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贴鉴赏及收葳
10855300000049

第49章 碑帖鉴定与辨伪

碑帖鉴定是指以科学方法分析辨别古人碑帖的真伪,传拓时间,原拓与涂改,翻刻以及拓本优劣、品级流传情况的考查与评价。

对于鉴定碑帖需要具备一定的学识修养和基本功,如文史、地理知识,掌握每个朝代碑刻品种,各朝代碑刻的典型特征,关于文字和书法演变过程的知识,对各代的书法家主要代表作,书风的特点及早、中、晚期的变化,再就是具备一些研究碑帖的工具书,并通过对拓本核对、考证、实践,逐渐积累鉴别经验。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些这方面的常识。

纸和墨

现在多见的又比较早的拓本就是宋代的,宋代的纸是以麻为主要原料,称为“白麻纸”,颜色白中带灰,没有现在的宣纸白,纸浆较为粗,纤维长,纸的帘纹有横竖之分,竖纹纸粗,横纹纸细,也有薄厚之分,一般薄者拓帖,厚者拓碑。

还有一种是罗纹纸,只见用于拓帖。

明代多采用白棉纸,以破布、旧棉絮为原料,漂白为浆,其纸纤维短,薄厚均匀,色白,明代初期和中期拓本多为此类纸张。明末清初,棉纸色黄而粗,帘纹宽而明显。同时期还有一种黄竹纸,色淡黄、薄而细,纸张小,一般为拓帖用,如《真赏斋帖》初拓,题有“纸如黄玉,墨似蝉翼。”的跋语,赞其纸墨之佳。

清代的纸薄者为“棉连”。稍厚的叫“料半”,再厚的称“夹连”。此为安徽宣城纸,统称为宣纸。

纸分先后,有新有旧,搞作伪的人首先把纸搞旧,用茶水淡墨,或用橡碗子煮水染成旧色,这是较为低级的,有人直接用真的旧纸拓碑和帖,著名的学者罗振玉就曾用宋版书的夹页纸来拓碑或帖,鉴定碑帖应记住各个时期,所用纸张的名称及纸质,特点。

传拓的技术特点,据记载唐代碑的传拓有“擦拓”、“扑拓”方法,目前看唐拓本都是擦拓,北宋拓本也是擦拓,至南宋时使用扑拓之法,擦拓之法往往施之于法帖。

在宋代拓本中还见到“毡蜡”一词,也是表示传拓之代名词,以拓包,毡卷用重墨反复拓,使之黑白分明,即显黑亮醒目,称为“乌金拓”。或于墨干后上一层薄蜡,使墨色更亮,而且还能防潮,毡蜡之意有可能源于此说。

宋代以毡蜡拓法的拓本流传很少,只见《玄秘塔》、《多宝塔》二本,以此两本可以看到浓墨上有若干的小白点,因年代久远,蜡与空气氧化形成的,俗称“反蜡”。明清时有人用矾水做伪,较易识破,何况纸墨都不是宋代之物呢。

还有用墨薄而匀净的叫做“蝉翼拓”。除了墨拓本,还有朱拓,据说是碑的第一次拓用朱砂拓,是图个吉利,也有一些买卖铺子,用朱拓来装饰门面,这种较为普遍,像第一种朱拓传世极少,还有色拓,一般是经幢,佛经之类。

如何分辨不同时代的墨色,主要是多见实物,观察比较,经验证明,一般新拓墨色黑而有光亮,时间越久,其光则弱,呈乌黑、黑色深沉而无火气,再就是根据孝证确切的拓本对照、比较。

字口

首先要看字口的清晰程度,再看字口的肥瘦。字口清晰说明损坏少或拓得好,如果漫漶不是碑损即是传拓的技术不佳,字口挺拔圆润拓的可能是原碑,如僵硬死板,一般为假,是翻刻本。从字口来看有肥本和瘦本,肥本为早本、瘦本为晚本。碑是因为年代越久便越拓越瘦,后人为了得到好的拓本,做假。就请石工“剜碑”,这种本称为“剜本”,就是把年久变浅的字口加深,加肥,剜过的碑,大都破坏了原字的精神风采,甚至还会把字剜错,如《东方画赞》“胄”是宋本,“贵”字是剜本。

残泐

指的是碑的残坏,损泐,漫漶,石花及断裂筹处,年代越久越多,可以根据这些泐损的情况,判断碑的拓本的先后,这些地方都称为“考据处”。因为一旦碑面残坏,字迹泐损就无法弥补,故此先拓的字迹清晰而全,后拓的就有残缺和字口不清,拓本就是以早拓,初拓为上品,越晚的拓本价值就越低。

例如颜真卿的《多宝塔》:

北宋拓本,十四行“归我帝力”之“力”字,左未损,全碑字口方棱,字划间牵丝极为清晰。

南宋拓本,十五行“凿井见泥”之“凿”字未损。

明中叶拓本,十四行“天文挂塔”之“挂”字上“土”部完好,“塔事将就”之“事”字“口”部左未损。十五行“禅师谓同”之“师”字长竖未泐。十九行“写妙法莲华经一干部”之“莲”字“车”部首横及“田”部上角未损。廿行,“所宜先也”之“也”字末笔未损。廿四行“方寸干名”之“干”字完好。廿五行“禅师克嗣其业”之“克”字“口”未损。

明末清初拓本,三十一行“归我帝力”之“归”字完好,“我”字左上未泐。三十二行“佛知见法为无”六字,三十三行“空王可托本愿同归”八字,末行“大夫行内侍赵思”七字,皆未泐去。

乾嘉拓本,五行“手摠持不遗”之“不”字撇笔未泐。九行“隐以金锤”之“金”字撇笔未泐,二十三行“千帙发题”之“千”字竖笔完好。二十六行“蚁垤群峰”之“群”字“尹”部完好。二十八行,“因者相相”之第一“相”字“木”部竖笔未泐,末三行,“开”,末二行“空”完好。

可见时代久远,字口泐损不一,便可得知其拓本年代,又如《张迂碑》“东里润色”未损本为最好,《张猛龙》以“盖、魏不连”、“东温夏清”本为好,《石门铭》以“此”字本为上等等,不一一赘述,可参考阮元《校碑随笔》王壮弘的《增补校碑随笔》和张彦生《善本碑帖录》。

有的是伪本,是用“填描”之法而成,就是把拓本局部泐损的地方用墨填补,成其字形,但是,后填之墨与扑拓之墨不同,是可以看出来的,一些高明的商人用“大裹墨”的方法以推其填补之缺,是非常费事的。

除了在拓本上搞,还有在碑石上做手脚的,用嵌蜡的方法补碑,再把字形剜出,所得拓片其字精神不佳,只是字迹完整而已,如经验丰富也是能够看出来的。

装璜

拓本为了得到较好的保护,便于收藏和学习之用,都需要装裱,常见的有几种:

卷轴装,就是把整张的拓片装裱成轴。

折叠装,把不同大小的拓本折叠成一般大小,再做一函,也叫“函装”,现在出售的“墓志百种”即此装法。

册页,将拓片裁成一字行纸条,拼接成册称蓑衣裱,分为“经折装”“蝴蝶装”和“推蓬装”。

在装裱上还有很多形式,有的同书画装裱相同,如绫裱,纸裱,挖镶,嵌镶等各种装裱方法,册页封面有所不同,有楠木面、荫木面紫擅面、锦面,最上等为楠木面,封面签字分内外签,内签是名人名笔,放在里边得以保护。一般好的拓本装璜得也讲究,用的面也是上等的,有名人印鉴,这些也是鉴定拓本的辅助材料。

题跋

拓本装裱前后都留有空白,以便后人题跋之用。题在其前,大字为多,跋在其后,也称“跋尾”,大都以小字可以写得很多,内容一般为考证性、评论性、鉴赏等,有的题在装裱好的边框上,称“边题”。这些都不是在拓本的本页上题的。有的题在拓本的本页上。用泥金或朱砂题写的称“金题”或“朱题”,这种题法字少而小,只题一个单款,是鉴定拓本的很好辅助依据,尽管是单款,对此拓本的流传就有记载。

有人用“移花接木”之法来更换题跋,把真的题跋割下,装裱在假本或是较晚的本子上,使其增价,真本固然是真本,假本便提高了身价,只看题跋不看拓本是容易受骗的,还有投机商假制名人题跋,年长日久,纸墨变化大,如此伪本常常难于辨别,所以鉴定必须在实物上下功夫,其它方面可以做为佐证和辅助依据。

收藏印鉴

在拓本上盖印章,能说明某人曾鉴定、收藏、鉴赏过,其印文有:××收藏,××珍秘,××宝爱、曾归××,这些为收藏印。鉴定印有,××审定,××过眼,××眼福,××心赏,××读碑等,鉴定印一般都钤在重要的考据处。

有些假本的印章还是后人伪造加上去的。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瘗鹤铭》仰印本,为“未遂五翔”等三十字,一石本,拓本后有清初潘宁,王文治,铁保三人跋,虽无元明人的题跋,但有一“游似”小印,游似是南宋丞相为当时碑帖收藏最甚者,现在还存其所藏《兰亭序帖》、《蜀石经》和此《瘗鹤铭》,可以辅证真传拓年代。

翻刻与伪造

随着年代推移,碑帖原石及拓本,愈来愈稀少而珍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影印技术还未出现前,出现了翻刻,根据旧本复制一石,依此拓出拓本。有的原石已毁,不可能再有原拓,选用年代较早的拓本复制,有一定参考价值。有的翻刻本,选本不精,粗制滥造,所以看翻刻本要特别注意,原拓本的流传,损坏及翻刻的时间,选用的拓本优劣,等等,伪造属凭空杜撰,是凭空根据某碑或帖,或以某人书法风格,摘古人文章或诗词二者结合刻成的伪制品,纯属无中生有,是应该极力摒斥的。

怎样分辨翻刻与伪造?可以找原石拓本或原石拓本影印本对照,便可以水落石出,对伪造者可以追寻其书法根源,从何碑、何帖、出自何人,抓住这个破绽才能证明是赝品。

翻刻本,较之原拓本无论书法风格,所用纸墨都会有破绽,后人仿前人字最多仅得貌似而失其神采,刻石的技巧,天然损坏形成的石花与故意做的石花也不同,如唐欧阳询《九成宫》,翻刻本有十来种,但对照比较既是最佳的翻刻本与原拓本也相距甚远。

所以鉴定拓本,既要知真,又要知伪,既要弄清碑帖真品各种特征特色,也要了解各种赝品的制作手法及效果。总之鉴定真伪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细心地作全面考查方能得到符合实际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