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智慧防骗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10856600000060

第60章 千金买古物

引言

在到处都有尔虞我诈的人类社会中,骗子不仅在下层社会活动,同样也会挤身于圣净的文学、艺术的殿堂之中。而在那圣洁和肮脏、清高和卑鄙、真理和诡辩、虔诚和虚伪相对立又并存的殿堂里,既使是骗子,也打扮得道貌岸然。他们有的是达官显贵,有的是文人学士、科学家、艺术家。他们的骗术不同于江胡术士、商人市侩,虽行骗而不失其高雅,故尔古来有雅骗之说,即言其冠冕堂皇之骗,风流儒雅之骗。然而,虽然风雅依旧,但求名利之心,手段之毒,实不亚于江湖之徒。

古来达官显贵、文人学士都读孔孟出身,对其身份、名誉、面子看得很重。然而其内心之贪财利、食美色、贪名位更甚于百姓。这种面子和内心的矛盾,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永远地清高自持,而要想尽一切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然而身份和地位又不允许他们像江湖术士那样用赤裸裸的手段去行骗,因而他们的骗术必须十分隐蔽,更加高明。

倒是外国的文人雅士们没有读过孔孟之书,因而也不顾及什么面子,行骗的手段也类似江湖术士。但是外国的雅骗者也自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注重专业知识。要伪造名画,就必须有作伪不露痕的真功夫,要剽窃科学技术成就,就必须是专业科学家。因此,专家学者之行骗,以外国为多,当然中国也不乏其人。

所谓雅骗者,且不说这文人学士的骗官骗财这类,专讲一些文化中的骗局。书画、文物、著作、发现之类,或是官僚文人的雅兴,或是学者专家的追求,总之凡读过书的,总要附庸风雅,弄些雅物装点门面。然而雅有不可得者,千金买不到者,于是,设局行骗以遂己愿。于是便生出了多姿多彩的风雅骗局。上至中国古代的皇帝,下至西方的记者、商人,古今中外,骗之各有其术。高者令人叹为观止,卑者令人切齿痛恨,雅者令人不禁捧腹,机者令人拍案叫绝。

雅骗之术虽较江湖之骗技高一筹,然而骗局总难长久维持,总有被揭穿之时。当然,揭穿文化骗子的骗局,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勤于考察,不轻易相信。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一些科学文化骗子的作伪连专家都能骗过,可是,却有不是专家的人一眼便能识破。这说明识破文化骗子也不难,既要靠专家,又不可全信专家。骗子设局总有破绽,认真寻找破绽,不放过一个可疑点,或许是可取的办法。

看一看过去的文化骗子是如何行骗的,一定对现今和今后防备,识别文化骗子大有益处。

钱某是南京一位富商,家财万贯,不在别处挥霍,专好收藏古玩。

一天,有位客人带着一只古代锦匣来拜见钱某。锦匣里面有一件东西十分奇特,看形状象蚕茧一样,却有西瓜那么大,有一尺来长,白色中间隐约可见到一些青斑,拿起来摇一摇,里边还有响声。客人说这是一个世代官宦人家的收藏品,传的年代久了,后代子孙既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处,只是听从先人的嘱咐,一代一代珍藏至今。

客人对钱某说:知道你对鉴定古物很有经验,特地拿来让你看一看,希望你能有垂示,不吝赐教!

钱某起初并不以为然,便笑着让客人把锦匣留下来。过了一天,有一个和钱某一样喜欢古玩的朋友来拜访。谈话中间,钱某提到前天客人送来的东西。

朋友听了说道:我记得《异物志》上载有这样的事,说峤山有一种冰茧,蚕虫长七寸,黑色有鳞角,等到霜雪覆盖了时它才作茧,茧长一尺。用这种茧丝织成的文锦,入水不湿,投火不燃。唐朝时有海外来人献此物,当时众人都争着用它织造华贵的衣服。你说的可能就是那东西,如果真是那东西,可就是无价之宝了。

朋友走后,钱某一查《异物志》,果然和朋友说的一模一样。因此,钱某便信以为真,请那位客人来,商议如何割破茧检验一下,看这东西是不是真的冰茧。客人听说要割破,一口拒绝了。

钱某对客人说:如果检验结果证明真是冰茧,我情愿花一千两银子买下。如果不是,我也拿出几匹丝绸作为对你的补偿,行吗?

客人作不了主,又请来古物的主人一块儿商议。最后,物主同意了钱的意见。于是,当场剪破大茧,看里面,果然有一只蚕蛹,颜色呈黑,鳞角也看得清清楚楚。又把大茧放在水里试了一下,果然水不能湿。

客人见两样都应验了,便说:如今只剩下投进火里检验一项了,你们两家都不要后悔,如有不愿意的先说明。

物主要求钱某拿出一千两银子放在当面,才准试验。

当时钱某的朋友也在场,便悄悄对钱某说:已经试验了两样,证明这东西不是假的,何不与他讨个价,少出些钱,这一项不试验也就罢了。

钱某听了朋友的话,便先向物主还价。最后答应可以不必试验,用五百两银子买下来。买下以后,钱某视为至宝,更舍不得放进火里去试验了。

过了好久,有人透露了秘密,说那个所谓冰蚕是伪造的。

之所以放进水里不湿,是因为上面涂了白蜡。钱某听到这话,才明白上了当,后悔不已。

[评析]:伪造古物骗取钱财的事从古至今,确实不少。

不过,这件骗案不同于以假充真。而是“客人”和钱某的朋友串通了,专门骗钱某的。客人先把东西送给钱某,接着朋友便引用古书,证明东西是古物。在试验时,朋友又巧言阻止钱某试验,从而使钱某上当。

可见,古玩这东西,不是行家是玩不得的。又有专业以古玩设局骗人的骗子天天在物色目标,所以,玩古玩的人大多都有上当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