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才艺塑造篇
10853200000018

第18章 音乐潜力开发要点

(1)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习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用音乐来放松;使他们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及强烈的学习动机,保持对音乐听觉的敏感性。可经常播放经典音乐,也可挑选孩子喜爱的乐器进行培养。尤其要鼓励孩子的自发性音乐活动。如经常在孩子等待时间或音乐活动时播放一些不同类型的歌曲、音乐,让孩子自主选择是进行律动、打击乐还是唱歌表演等。

(2)激励儿童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儿童老当演员,一部分儿童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儿童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儿童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儿童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儿童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儿童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儿童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小班上学期设计了要求较低的几组音乐游戏:①拍手点头;②跟着音乐变换各种小动物的动作等。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儿童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另外,在中班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儿童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儿童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3)注重儿童的探索发展。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儿童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儿童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儿童认识切分节奏音乐活动中,我引导儿童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儿童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儿童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告诉儿童什么是切分节奏,引导儿童尝试用拍手、跺脚来感受节奏。弹奏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引导儿童重点寻找其中的切分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儿童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音乐的切分节奏表现出来。

(4)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儿童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新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作用。当然,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快速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儿童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用作画的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儿童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儿童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自己的创造成果。在此基础上,我由浅入深地引导儿童勇于开创,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编动作等,激励儿童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在我引导儿童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图片故事《猴子学样》配音,以表现老爷爷和猴子不同特征和情绪的活动中,给予儿童自由的空间,儿童能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选择乐器和表现形式,他们在活动中学得主动,学得开心,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独创性。尽管儿童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强调活动中的交往合作。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好象合唱集体舞、打击乐、合作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比如为了在合唱中获得和谐的声音,儿童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得调节自己的音高,而不是自己一意孤行的进行演唱。这类活动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能力及专注的学习态度。又如在为开展“春天”这一活动主题创作乐曲《春游之声》的音乐活动中,我请每一个儿童都要负责一项任务,请他们共同选择乐器,创编节奏,最后合作表现。在这过程中,儿童人人有任务,各个有责任,每个儿童都是团体中重要的一员,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对儿童音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是有利的。其目标不在于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于对儿童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而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其和谐、统一的心理状态,对音乐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其情感,激发智力和创造性,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这才是音乐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