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东南亚概论
10854000000015

第15章 菲律宾

国名全称:菲律宾共和国

国名简称:菲律宾

英文国名: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国土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

首都:大马尼拉市

国家元首:总统格罗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

人口:8,846.8万(2006年7月)

民族:马来族占全国人口的85%以上,包括他加禄人、伊洛戈人、邦班牙人、维萨亚人和比科尔人等;少数民族及外来后裔有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国人;还有为数不多的原住民

宗教:国民约84%信奉天主教,4.9%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独立教和基督教新教,华人多信奉佛教,原住民多信奉原始宗教

语言:有70多种语言。国语是以他加禄语为基础的菲律宾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货币名称:比索

一、地理

位于亚洲东南部,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遥遥相对,南和西南隔苏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峡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望,西濒南中国海,东临太平洋,是亚洲、大洋洲两大陆和太平洋之间以及东亚和南亚之间的桥梁,其地理位置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菲律宾由7,100多个岛屿组成,其中2,773个已有名称,其余的尚未起名,被称为“千岛之国”,其中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等11个主要岛屿占全国总面积96%,其中最大的岛屿是吕宋岛,面积为104,688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马尼拉就位于这个岛上;棉兰老岛是第二大岛屿,面积为94,63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2%。菲律宾地貌复杂多样,有山脉、平原、高原、峡谷、湖泊、大河、火山、草原、森林等诸多形态。菲境内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多雨,湿度大,台风多。年均气温27℃,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全国划分为吕宋、维萨亚和棉兰老岛三大部分。共设有首都地区、科迪勒拉行政区和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以及伊罗戈区、卡加延谷区、中吕宋区、南塔加罗格区、比克尔区、西维萨亚区、中维萨亚区、东维萨亚区、西棉兰老区、北棉兰老区、南棉兰老区、中棉兰老区和卡拉加区等13个地区,下设73个省,2个分省和60个市。

菲律宾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金、银、铬、镍等。铜蕴藏量约48亿吨、镍10.9亿吨、金1.36亿吨。金是菲律宾最着名的矿物,以原生金矿为主。铬矿储量约有2,000万吨,是世界上铬矿含量丰富的国家之一。铁矿总储量约12亿吨。此外还有煤、石油、汞、铅、铂等矿物。非金属有20多种,其中约巴拉望岛西北部海域有石油储量约3.5亿桶,地热资源丰富,预计有20.9亿桶原油标准能源。菲律宾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有乌木、檀木等名贵木材。菲律宾是个群岛之国,四面环海,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水产资源丰富,鱼类品种达2,400多种,金枪鱼资源居世界前列。水产品主要有松鱼、鲳、鲭和乌贼,苏禄岛沿海是着名的珍珠和海龟产地。已开发的海水、淡水渔场面积2,080平方公里。

二、简史

菲律宾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菲律宾就有许多土着部落和马来族移民构成的一些割据王国。1521年,麦哲伦率领西班牙远征队到达菲律宾群岛。西班牙远征队首先发现此群岛并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II世(King Philip)的名字Philippines命名。1565年西班牙侵占菲律宾,自此统治菲三百多年。

1898年的西班牙—美国战争中,菲律宾人大力支持美军,最后战争以西班牙军战败而告终。1898年6月12日,安密里·奥亚昆诺杜将军宣布菲律宾岛正式独立,建立了菲历史上第一个也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同年,美国通过对西班牙战争后签订的《巴黎条约》占领了菲律宾。菲律宾沦为美国殖民地。1942年,菲律宾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菲律宾再次沦为美国殖民地。

1946年7月4日,在前后历经美国近50年的统治后,美国被迫同意菲独立。此后,自由党和国民党轮流执政。1965年马科斯就任二战后第六任总统,并三次连任。1983年8月,反对党领导人贝尼格诺·阿基诺被谋杀,导致政局动荡。1986年2月7日,菲提前举行总统选举,科拉松·阿基诺在民众、天主教会和军队的支持下出任总统。1992年5月,阿基诺总统执政期满,5月举行六年一度全国大选,前国防部长拉莫斯以获全部选票23.5%的微弱多数当选为菲第八任总统。1998年5月,埃斯特拉达当选菲总统。2001年1月,埃斯特拉达因受贿丑闻被迫下台,副总统阿罗约继任总统。现任总统阿罗约在2004年5月的大选中再次成功并获得连任。

三、政治

菲律宾为总统共和制国家,独立后共颁布过三部宪法。现行宪法于1987年2月2日由全民投票通过,由阿基诺总统于同年2月11日宣布生效。该宪法规定: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政体;总统拥有行政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6年,不得连选连任;总统无权实施戒严法,无权解散国会,不得任意拘捕反对派;政府实行总统制,本届内阁于2004年8月组成。

最高立法机构为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由24名议员组成,由全国直接选举产生,任期6年,每3年改选1/2,可连任两届。众议院由250名议员组成,其中200名由各省、市按人口比例分配,从全国各选区选出;25名由参选获胜政党委派,另外25名由总统任命。众议员任期3年,可连任三届。本届国会于2004年7月选举产生。

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和各级法院。最高法院由1名首席法官和14名陪审法官组成,均由总统任命,拥有最高司法权;下设上诉法院、地方法院和市镇法院。

菲律宾实行多党制,有大小政党100余个,大多数为地方性小党。其中基督教穆斯林民主力量党是执政党,也是最大政党,系前总统拉莫斯于1991年底创立,由人民力量党、全国基督教民主联盟、菲律宾穆斯林民主联盟、团结党等整合而成。主张实行两党制,通过修宪扩大地方政府权力,改革选举制度,将总统任期六年一届修改为四年一届,可连任两届;主张通过谈判实现民族和解,促进社会稳定。经济上重视农业发展,增加就业,扶助贫困,加快私有化进程;倡导经济外交,奉行开放政策。1992年该党在大选中获胜,成为执政党。2001年阿罗约就任总统后,该党成为执政联盟的核心。2002年10月,执政联盟进行再次整合改组。该党全国主席是阿罗约总统,总裁是众议长德贝内西亚。其他还有民族主义人民联盟、摩洛民族解放阵线、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菲律宾共产党、自由党、民主行动党、地方发展优先党、改革党、民主战斗党、民族党等。

阿罗约总统执政以来,致力于消除贫困,发展经济,推动国内和平进程,打击恐怖主义、整顿社会治安。2005年,阿罗约政府经历了执政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6月,反对派指控阿罗约弊选及其家人受贿,借机掀起倒阿运动,国会一度启动对阿罗约总统的弹劾程序。在执政联盟、教会和军队支持下,阿罗约基本控制了局势,国会于8月底否决了弹劾阿的议案。2006年初,随着宪政改革的推进,菲国内矛盾再度激化。2月,反对派利用纪念“人民力量革命”20周年煽动民众集会示威。阿罗约总统以防范政变为由宣布菲进入国家紧急状态。3月初,菲国家紧急状态被解除,国内局势总体趋于平静。菲国内正探讨进行宪政改革。拟议中的宪改欲由总统制改为议会制,参、众两院合并,由议会多数党负责组阁。

四、经济

菲律宾经济属出口导向型经济。20世纪60年代后期采取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效。1982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此后受西方经济衰退和自身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发展明显放缓。90年代初,拉莫斯政府采取一系列振兴经济措施,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菲冲击不大,但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阿罗约总统执政后,加大对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内需和出口,国际收支得到改善,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05年,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坚定推行财政和税收改革,宏观经济运行良好。尽管受到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政局动荡等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取得5.1%的增长,但菲经济结构中深层次问题仍较多,债务负担沉重,失业和贫困问题严重。2005国内生产总值1,20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5.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356美元。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3%。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15.7%。制造业约占工业总产值73.6%,建筑业约占12.3%,矿产业约占4.5%,电力及水、气业占9.6%。2006年工业产值约为301亿美元。

农林渔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从业人口占总劳力的37%。2006年农林渔业产值约为139.89亿美元。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甘蔗、椰子、香蕉、木薯等。

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从业人口占总劳力的47.5%,2006年约为459亿美元。旅游业是菲外汇收入重要来源之一,2005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旅游业收入20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主要旅游点有百胜滩、蓝色港湾、碧瑶市、马荣火山、伊富高省原始梯田等。

财政收支近年持续出现赤字,截至2006年9月,外债总额541亿美元,占GDP的48.6%。截至2007年3月,外汇储备246.83亿美元。

近年来,菲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出口商品多样化和外贸市场多元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显着变化。非传统出口商品如成衣、电子产品、工艺品、家具、化肥等的出口额,已赶超矿产、原材料等传统商品出口额。2005年主要出口产品为电子零配件、服装及汽车、飞机、轮船配件等;主要进口产品为电子产品、矿产、原油、工业机械及设备;2005年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和中国等。

五、人民生活和文化教育

2003年,家庭平均收入14.9万比索(约2,750美元)。2005年失业率为7.4%。近几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贫富不均现象严重,贫困家庭比率为25%。以2000年为基准,2004年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20.6,2005年为129.8.据2003年统计,人均寿命70岁,人口出生率2.57%,死亡率0.58%。

宪法规定,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政府重视教育,鼓励私人办学,为私立学校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并免征财产税。2004年教育预算为1,109亿比索。初、中等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全国共有小学39,312所,小学生入学率达97%,共有中学7,128所,中学入学率65%。高等教育主要由私人控制,全国共有高等教育机构1,403所,在校生共200多万人,年毕业生约50万人,着名高等院校有菲律宾大学、阿特尼奥大学、东方大学、远东大学、圣托马斯大学等。

菲律宾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成立于1973年3月1日。全国有629家广播电台,137家电视台,其中广播局和人民电视台属官方性质,其余均为私人所有。菲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英语、他加禄语和华语。全国有257家出版机构。主要英文日报:《马尼拉公报》、《菲律宾星报》、《菲律宾每日询问日报》、《自由报》、《马尼拉时报》、《马尼拉纪事报》。菲文日报:《消息报》、《菲律宾快报》。华文日报:《世界日报》、《商报》、《菲华时报》、《联合日报》和《环球日报》。

六、对外关系

宣称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在平衡、平等、互利、互敬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对外政策的三大目标是:确保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菲海外公民权益。系美国在东南亚的盟国,重视发展同中国和日本的关系,积极推动东盟内部合作,发展同伊斯兰国家的友好关系。大力推行经济外交,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截至2006年底,已同126个国家建交。

菲律宾与中国于1975年6月9日建交。建交后两国在政治、经贸、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两国签有贸易、文化、民用航空、科学技术合作、广播电视合作、新闻交换等协定。2005年是中菲建交30周年,4月,胡锦涛主席对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双方签署了关于基础设施领域合作、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经济技术合作、海事合作、青年事务合作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双边关系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5年双边贸易额达175.6亿美元,同比增长31.7%。其中中方出口46.9亿美元,增长9.8%;进口128.7亿美元,增长42.1%。

菲曾是美殖民地,两国长期保持密切的盟国关系。两国签有共同防御条约和共同防御援助协议。1991年菲参议院废除了菲美军事基地协定,结束了美在菲长达93年的驻军。1998年,两国签署《访问部队协定》。该协定使得美军重返菲律宾,两国恢复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9·11”事件使菲美军事合作得到明显加强。菲政府全力支持美反恐行动及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向美开放军事设施,提供后勤服务。美国则承诺向菲提供新的军事装备,加大对菲军事经济援助,向菲派遣专家协助反恐训练。2002年11月,菲美签署为期五年的《后勤互助保障协定》,根据协议规定,美军将在使用菲海空港口等设施上享有更大的自由,协议强化了两国军事同盟关系。美目前是菲最大的投资国和主要贸易伙伴。1993年到1997年间,美在菲投资18亿美元,为菲最大投资来源。美是菲最大贸易伙伴。2004年,菲美贸易总额为154亿美元,其中菲向美出口71亿美元。

菲律宾与日本于1956年7月建交。近年来,两国高层往来较密切,积极支持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经济影响相称的政治作用。2002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菲,倡议日本与东盟建立全面经济联盟,包括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等。5月,阿罗约总统对日本进行工作访问,表示支持日本建立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倡议。日本是菲最大援助国、第二大投资来源地和主要贸易伙伴,1980年至1989年间,日向菲提供了36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赠款。1994年,日向菲提供的援助达12.61亿美元。1995年,菲日签订20项总额达296亿比索(约合11.4亿美元)的贷款协议。2004年菲日贸易总额为157亿美元,日本对菲直接投资近5亿美元。

菲律宾重视发展同东盟其他国家的关系,将其列为菲对外政策的优先考虑。重视同东盟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菲积极参与、推动和促进东盟内部的各项合作及经济一体化进程。菲律宾同马来西亚之间存在着沙巴领土争端,双方均表示愿通过友好协商解决。马来西亚积极斡旋菲政府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之间的和谈。与文莱、泰国、印尼关系良好,各领域交往较密切。与其他东盟国家保持正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