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智力开发篇
10853400000009

第9章 儿童智力开发的原则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期盼。既然儿童早期智力开发非常重要,那么要很好地开发儿童的智力就应该遵循一系列的原则。遵守这些原则会使开发方法得当,使开发进程事半功倍;相反,忽略了这些原则,偏离了正确轨道的智力开发有可能使家长和孩子可能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

早期智力开发,理论上讲是指在孩子具备某种能力之前的适当时期内,给他们提供恰如其分的感官刺激,促进大脑的发育,以加速儿童的先天潜能变为现实的能力。也就是早期给感官以合理的刺激,使它们增加反应的敏感性,启发婴幼儿的潜在智力,即发展小儿感知觉能力、动作及语言能力,培养小儿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以及良好情绪和意志等。

儿童智力开发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一、顺其天性原则

应注意儿童的生理机能和个性特征差异。

可以根据本文的前面所阐述的一部分理论,总结出儿童不同阶段生理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大脑的发育特点。应遵循大脑发育的规律性,根据儿童大脑发育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抓住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机,提供环境条件以发展孩子的智力潜力。

一方面既要注意刺激、诱发儿童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培养、发展儿童的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然后在儿童独特的个性品质基础之上展开智力开发方案的具体实施。

这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接受教育及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其兴趣、能力、性格也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其智力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在儿童智力开发中,要非常重视儿童个性品质的差异,因此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而且家长不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在孩子身上,对智力落后的孩子,更要善于发掘他们各自的特长,激发孩子的兴趣及增强他们的信心,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二、循序渐进原则

前述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相关论述为这个原则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从发育到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孩子的智力发育也有一定的阶段规律。所以,在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时应遵循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阶段特征,还要考虑到孩子每个发展阶段所承受的能力。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要充分把握“度”的边界。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超过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拔苗助长,实行强刺激、高压力。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否则会严重伤害孩子们的求知欲,进而妨碍儿童智力的正常发展。

(一)避免过度教育

过度教育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有人认为,过度教育是对儿童危害最大的一种教育方式。

家长过分的保护、包办、代替行为会剥夺孩子练习正常动作的权利和机会,以致限制了其智能的发展。例如,好奇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过多的干涉会使孩子胆小、怕事,也会助长他们的反抗心理。例如,很多家长会根据已经有的比较成功的家长育儿经验和已经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则干涉儿童的自由天性,教育孩子不要做这种事,不要做那种事。有的家长在孩子已经具备相当的独立性时仍然处处坚持充当孩子的“保护伞”。事实证明,过分保护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独立性、自立性。

过度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使孩子出现神经衰弱、恐惧、逃学、旷课等。期望不足,又会限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做事的愿望。所以,家长应该通过长期观察孩子的行为激发出孩子的兴趣和一些取得成功的潜在能力,然后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并在这个恰当的期望基础之上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

(二)化难为易原则

在孩子成长的路途上会有许多学习的难关,越是困难的事物越要早学,提前让孩子接触,这是化难为易的最佳办法,也是一条促进全面、充分发展的途径。例如孩子上小学以后,都会觉得学外语难,学识字难,学乐器、游泳、滑冰难,还有学各种优秀性格品质难。但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幼儿不知道难,也不怕难,他们心中只有兴趣和无兴趣之别,只有喜欢和拒绝之分;而丝毫没有困难和容易、怕和不怕的概念。所以任何难学的事,变着法儿逗孩子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像学说话、学走路那样容易接受。

三、家长的模范作用原则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是教育。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孩子从出生那刻首先开始接触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和亲人,父母和亲人理所当然应率先成为了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这时候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就是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对外界还没有什么认识。这时候的孩子所要学习的对象也就是亲人们是怎么做的。父母有什么行为孩子就会学习他们的行为,所以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会很大影响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经常会看见或者听说某某家庭全是教师,某某家庭又全是厨师之类的话,这说明了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行对自己的孩子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从孩子的角度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希望自己的家长是非常有品位,不是落伍的。特别是现在城市的孩子,他们对家长的要求更是相当的高。他们对外来的物质、精神的影响特别敏感。家长若自己表现得有追求,有品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孩子。家长对待人、对待事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直接给孩子一个示范作用,尤其是生活的细节部分。所以,家长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设计好,比如告诉孩子只有到自己的年龄这样的生活条件才能接触到更高层次的东西,给孩子形成一种心理的触动。要告诉孩子,和别人说话时应很有礼貌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遇见别人有困难要积极地给以帮助,对待别人的错误应该很宽容地学会谅解,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事都可以给孩子很大的影响力。

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做好示范就要注意平时的一言一行,用生活中的小事去给孩子一定影响,那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长就不仅是孩子的好父母,更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但是,每位家长都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都懂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我们请家长讲一讲怎么给孩子当好第一任教师,又不一定能说得清楚。可能会见仁见智,形成不同的看法。

本文认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家长的示范作用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具体来说,家长应该成为孩子高尚精神的榜样,崇高人格的榜样,多种能力的榜样,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样等。下面将这些已经公认的榜样行为一一列举出来。

(一)正派上进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上层有腐败现象,下层有道德滑坡,能够做到正派,是很不容易的。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父母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要分辨清楚,该反对的反对,该揭发的揭发,能抵制的抵制。这样的态度在生活中,应明显地表现出来,争取让孩子也看得见,听得见,这无疑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举个例子。据报道,一个孩子跟妈妈一起坐公共汽车,孩子发现一个小偷在伸手掏别人的钱包,孩子对妈妈说:“妈妈,那个人在偷别人的钱包!”妈妈看了一眼偷钱的人,对孩子说:“别瞎说,那个叔叔跟人家闹着玩儿呢!”这位母亲是害怕小偷报复才这样说的,但把是非善恶完全混淆了,这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父母的正派上进,既体现在工作态度上,也体现在思想作风上。家长虽然已成人,但上进心不能没有。家长不断地有所追求,不断地有新的进步,对孩子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孩子会从家长的精神风貌中,不断地磨炼品格、砥砺志向,正确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并且学到做人的真谛。

(二)勤俭自律

自古以来,勤劳俭朴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人说,勤俭是立国之本,是立身之本。勤劳、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物质财富来之不易,往往不珍惜劳动成果。每一位家长都应把勤俭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自己身上、在家庭里继承发扬。据调查,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孩子的勤劳节俭表现好于家庭经济富裕的。这就提醒我们,越是有钱,越要做到自身勤俭,教育孩子勤俭。

举个例子。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经过刻苦研究,从数亿吨计的沥青油矿渣中提炼出0.1克纯净的镭。当时,1克镭价值在100万法郎以上。居里夫人的丈夫因车祸逝世,有人建议居里夫人把这些镭卖掉,用来抚养孩子。可是居里夫人毅然将这些镭无偿地赠给了巴黎镭学研究所。她认为:“贫寒固然不方便,过富也是多余而且讨厌的,孩子们将来必须自谋生活,这才是妥当而且自然的事情。”她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像蚕一样,自愿地、坚持地工作,永远忍耐地向一个极好的目标努力。”居里夫人以勤劳节俭的美德要求自己,也教育了下一代。

父母要做到勤劳节俭,需要有很强的自律精神,要想获得任何成功和进步都离不开自律精神。家长对自己是不是能严格要求并持之以恒,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律,是人的意志品质的反映。家长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够要求孩子管好自己。相反,如果家长抵制不了花花世界的诱惑,经常放松自己,说话不算数,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由于父母中有人不自律而导致孩子成人之后人格分裂的例子有很多。

(三)求知善思

渴求知识,善于思考,这是人们开阔视野、建立良好知识背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懒得学习、懒得动脑的人,不会有什么创造性。如果家长是这样的懒人,你对孩子说再多“要好好学习,多动脑子”的话,恐怕也无济于事。因为,在父母身上,他看不到知识的力量,也看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在家里说:“累死了,烦死了,真懒得再动脑子。”也有些父母认为学习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工作阶段,对于读书、学知识十分冷淡。这不但影响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孩子的发展。

世界著名作家泰戈尔,小时候曾因学习不好被学校除了名。泰戈尔的父亲为教育好儿子,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影响儿子。每天早晨,父亲把泰戈尔叫醒,父子俩一起背诵古诗。早点之后,父亲让泰戈尔坐下来,静静地听自己诵唱经文,然后一块儿去散步,散步时讲各种知识。回到屋里,教孩子读英文。晚上,父子俩又一块学习,还以天为书,讲初级天文知识,使泰戈尔的求知欲越来越浓。父亲还把家里的藏书展示给孩子,泰戈尔饱览名著,写出第一部诗剧。在父亲的精心引导下,泰戈尔经过自身努力,成为名扬全球的大文豪。

我们应从泰戈尔父亲“求知善思”的榜样中受到启示,做一个爱学习、爱动脑的家长。

(四)文明友善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传承文明是也是每位家长的责任。家长讲文明、懂礼貌,孩子也就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做一个文明的人。家长待人友善,团结亲友、邻里、同事,乐于助人,孩子也能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多做好事。

有些家长不重视文明礼貌,只顾自己,对别人冷漠,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社会上,没有人会喜欢不文明、不友善的人。社会犹如一个大家庭,文明友善的人受人尊敬,受人欢迎,人们愿意与他交往,这就为他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遗憾的是,有的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谁打你,你就打他;谁骂你,你就骂他。”有一位家长在孩子被另一孩子打了一巴掌之后,领着孩子到学校找到打人的孩子,当众亲手给了那个孩子一巴掌,而且还说:“儿子,记住,就得这样!”本来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家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五)民主乐观

家长既是孩子的导师,也要做孩子的朋友。家长要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给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给孩子说话的权利。家长与孩子既有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有民主平等的关系。学校里讲教育民主,教学民主,家庭里也要贯彻民主精神。讲民主,孩子会更有积极性;讲民主并不是全听孩子的,全听孩子的会走向放任。用一位家长的话说,就是:“宽严有度”。

乐观是一种品质,是心胸宽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对待顺逆与逆境、充满自信、有幽默感等多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在坎坷的生活中,做到乐观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磨炼。家长的乐观品质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好处。

以上就是对这20个字进行的初步阐述,不同的家长会有自己更丰富的理解。虽然仅仅20个字,真正做到却是很不容易的,但这是努力的方向。家长给孩子做榜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发展的过程。

(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1.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在谈到智力开发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以前的育儿方法较多地强调智力因素和知识因素,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如家长会经常要求孩子去做类似奥数几百题之类的练习,甚至有的家长把它当做孩子必须要完成的家庭作业。诚然,智力开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注意其他的因素就会损害儿童原本应该具有的智力结构。

只有那些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劳动,具有远见卓识、具有一定的知识才能,并且身体健康的人,才能为“四化”建设做出贡献。因此,智力只是成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全部。只强调智力因素的作用,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显然是难以到达成才彼岸的。

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才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心理学家所进行的追踪研究表明,在突出人才与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别并不限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取决于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及自制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非智力因素的状况,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不少事实也表明,智力好的学生由于非智力因素不良,学业水平明显低于智力中等但非智力因素较好的学生;智力较差的学生由于非智力因素较好,学业水平反而明显高于智力中等而非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但是不能互相替代。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才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必备条件。这好比一个生产系统,智力因素是加工与处理系统,非智力因素是动力与调节系统。没有加工、处理系统无法操作,不能进行生产;没有动力和调节系统,生产不能维持,运转将会失灵。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可靠保证。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既要重视智力发展,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真正达到早期开发孩子智力的目的。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对思维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有过经典的论述。他认为,一个人思维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一个人的动机、意志、情感、兴趣等因素对他的智力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家贝弗里奇说过:“只有那些对发现抱有真正兴趣和热情的人,才会成功。”

2.非智力因素对孩子成才的影响

兴趣、动机、情绪、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孩子成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常而稳定的情绪,是学习和工作的保证。情绪好坏,常常左右一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成败。情绪乐观稳定,才能经得起胜利的冲击和失败的挫折,因此要培养孩子有这种稳定的情绪。

要有创造性的激情。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有创造热情,他为寻找电灯的灯丝,虽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是他的情绪始终是饱满、乐观而稳定的。在试验了一千次后,终于找到理想的材料,取得了成功。

意志和性格是促进创造性的强有力的因素。居里夫人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以上爱迪生的试验就可以充分说明这点。

事实上,不论是科学发明,还是文艺创作,都不可能一举成功。除了要经得住失败的考验,还要经得住社会种种不利舆论的考验。在创造性个性的形成中,非智力因素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许多事实表明,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如果非智力因素高,特别是意志、性格素养水平高,往往能有所作为;反之,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若缺乏自信,没有毅力,自命不凡,最终将一事无成。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幼儿来说,兴趣几乎是他们“唯一的老师”。因为他们会拒绝兴趣以外的一切教育,对引不起兴趣和厌倦的事就关闭注意的门户,封锁记忆的仓库,停止思维和想象的启动,甚至还会哭闹。相反,如果孩子对某些事产生了兴趣,有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会不分是难是易、不管重要与否,也不管理解或不理解,都能在有意无意间逐步记忆,渐渐领悟和掌握。幼儿处于无选择探求期,对一切新鲜事物几乎都发生兴趣,父母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期灌输才好。孩子有了学习兴趣,才会努力去学习;有了制作的兴趣,才会埋头苦干;有了探索的兴趣,才会苦苦思索,追根求源。因此,必须培养孩子有广泛的、浓厚的兴趣,到一定年龄,又要引导培养专门的兴趣。

(1)提供感官刺激

让孩子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运动觉都参与对事物的认识活动,使孩子自己体验各种不同的感觉,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其心智、生理、人际交往及感情等的发展。比如,在围栏里长大的婴儿就不会有机会发展他的好奇心。感官刺激在婴幼儿时期的作用非常显著。

①提供视觉刺激。家长可以在婴儿摇篮的四周贴些图片,并经常更换,来促进孩子的用眼兴趣。当他能自如地用手抓握时,就会拉扯这些图片,好像他能把图片上的人、景物拉出来似的。也可以将小床的围栏漆得鲜艳些,或者买一些纯白或光亮的栏杆,用剪成小块的毡制品、彩色广告纸装饰一下,再把小床围起来。怀特博士指出,婴儿对人类脸部的注意最多,所以,不妨把纸片剪成图形,画上人脸的大概特点,婴儿就会长时间地注视着这些图案。

②提供听觉刺激。婴儿的听觉很好,父母、保姆最好经常与他聊聊天、哼哼歌。也许你还记得幼时妈妈哼的催眠曲。如有兴趣不妨将这些轻柔、宁静的曲子记录下来,在照料孩子时经常唱给他们听。声音、音调、节奏的变换是转移烦躁不安的婴儿情绪的绝妙办法。例如一个正“噼噼啪啪”地拍打着洗澡水的婴儿听到进行曲会更加活泼、有劲。父母也可以自编育儿曲,只要有创造性能启发想像力,婴儿就会喜欢。

③提供动觉刺激。父母、保姆应该经常变换婴儿在床上、椅子上的姿势,鼓励他活动躯干、手臂和双腿。一个能控制自己头部、颈部的婴儿总是喜欢翻来滚去或玩着自己的手臂、双腿。父母可以轻轻地拉住婴儿的腿将它左右摆动,让婴儿用手抱紧某一个东西父母将他的手拉开再合拢。不过这些游戏只能持续几分钟,最好在换尿布、洗澡时做。多数父母或保姆喜欢和婴儿一起坐在地板上让婴儿打滚,如果在地板上放个玩具就能吸引婴儿的注意鼓励他爬过去拿玩具。

(2)鼓励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在他开始认知事物的初期,家长要采取不同的做法使孩子开阔视野。比如每天带孩子外出散步,常常带孩子到外面去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孩子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时,能够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尽量不要敷衍了事。

(3)寓教于乐

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活动是教育的最好的课堂,孩子们以五官感知世界为最大的满足,玩就是最有趣的学,有效地学就是快乐地玩。做游戏和讲故事是最生动、具体的教育形式,适合孩子智力发育。各种游戏活动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游戏是孩子们的特殊学习方式,在游戏中孩子可以不知不觉地记住许多事物并产生许多联想,而且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体验也是最易牢记的。组织孩子游戏时应注意四个方面,即游戏的活动性、创造性、知识性和角色性。也就是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孩子的动作、技能的发展,言语的发育,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思维能力及想像力的发展。讲故事、听故事具有培养儿童表达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及想像力的综合作用,但应注意故事内容要适合孩子的智力水平,言语要生动。

如果我们能自觉地遵循这些原则去开启孩子的智慧,孩子的智力就会自然有序地得到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孩子真实智力的展露,才是真正遵循了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