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生命五要素:吃喝拉撒睡
10856000000012

第12章 “认识”便便

说到“拉”,似乎是很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事,其实,这是每个人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人体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这方面出了问题,势必会破坏人体内部平衡,从而影响健康,导致疾病。所以,每个人都要对“便便”有所了解。本篇,我们就来说说“拉”的那点事儿。

认识便便是怎样形成的

有了便便才会“拉”,那么便便的形成你清楚吗?

食物进入消化道以后,经过咀嚼和消化道平滑肌的蠕动,以及消化液的作用,在小肠将营养物质吸收后,其渣质和一些有害物质就在大肠内形成了粪便。

粪便中除含水份和食物残渣外,还含有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如吲哚、重金属等,这些物质如果滞留体内,将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排便是人类进食、排除残渣,维持生命新陈代谢的必然过程,如果排便出现异常,就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正常粪便为碱性,其碱度高低与在结肠存留的时间长短有关,存留越长,碱度越高;相反稀粪便存留时间短,常呈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一般正常粪便呈棕色,这是由于粪内含有粪胆色素和尿胆素。因吃食物不同,粪便亦有改变,某些药物也可改变粪便颜色。

影响排便反射产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进入直肠的粪便量过少,对直肠壁产生的压力不足,致使直肠壁内的感受器不产生冲动,因而亦无排便反射产生。这种情况多见于进食过少及进食过于精细者。

直肠对肠腔内的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不能产生冲动。

这种情况见于长期不及时排便、经常灌肠或滥用泻剂者。

神经或脊髓受损,如多发性神经根炎、截瘫等病,使传导冲动的神经受损,不能产生排便反射。

贴心小知识

正常人的排便差异很大

正常人的排便差异很大,这与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有关。不绝对按排便次数的多少来确定便秘、腹泻或排便规律的改变。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有的2~3天一次(只要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均属正常),但大多数人(约占60%

以上)为每天排便一次。

憋大便造成的恶果相当严重

由于人的排便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因此意识可控制排便。肛门部保持一定紧张力,使肛门紧闭,阻止粪便、液体、气体漏出,这种作用叫排便节制作用。排便节制作用,由感觉、反射、肌肉活动共同完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可归纳为两种。

储存器节制作用(结肠的节制机能):结肠的节制机能不依赖于括约肌作用。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具有适应反应,这种反应可调节肠腔内的容积和压力,肠腔容积的改变压力随之改变,有防止压力过高,延迟肠内容物通过的作用。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的阻力、弯曲和皱折能延迟粪便进入直肠,保持直肠平时处在空瘪状态。左侧结肠能蓄积一定量的粪便,如超过一定数量时,可刺激结肠,使粪便进入直肠。

直肠是一种既有感觉又能扩张的贮器,对容量有最大的耐受性,能蓄积粪便和液体。直肠瓣能使粪便在直肠内螺旋形活动,使粪便压力均等,避免了粪便堆积在直肠下部,并防止直行通过直肠,对排粪起到相应的节制作用。

括约肌节制作用:是肛门括约肌抵抗结肠蠕动向前推进力的作用。

括约肌的收缩力必须胜过结肠推进力才有节制作用。如不能胜过推进力,则是肛门功能不良。内括约肌是抵抗排便的最重要因素,常处于持续紧张收缩状态,控制排便活动;外括约肌也常处于收缩状态,闭合肛管。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高30%~609/5,因此能制止粪便从肛门流出。如外括约肌已失去紧张力,可发生肛门功能不良。

在节制排便活动中,随意肌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提肛肌功能与不随意肌内括约肌和纵肌功能有相互关系,联合作用。如对抗排粪和排气要求,外括约肌收缩可抑制内括约肌对逼肌收缩的反射性松弛,称为随意抑制作用。同时提肛肌的底袢收缩牵紧和抑制纵肌收缩,耻骨直肠肌收缩使肛直角的角度变小,直肠下段压力增加,阻止粪便进入肛管,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因为意识可控制排便,所以正常人对排便具有节制能力。如果环境条件不许可,有排便感觉而不能排便时,排便的高级中枢下传冲动抑制低级排便中枢,使括约肌收缩增强,肛门象节制闸门一样紧闭,并反射地引起乙状结肠舒张,直肠内的粪便即返回乙状结肠,使便意暂时消失。但如果经常或长时间抑制排便,可使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被吸收过多而使其干燥,可产生便秘。

便便颜色变化预示着各种疾病

健康的大便呈棕黄色,这是因为正常人的大便中夹杂着一种胆红素的关系。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便便颜色发生了变化,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这些颜色上的变化又能说明什么呢?

1.深黄色

多见于溶血性黄胆,即红细胞大量破坏所产生的黄胆。常伴有溶血性贫血,可由红细胞先天性缺陷、溶血性细菌感染、恶性痢疾、配错血型的输血、某些化学药品或毒素的中毒、各种免疫反应(包括自体免疫)等引起。

2.白色或灰白色

说明胆汁的排泄受到障碍,提示胆道梗阻,有胆结石、胆道肿瘤或胰头癌的可能。此外,灰白色粪便还可见于钡餐造影后,这并非疾病所致,属生理性粪便。白色淘米水样即粪便呈米泔水样无粪质的白色混浊液体,量多,常见于霍乱。白色油脂状,量多,并有恶臭,常见于胰源性腹泻或吸收不良综合症。白色黏液状,提示可能为慢性肠炎、肠息肉和肿瘤。

3.绿色

呈水样或糊状,有酸臭味,多泡沫,多见于消化不良、肠道功能失调等疾病。若绿便中混有脓液,则是急性肠炎或菌痢的表现。腹部大手术后或接受广泛抗菌素治疗的病人,如突然出现带腥臭味的绿色水样大便,并有灰白色片状半透明蛋青样伪膜,提示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此外,吃了大量含叶绿素的食物,或肠内酸度性过高,也会使粪便变成绿色。

4.鲜红色

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外层粘有鲜血,量少,并伴有剧痛,便后疼痛消失,是为肛裂;若血色鲜红,量多少不一或呈血块,附在粪便外层,与粪便不相混,可用水将血液或血块冲走的,有内痔出血的可能。

痔出血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在便后滴出或射出少量鲜血,稍后自行停止;若血色鲜红并与粪便混在一起,提示可能为肠息肉或直肠癌、结肠癌所至,直肠癌的血便中常混有糜烂组织。结肠癌的血便特点为鲜血,量少,伴有大量黏液或脓液。

5.淡红色

像洗肉水样大便,这种大便最多见于夏季因食了某些被嗜盐菌污染的腌制品。常见的有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6.暗红色

因血液的粪便均匀地混合呈暗红色,又称为果酱色。常见于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和结肠肿瘤。此外,某些特殊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由于凝血机制障碍,亦可导致便血,这种便血一般呈暗红色,有时也呈鲜红色,且常伴有皮肤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另一种情况是正常人进食过量的咖啡、巧克力、可可、樱桃、桑果等也可出现暗红色的大便。

7.黑色大便

因黑如马路上的柏油色,又称柏油样便,是常见的一种消化道出血大便。它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窦炎、胃粘膜脱垂、肝硬化十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但是,食过多的肉类动物血、肝脏、菠菜、口服铁剂、铋剂、活性碳等,粪便也可呈黑色,应加以区别。

从便便的性状和次数辨疾病

大便不同的性状也是身体疾病的反映。大便清稀,可见消化不良或肠滴虫所致的腹泻,如同时有粘液、脓血则应考虑急性肠炎;大便带脓血、粘液,则以细菌性或阿米巴性痢疾为多见;大便呈血水或洗肉水样,可能为嗜盐杆菌感染或急性坏死性肠炎等;大便呈米泔水样,常见于霍乱或副霍乱;大便内含有大量脂肪及泡沫,多气而臭为胰腺疾病或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若大便呈糊状,一般为功能性腹泻所引起。

另外注意大便的次数也很重要。

正常粪便量的多少和食物有关,进食肉类及蛋白质者量较少,素食者量较多,健康人每日有1~2次通畅的大便,成条形状,松软适中,有臭味。如果超过正常次数,就是异常表现。

1.腹泻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杂有脓血、粘液者,常可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症状。腹泻常见于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痢疾、某些食物中毒、急性传染病、肠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可见于某些胃肠激素分泌增加,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此外,饮食不当,着凉等引起的消化不良,均可产生暂时性的腹泻。

根据腹泻与腹痛的关系可以进

行自我鉴别,初步了解腹泻的病因。

方法是:腹泻伴有腹部肿块,多见于结肠癌和增殖型肠结核等;腹泻伴随里急后重,一般来说病变在乙状结肠下段或直肠,如细菌性痢疾、直肠癌等;腹泻伴随发热,多见于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如果起病急、病程短,腹泻次数多,一般为急性腹泻;病程较长,腹泻次数较少,多为慢性腹泻;腹泻伴随脐周围绞痛,多为嗜盐杆菌食物中毒;左下腹疼痛,多为细菌性痢疾;右下腹疼痛,多为阿米巴痢疾和肠结核;中上腹部疼痛,多为肠胃炎;腹泻后绞痛不缓解者,多为痢疾;腹泻后腹痛能缓解者,多为肠炎、肠结核;如果腹泻伴随呕吐、腹痛,常见于食物中毒或肠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2.便秘

正常成人每1~2天就应该:赶便一次,如果2~3天以上仍不大便,粪便干燥,坚硬,不易解出,称为便秘。便秘分功能性便秘和病理性便秘。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便秘以功能性居多。

功能性便秘又称习惯性便秘,常见的原因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食品中缺少水分及粗纤维;生活无规律,缺少一定的活动量,肠蠕动减弱,致使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吸收,造成粪便干结、坚硬和排便不畅;某些药物如吗啡、阿托品、普鲁本辛等,均可引起驰缓性便秘。痉挛性结肠性便秘,一般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以致横结肠、降结肠部位产生痉挛而引起便秘。

便秘伴随症状可见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者,多考虑为肠结核、结肠过敏、结肠肿瘤等。如果使秘伴消瘦、贫血、粪便偏小呈带状,表现带血丝或鲜血便者,多为结肠癌成直肠癌等。

如果便秘伴有偏食,活动过少或无定时排便习惯者,应为习惯性便秘。

如果便秘伴有腹痛、腹胀、呕吐或腹部肿块,多为肠梗阻。

在日常生活中,诊断便秘并不难,但确定其便秘的原因则比较复杂。常用的方法是,首先要分清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可从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检查。从改变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着手,试一段时间如有效果,可以基本确定为功能性便秘。器质性便秘,可以结合自己的年龄、性别考虑。是否有过腹泻,肠本身是否有过疾病,腹部是否有肿块等,可依此初步诊断为器质性便秘。

便便气味是肠道健康的计量器

说到便便的气味,大家可能会说:大便就是臭呗,还能有什么别的味道?其实,这是我们对便便的误解。人的便便并非天生就是臭的,如婴儿的大便就不是难闻的臭味,而是甜酸的气味。而成年人,尤其当吃肉类食物或肠内脏污时,大便才变得奇臭难闻。所以,大便气味是检查肠道健康的计量器,是肠内环境恶化的最佳证据,是肠内疾病的重要信息。

当大便呈各种不同气味时,可预示着不同的病症:比如,刺鼻的酸味,可能是肠内异常发酵(即发酵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时有一股烧焦味,有可能是小肠机能减低所引起的消化不良,携带有腥味的焦状大便,表示消化系统有出血。

从大便的气味可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大小。婴儿的大便气味不怎么臭,这是因为大便的臭味和人体肠道里的细菌有关。人体中寄居着以乳酸菌、分支菌为代表的有益菌和以welsh菌、大肠杆菌等为代表的有害菌。当体内welsh菌等有害菌增加时就会导致大便有臭味。而这些有害菌会制造致癌物质及腐败物质,降低身体免疫力。即大便臭,有害菌增加,对身体有害。

另外,体内的细菌平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研究进一步发现,刚出生婴儿的大便和成人不同,它发出的气味是略带甜酸的,而年纪较大的人体内的有益菌分支菌会减少,而有害菌welsh菌则增加。老人的粪便较臭和这一点密切相关。大便越臭,也就意味着在肠内存在越多的有害菌。而刚刚出生的婴儿肠内是良好菌群,所以大便不臭。

闻“屁”知健康

提起“屁”,人们会觉得尴尬,认为这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其实“屁”是人身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平时也应多加留意。

无屁。没有屁放的人往往会有一些症状,如腹痛、腹胀、便秘、肠鸣音亢进或消失时有气过水声等,有可能是发生肠梗阻。此外,腹部手术者,其肠蠕动会出现反射性抑制,胃肠内气体和液体积滞,也会出现无屁的情况。所以肠部手术后的病人,医生极关心病人的放屁排气情况,有屁则表示肠蠕动恢复通畅了。

多屁。正常人每天要放5~10次屁,约排出500毫升左右的气体。

当屁量大大多于平时时,则可能会有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病及肝、胆、胰疾病等。此外,也有可能是进食方面的原因,如进食过多的豆类、薯类与蛋白质类食物,或习惯性吞咽动作过多而吸人较多的空气,此类情况均不属病症,没有必要治疗。

贴心小知识

“多屁”时如何避免

“多屁”可预示某些疾病,当然也不“雅”,所以要尽量避免。

可先尽量少吃易产气的食物,如卷心菜、芹菜、韭菜、大豆、豌豆。

睡觉时多用侧卧方式。如果照此做了之后,仍然总是排气的话,则应考虑是否肠胃出了问题,如肠炎、寒胃(胃部血液循环部好、温度低)、消化不良等,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建议少食多餐,不要暴饮暴食;吃东西时细嚼慢咽,以免同时咽下太多空气;应尽量避免摄入容易产气的食物。如果调整饮食习惯后,排气多的情形仍未改变,建议到医院做肠道检查,来除外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