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东南亚概论
10854000000001

第1章 地理和资源

一、东南亚名称的由来

东南亚是指亚洲的东南部地区。因其位于中国南面,远隔重洋,故在中国古籍中称之为“南海”。在明朝张燮所着《东西洋考》中,以今天文莱(渤泥)为界,将渤泥以东称之为“东洋”,渤泥以西称之为“西洋”。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南海诸国七次,由于航行所经历的地方均在文莱以西,故称“郑和下西洋”。直到清朝初年,才开始有“南洋”、“东南洋”称呼。清朝中叶以来,中国都以“南洋”统称东南亚地区。因此,在中国地理书上通称“南洋”,意思是指这一地区位于中国南方的大洋之一。 西方国家则将这一地区称之为“远印度”、“外印度”或“东印度群岛”。其的称呼之所以不离印度,一是因为他们以印度为其向东扩张的目标,哥伦布将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视为西印度,于是印度便有了东西前后之分;二是因为早在公元前2世纪时,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Ptolemy)已将这一地区称为“恒河外印度”,所以后来欧美国家都沿袭用之。 东南亚作为一个地理名称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英国将军蒙巴顿率盟军进入该区域建立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后,“东南亚”一词逐步推广。1962年,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的东南亚地理学家会议上,学者们同意采取“东南亚”(Southeast Asia)作为这一地区的地理名称,从此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 二、东南亚地理概况 (一)总体概况 东南亚总共包括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The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柬埔寨王国(Kingdom of Cambodia)、缅甸联邦(The Union of Myanmar)、泰王国(The Kingdom of Thailand)、马来西亚(Malaysia)、新加坡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印度尼西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菲律宾共和国(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文莱达鲁萨兰国(Brunei Darussalam)、东帝汶民主共和国(Democratic Republic of East Timor)等十一个国家。其中,东帝汶是2002年经过全民公决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是东南亚最为年轻的国家。

东南亚幅员辽阔,位于东经93度至141.5度,北纬28度至南纬10度,横跨赤道两侧。其中,南北跨越39个多纬度,长达4,500公里,东西跨越49个多经度,宽达5,600公里。东南亚北接东亚大陆,南望澳大利亚,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并与孟加拉国、印度相毗邻,是连接三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两大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桥梁。其中,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长约900公里,是东北亚经东南亚通向欧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线和必经通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东南亚的陆地面积约为449万平方公里,其总面积约相当于整个欧洲及非洲海岸以北的广大地区。其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其国土面积达到19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为2.1亿,位居世界第四,是东南亚名副其实的大国;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新加坡,一个国家就是一座城市,面积仅0.06万平方公里,东西和南北的距离分别只有20公里和30公里,驾车一天就可以跑遍全国。东南亚国家除了老挝之外,其他国家都是沿海国家或岛国。印度尼西亚有1.7万多个岛屿,所以被誉为“万岛之国”;菲律宾有7,083个岛屿,则被称为“千岛之国”。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由于岛和岛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轮船,加上人口密度较大,所以交通压力较大。 (二)地貌地形

今日的东南亚是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地形颇为破碎。但在远古时代,它却是亚洲和大洋洲之间连接的大陆块。东南亚中心地带为巽他台地,其中大部分为浅海,称巽他大陆架。在冰川时期,大陆部分经过巽他台地组成的陆桥,可远达澳大利亚。大约到距今二万五千年前,由于冰盖的溶解,海平面上升,巽他台地的一部分被海水淹没,于是逐步分成许多岛屿,此后又经过长时间的侵蚀和冲积,便形成现今东南亚的地形和地貌。 在地理区划上,东南亚明显分为大陆(半岛)和海岛两大部分: 1.中南半岛 这是亚洲大陆南端的突出部分,处于中国与印度(南亚大陆)之间,亦称中印半岛或印度支那半岛。半岛的面积约为210万平方公里,约占东南亚总面积的45%,地势大体北高南低,这里多山地、高原,山脉呈南北走向。其西部的缅印边界有那加山脉和阿拉干(若开)山脉,这些山脉都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南的延续。阿拉干山脉向南延伸,构成印度洋上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并与马来群岛相连;半岛东部有位于越南、老挝、柬埔寨边境南北绵延1,000多公里的长山山脉。山体东坡陡峭,逼近南海;西坡缓斜,构成老挝境内的川圹高原、会芬高原、甘蒙高原、波罗芬高原以及越南和柬埔寨之间的多乐高原;中部为中国横断山脉向南的延续,在缅甸和泰国的边界称登劳山、他念他翁山脉和比劳克东山,向南延伸构成马来半岛、廖内群岛、林加群岛、邦加群岛和勿里洞岛。在泰国和老挝边界称銮山,向南延伸在柬埔寨北部有扁担山,其东部与泰国交界地区有豆蔻山脉。缅甸境内有东南亚面积最大的高原——掸邦高原,而泰国东部则有呵叻高原。

半岛的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有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其中,湄公河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柬埔寨六国,是最为着名的国际河流。这些大河流域的下游地区形成面积广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东南亚半岛地区的古代诸王国就是在这些肥沃富庶的大河中下游诞生、发育和强大起来。地处中南半岛的国家有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和越南,因此人们又称这五个国家为“半岛国家”。

2.马来群岛,又称南洋群岛

在半岛的南面和东面。散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广阔海域,有2万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分布范围北起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南至罗地岛,西起苏门答腊岛,东至东南群岛,其陆地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岛群之一,又可分大巽他、努沙登加拉、马鲁古、西南、东南和菲律宾等群岛。海岛大多山岭高峻,外临海洋。因为这里的山大都是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形成,因而有许多是活火山,并常有地震发生。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和地震。因此,马来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区之一。 3.加里曼丹岛,又称婆罗洲

它是东南亚最大的岛屿,面积为73.4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三大岛,分属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面积分别为12.63万平方公里、43.4万平方公里的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是印度尼西亚的主要岛屿。马鲁古群岛山岭陡峻,平原较少,火山众多,但盛产丁香、豆蔻等香料,所以又被誉为“香料群岛”。

由于海上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文化和宗教的传播,处于东西方海上交通要道的东南亚海岛地区在历史上曾兴起一些海上商业大国。

(三)气候特点

东南亚地跨赤道,北至北纬28度多,南至南纬10度多,属于热带气候地区,特点为高温多雨,除半岛北部山区外,绝大部分地区终年无雪,不分春夏秋冬四季。马来半岛、南洋群岛和缅甸沿海主要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多在摄氏25~27度,终年炎热多雨;赤道附近地区,气温的年较差(一年的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温差)比日较差(一天24小时内日夜的温差)要小得多,往往不到摄氏2度。这里每月的平均降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上。中南半岛的北部属于亚热带森林气候,中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温度在摄氏20~27度之间。决定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不在温度,而是雨量。由于降雨量的季节变化,全年可分为旱季和雨季,旱季还要分为热季和凉季。但各个地区季节划分,在时间上很不一致。在北半球大致11月至第二年的2月为凉季,3~5月为热季,6~9月或10月间是雨季;赤道以南,凉季在6~9月,雨季在11月至第二年的2月,热季仍在3~5月。热季的特点是高温少雨。中南半岛的内陆和山地背风坡,往往是降水量最少的干燥地区,如缅甸的中部。

东南亚地处热带,常受炽烈的阳光照射,但有海风的调剂和雨水的滋润,气候并不特别炎热。由于雨量充沛,林木茂盛,气候宜人,也适于各种作物的生长。

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由于北热气团的压力,高气压带移动,形成东北季风,大约在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从东北刮向西南,自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而由于南热带气团的影响,产生西南季风,大约在每年的4月至9月,从西南吹向东北。季风对东南亚与其邻近地区的航海和贸易影响很大,所以又称贸易风。在历史上帆船贸易的时代,从印度和西洋来的船只,以及从中国和东北亚来的商船,都是在季风的吹送下往返航行的。这使东南亚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孔道,并对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影响。 三、东南亚资源概况

(一)农业资源 . 东南亚是资源和物产富集的地区,农作物特别是热带作物资源丰富。由于东南亚地处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季;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十分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首先,东南亚是世界生产稻米最多的地区。泰国、越南、缅甸有世界三大“谷仓”之称。2005年,泰国出口大米750万吨,出口额为935亿铢(约合23亿美元),大米出口量名列世界第一位;同年,越南的粮食产量为3,579万吨,出口大米超过500万吨,是世界第三大米出口国;同年,缅甸的稻谷产量接近了2,500万吨,印度尼西亚的稻谷产量为5,398万吨,也是世界重要的稻米生产国。

东南亚的棕榈油、橡胶、咖啡、椰子等的生产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2005年,马来西亚的棕榈油产量达到1,496万吨;其次是印度尼西亚,棕榈油产量达到了1,350万吨,其中出口为960万吨。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的最大生产地,其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橡胶产量之和占世界总产量70%以上。其中,泰国的种植面积约200万公顷,2004年产量约为303万吨,出口为160万吨,在橡胶产量上已超过马来西亚成为“橡胶王国”。越南热带经济作物近年发展较快,2004年越南的橡胶种植面积约45万公顷,出口37.5万吨。据世界橡胶协会统计显示,越南是世界第六大橡胶生产国和第四大橡胶出口国(位于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之后)。2005年,越南的咖啡产量达到了76万吨,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

印度尼西亚拥有的热带雨林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巴西,是世界最大的胶合板和藤条出口国。同时,印度尼西亚还是世界上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热带作物生产国,其木棉、胡椒、金鸡纳霜产量居世界第一。 (二)渔业资源

东南亚的渔业发展潜力也很大。除老挝外,东南亚各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为鱼类的生长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暹罗湾、马尼拉湾、北部湾、爪哇湾、安达曼海、马来半岛东部和西部海岸,均蕴藏着大量的渔业资源。印度尼西亚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2003年,政府估计潜在捕捞量为620万吨/年;同年,渔业产量占其GDP的比重为2.51%;泰国有辽阔的海域,泰国湾和安达曼海是丰富的天然海洋渔场,其金枪鱼资源位居世界前列。此外,泰国还有总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的淡水养殖场,近几年鱼产量都在400万吨以上;2005年越南的水产品总量到达了343万吨,同比增长12.1%;柬埔寨的洞里萨湖是中南半岛的第一大湖,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天然淡水渔场,素有“鱼湖”之称。 (三)石油、矿产资源

东南亚一带的石油储藏量很大。作为OPEC成员国(石油输出国组织)11个成员之一的印度尼西亚石油蕴藏量估计为500亿桶,天然气储量为73万亿立方米,石油年产量约7,000万吨,是东南亚最大的石油产出国和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2004年,印度尼西亚日产原油108万桶,油气资源出口额为155.9亿美元。文莱的人口虽然很少,但它却是东南亚第二大产油国,日产量为20万桶左右。文莱已探明原油储量为14亿桶,天然气储量为3,900亿立方米。截至2005年,马来西亚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总储存量为194.9亿桶,同年,其石油的日产量分别达到72.69万桶。近年来,越南的石油开采量逐步增加,2005年石油产量达到1,808万吨,成为东南亚的主要产油国之一。此外,刚独立的东帝汶主要财政收入也依靠石油、天然气的开采,2005年油气收入已达到2.65亿美元。 东南亚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种类繁多,主要有金、银、铜、铁、锡、铅、锌、钨、锑、锰、镍、钾盐、各种宝石、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等。其中,金属矿产资源中最为丰富的是锡、铜、铅土、铁等矿种。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锡产国,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缅甸有大型的铜、金、银、宝石矿和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等;越南有储量达70亿吨的巨型铝矿和品位很高的铜锌矿、铁矿;老挝有储量达100亿吨的钾盐矿和铜矿。 (四)旅游资源 东南亚各国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着名风景名胜,如泰国的芭堤雅海滩、柬埔寨的吴哥古迹、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越南的下龙湾等已成为驰名世界的旅游景点。旅游业是新加坡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外汇主要来源之一,被誉为“亚洲旅游王国”和“世界第七大旅游国”,接待入境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印度尼西亚的旅游业是非油气行业中的第二大创汇行业,政府长期重视开发旅游景点,兴建饭店,培训人员和简化手续。2004年外国旅客530万人次,外汇收入48亿美元。泰国更是以发达的旅游业而着称,2005年泰国的旅游收入4,065亿铢(约101亿美元)。旅游业也是马来西亚的第三大经济支柱、第二大外汇收入来源,2005年外国游客人数达1,640万人次。越南旅游资源丰富,有5处风景名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近年来旅游业增长迅速,经济效益显着。2005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

同时,东南亚各国还有多种多样的民族民俗风情和节日,着名的有泰国的泼水节、博桑伞节、清迈花节和万佛节;新加坡的时装节和美食节;越南的佛祖纪念日和中元节;柬埔寨的御耕节、送水节和加顶节等。这些民俗风情,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