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一作宓羲(宓,即古“伏”字,见《汉书·古今人表》)、伏戏(见《庄子·大宗师》、《荀子·成相》、《淮南子·览冥》),又名包牺或庖牺(见《易·系辞下》),亦称牺皇、皇羲,即太吴(太嗥),风姓,系中国史前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相传人类是由他和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的。据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等史籍记载,伏羲除生育了人类外,还始画八卦、造书契、制礼仪,教民结网捕鱼,从事畜牧和庖厨,制造工具,为开创中华文明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为中华民族的产生、形成和繁荣,作出了伟大贡献。
河南淮阳古为陈国,传为伏羲之都,因此成为历代纪念伏羲的圣地。自春秋时代起,在淮阳县城北约2公里处即建有太昊陵(即伏羲墓)。汉代时在陵前建祠,宋太祖时又下诏建立了陵庙,明、清两代均屡加修葺。现陵园内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古碑200余块,其中有明正德八年(1513年)所立的御祭碑等。在陵园寝殿后,有占地333350余平方米、墓高20余米、周长150余米的伏羲陵,陵前立有高丈余的巨型墓碑,上镌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写的“太吴伏羲氏之陵”7个篆书大字,字大径尺(传说是宋代文学家苏洵的女儿才女苏小妹以汗巾蘸粉书写而成)。现在,伏羲巨碑及其陵墓已成为伏羲的象征和化身,每年都有数以十万计的海内外华人来此瞻仰和祭祀、膜拜。
山东省微山县两城乡凤凰山下,还有建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的伏羲庙,近千年来,历代官民在此祭祀伏羲相沿至今,并多次修缮庙宇,留下众多石碑。如宋熙宁十年(1077年)、金贞祜三年(1215年)、元元统二年(1334年)的重修庙宇碑和金秦和二年(1202年)的古诗石刻等,这些碑刻都是研究伏羲和我国古代祭祖风俗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