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全球研发网络: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空间结构研究
10854700000045

第45章 后记

所有的论著似乎照例都要有个后记,而我,绝没有魄力反其道而行,只好提笔,发感慨,说经历,谈因果,表谢意。

感慨的是自己居然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因为恋恋不舍象牙塔,就被世人冠以不苟言笑、刻板木讷、孤傲古怪之类的形容词,甚至戏称为“UFO”、“第三种人”、“灭绝师太”。自从2002年读博之后,诸如此类的说法便不绝于耳,“看起来不像博士”成为赞美之词,虽人前以一笑置之,可也常暗自扼腕叹息。今天的中国女博士,是知性美和女性美的统一,无论学历多高、专业如何、水平怎样,本质上,我们是女生,优雅得体,独立自信,浪漫感性,爱漂亮,爱逛街,爱各种可爱的小东西。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而女博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何时才能焕然一新呢?

我的经历颇为简单,17岁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并未曾想到自己将会游学10年,由学士而硕士而博士。1995年,我离开豫东平原上的故乡小城,告别了父母和紧张忙碌的高中生活,来到纷攘热闹的江城武汉,进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中南政法学院)学习国际经济法专业;1999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并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师从曾菊新教授研读区域经济学专业;2002年,在顺利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我离开武汉,顺流而下,来到了繁华如梦的大上海,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丽娃河畔的美丽校园开始了新的求学生涯;2005年,我如期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进入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工作,时年27岁。

而今,博士毕业已一年又半载了,搁置许久的博士毕业论文有幸获得“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研究基金”资助得以出版成书,不胜欣喜。我之所以选择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结构作为研究方向,是希望能够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有所传承和发展,将分散的点状区位研究整合进互动的网状空间系统。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在特定区位的集聚和在全球范围的扩散是同时存在的空间现象,集聚化和扩散化的空间力量又直接导致了地域化和国际流的空间结果,从而通过不同层级区域之间的研发要素流动使全球联结成为一个研发空间网络。本书在对相关理论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描述了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进程和空间表现,梳理了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组织和空间过程,剖析了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力图从静态的空间分层和动态的“流”空间两个角度勾勒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空间图景。我的导师杜德斌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科委软科学研究项目有力地支撑了我的博士论文撰写,因此本书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1032)“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投资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本书的问世,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应该感谢许许多多的人。而表达谢意往往最让人惴惴,父母师长、同学朋友一一不能遗漏,我生性懒散,拙于世故,就此大而化之一并谢过。然而,就本书而言,尤其要感谢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杜德斌教授无私的引领,将我带入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这一研究领域,杜老师从宏伟处立意,自细微处着手,向我推荐国内外最新文献和理论书籍,为我提供参与课题和调研访谈的机会,指导我完成浩繁庞杂的博士学位论文。也要感谢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的诸位领导和同仁,对青年教师的发展给予相当的关注和扶持,以研究基金慷慨资助,使我的研究成果得以成书出版。

再回首看往事种种,不觉已恍然成一梦,一切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湮没于时间的长河,似乎已不必再提。昏昏然不觉已近2007年元旦,本书即将付梓,虽有积累不足的掣肘,有能力不及的遗憾,却终成一家之言,且作引玉之砖,由人评说吧。

祝影

2006年12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