在自然情境中。这种行为不仅会给其自身品德的形成和被攻击者的身心发展带来危害,而且给教育教学环境也带来很大的干扰和消极影响。怎样纠正或防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呢?

(1)防止家长的攻击性行为,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易受家庭环境中父母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如果母亲有攻击性行为,必然能加快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出现。也就是说攻击性行为是整个家庭中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家长特别是母亲尽可能防止出现攻击性行为。具体地说,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家庭成员之间良性交流的心理氛围,这是防止家庭成员特别是母亲攻击性行为的良好途径。要用科学方法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或某一家庭成员的问题,或者说,无论是处理父母之间的矛盾,还是处理孩子的问题都不能采取打骂的方式,要力求采取平等、民主的方式对待问题的双方或一方,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应防止出现攻击性行为。如,父母可与孩子订个家庭公约,内容包括孩子受惩行为及惩罚方式,惩罚方式必须是非攻击性的且为双方同意,如不准看电视、不准去游乐园或减少游戏时间等。父母若能有效地防止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良好行为的榜样,并不断加强孩子行为规范的训练,孩子自然就会减少其攻击性行为。

(2)了解孩子,进行针对性教育,目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可分为取乐性和获得注意性两种类型。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分析其行为类型的特征,挖掘其攻击行为的真实目的或动机,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的教育。

所谓取乐性攻击行为,是指孩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别人的攻击上。如,一些小孩子看见瘸子,就模仿瘸子的姿势,还对其取笑愚弄;还有一些小孩子看到瞎子乞丐在向路人讨钱,就将一堆牛屎放到乞丐的钱罐里;一些男孩故意惹哭小妹妹,以此取乐。这种取乐性行为的根源是来自于这些孩子的共感能力较低。或者说这些孩子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感情,而常常把自己行为的快乐建立在对他人缺陷或痛苦的攻击上。抑制取乐性攻击行为的根本办法是培养孩子的共感能力,因为共感能力越强的孩子,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就越少。家长可引导孩子进行“假如我是残废人”“我也是小弟弟、小妹妹”的讨论,使孩子们学会站在残废人和弟弟妹妹的立场上体会他们的心情和感受,从而促使孩子萌发同情心和爱心,提高他们的共感能力,减少其攻击性行为。

所谓获得注意性攻击行为,是指孩子把引起他人的注意建立在对别人的攻击上。如,一些孩子为了引起正在与人交谈的父母的注意,就去推搡或掐打自己周围的小朋友;还有的孩子因为父母感情破裂或离异而无暇关注自己,就经常在外面辱骂同学或打伤同伴。这种行为的根源主要是来自于孩子的强烈自我中心意识。或者说,这些孩子不能容忍父母或周围人对自己的忽视,所以往往把引起父母或他人的注意建立在对周围小朋友的攻击上。抑制获得注意性攻击行为的根本办法就是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因为不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就很少对他人有攻击性行为。家长可以经常请其他的小朋友来家里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轮流扮演各个角色,在充当不同角色过程中,孩子会逐渐明白自己只是游戏中的一个角色,只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积极配合其他小朋友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真正获得游戏的快乐。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对于缺乏家庭温暖特别是因父母离异而缺少爱的孩子,家长要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孩子应有的家庭温暖,以减轻孩子因父母离异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和被忽视的感觉。同时,也要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体贴、同情家长,并帮助家长一起度过家庭的难关。这些都是有利于减少孩子的以自我中心,抑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较好方法。希望家长不断总结经验,掌握更多正确处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并能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