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说锋语:子辑
10851600000005

第5章 愚乐名著罪该当诛或罚否?

(2010-5-7)

现在有多少人是不看书只看电视的?还是除了实用类图书以及工作、功课类必读外,读了几遍的四大名著?刚才利用排队的时间在微博上逛了一圈转了个帖,《新三国》经典台词。

董卓:“洛阳就是豪华,在这里我都乐不思蜀了。”

刘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刘备:“袁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诸葛亮:说曹操,曹操就到,哈哈,刘备来了。

之前的电影《赤壁》就已经被人把娱乐的笑点总结了个底掉了?连奥运精神的“同一个梦想”都全用上了呢!哈哈……张飞练书法、诸葛亮接生萌萌、周瑜与小桥的床戏长达几分钟!过年回家,我姐姐的孩子就跟我说过:“小姨妈,孔子说过,如果改变不了世界就只能改变自己的心,你写作我也决定去写作业了!”我简直无话可说呀!

对于广告中的歪用成语有关部门就曾制定过相关的规定,面对如此的糟改名著我们相关的部门难道就视而不见吗?现在很多的文化产品之所以能鲜花与砖头齐飞,本身就有国人文化和审美现状参差不齐的原因。甚至于大家都知道它不好,可越是不好越是要看,看怎么娱乐、看怎么收场,岂不知这哪里是娱乐根本是愚乐!别忘了,我们的观众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初次接触,若是误传了或是娱乐了就真的成了愚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堪忧啊!难道我们花了大把的拍摄费就是弄一锅明星的乱炖?还是网语大荟萃?我们的影视剧有些走进了曾经港剧的误区,可别忘了,港剧是纯娱乐文化而且都是低成本制作的产物啊!我们不能一边花着大把的制作费一边炒作着民众的热情又一边制造文化垃圾,甚至成为愚乐了下一代、传播错误历史和不良文化的卖点。愚乐名著罪该当诛或罚否?值得一探!

《寻找马头明王》下周要进印厂了,我请求我的出版社能在书的显要位置注明:色拉寺所供奉的马头明王珍珠堆绣唐卡中并无书中虚构的两颗佛冠珍珠,本剧寻宝故事纯属虚构。

人生三大法——想法、看法和

做法(2010-04-2503:10:11)

又是一个不眠的长夜,我总是说:人在晚上和白天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宁愿牺牲了自己的容颜去写下那些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看到了昨日上传的活动照片,那日我穿了件还是1999年在深圳买的西装裙,实话说自己的衣服很多,为什么挑了那件?过去了11年的旧衣服还能穿起来搭一条新的上海故事(丝巾)呢,难道我没有与岁月抗争?哈哈,想一想被我们丢弃了的旧衫,是过时了?穿不下了?还是不喜欢了?我记得那件衣服大概400多元,但那时候400多元对我来说已是昂贵了。

衣服显得短了点,不知道是自己长高了还是不似当年的热裤了。现在的保养品已是快用到了顶级,还是要期待科技的发展了呢!这样熬夜真是问题了,好在每次在与众人的合影中才能发现自己白的厉害,白得并不上镜也白得看起来养尊处优或者苍白?如今是该适当的用些胭脂水了吧,人生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不知道再过11年还能否穿得了这件经典的蓝色西装裙。看到好友在我精英博客里发来的新稿:秋天的最大无奈,就是不管有没有果实都得要收获!因为一切都会在秋冬交替的刹那间随风而逝……岁月留给我们一堆旧裳还是满脸皱纹?其实我们收获的是记忆,是感悟和自己一路走来的欢喜和忧伤……如果说人生有三大阶段即青年、中年和老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那么人生的三大法门该是想法、看法和做法。

想法:这个词有一大部分是先天的呢。我常常有些奇怪的想法。自己认为是前世的习惯?想法是依了周围人的看法?这个与自己主观的看法有多大的关系?想法是一个人的性格最大的表现特征,刚才听《聆听夜色》里对我《洛利香水》的解读,其中说女主人公夏子雨因为几次感情上的冲击,决心不再继续过部队机关里有秩序但没想法的生活。写这句的时候其实我是饱含了一颗叛逆的心的呢,一个人若是没有了想法,就真的是没有了希望呀!被时间和习惯推着往前走吗?到了秋天,不管成熟不成熟都要跟着大家一同收割!收获了新衣衫还是收获了哪个P底下的平均值?想法是一个人自己为自己设立的目标,说的诗意点是梦想,说的现实点是目的。没有想法的人生是虚空的。你生活着别人的生活还是为了别人在生活,哪怕是亲人骨肉难道可以为他们就没了想法?须知你有了想法才能带来他们的改善呢,难道要等到被别人改善了不成,所以我把它总结为第一大法。

看法:看法用于自己是指导了你做事的眼光,用于别人就是牵引了你的生活。领导的看法可以改变你的命运,周围人的看法可以让你时而上天时而入地。但看法更加重要的是一种世界观,刚才我在专栏里与人回帖了关于我在《富有与幸福与品质》里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以前的一个女保姆嫁了有钱人家的智障儿子又生子的事。我提倡政府有引导政策,我认为中国对于生育已是计划如是再不优生如何根本发展?生育固然是人的权利,而前提若是社会的共性为之引导就应该。好比低碳,你立了法还是要侵犯人权?有人顺手往外扔东西,你找不到人吧?找到了人呢?罚款?还是视其是否构成了伤害?若是谁也没伤到你连罚款的份都没有吧?在美国你不打理自己家的花园或者把自己门前的树枯死,邻居都是可以去起诉你的呢,是人权还是侵犯?自觉就来自于这个看法了,道德与人权的微妙皆在这个看法上呢!再说说人家嫁了智障的欢天喜地和对未来的展望,若是看法形成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就难以逆转了,同样的一个问题一个大喜一个大悲,全在看法上了。

做法:是有上述两大法门指导下的应运而生,先有想法、随之自己和周遭的看法形成了某个必然结果就是做法,而后这个做法又引来不同的看法,如此循环产生了人的分类甚至阶级、信仰……比如我有很多的做法就常常连自己都矛盾,因为自己的想法不成熟?还是在意了周围人的看法?嘻嘻,说好听了是所谓成功人士,其实就是个外地来京创业青年。再不假装成功都中年了,而且每年都得过秋天呀!怎么也得努力让自己买得起过10年还穿得下的旧裳并新研制的抵抗地球引力的黄金护理品?哈哈……据说那个教授之家也是看了我这个生活助理兼保姆在我的相对知识化的工作氛围下才愿意联了这一桩姻呢!我这个保姆初中没毕业,在我这里学成了初级文秘和初级厨师呢,我实在只是痛惜,我是忧虑了这个孩子将来的生活质量、教育智商和社会歧视等等问题,还有这两年相处的情谊。可媒人是人家的大姑啊!我哪有话说?

文学评奖的商业化方式可否给

文学留点尊严?(2010-03-2013:26:31)

事件背景:预付10万就可以买来的文学前途。

据众多文化媒体披露:被称为是一种“文选秀”的第一届“THE NEXT-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赛启动,该选拔赛遭到一些文化媒体纷纷质疑。有的比较严厉的批评说这种形式的“文学选秀”违背了文学的伦理,“全国海选‘郭敬明’是文坛的彻底堕落!”有的批评说这违背了文学的本质规律,根本不能产生出作家。其他批评说,本次发掘文学新人评选搞成了类似于“快男超女”的选秀形式娱乐味十足……其实,除此以外,它还有商业化的特性。

这次“THE NEXT——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赛,由作为执行评委的80后作家郭敬明组织。现在文学界已经把郭敬明看作是中国最成功的商业作家之一。说起这次文学大赛,郭敬明也并不否认具有强烈的商业气质,是为了找出有市场潜力的写作者……的确,预付10万元现金稿酬,获得世界最大图书出版商之一企鹅出版社英文版版权的全球代理,以及众多包装推广的机会,这是这次大赛所设置的最高物质奖励。这对那些文学青少年、青年文学爱好者,是最富吸引力的,而有的文化媒体也肯定了这次“THE NEXT-文学之新”的商业化这一特点,说它的目的就是“挖掘有市场潜力的写作者,文学是次要目的,甚至只是手段,市场才是更主要的目的。相比之下,另一个问题更让人关心:这是否是高考之外的另外一条路?是否会如‘超女’一样催生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偶像写手?”这已经说明,现在我们的文学可以完全商业化,我们的作家也可以商业化……

这次“文学之新”的主办方介绍大赛的模式说,“The Next”打破传统,采取无门槛参赛(作者注:难道10万元就不是门槛?还是金钱面前人人平等?),《最小说》杂志将全面呈现大赛过程,所有进入36强的参赛作者的参选文章、作者资料将完全公布,最大限度调动读者的参与性,加强作者作品的目标读者的培养,这换句话说,比赛的目的,就是在参赛的过程中,树立作者的“粉丝”群,等到比赛结束,“粉丝”最多的那个作者,就是冠军。对于大赛的这一模式,有的作家称赞,并说郭敬明是一个商业天才,“他对于文化产业的运作十分熟悉”。其实,郭敬明做到这一点是不难的,他早就不再简单地以“作家郭敬明”的文化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他成立了工作室,自任董事长,出版《最小说》,做一些包括平面设计、策划出书、制作海报之类的业务。他自己的书,从版式设计到书中漫画,全都自己承揽……可以说,郭敬明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上的标准的商业作家,具备了鲜明的市场化人格特质……

其实,近年来有不少文学现象,已经让我们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我们的作家已经商业化。今年以来,网络文学市场十分火爆,大量网络文学著作相继出版,不少文学新人已经把具有市场人气和商业销售的网络看作是成名的捷径,而其巨大的市场化、商业化带来的利益,也被一向以传统纸质出版为主的一些传统作家看重。

“人们现在一再看到,一个社会的文化正在形成,商业是这种文化的灵魂,……应用于一切事物,包括艺术和科学的成果,……对创造出的一切都只问供应与需求,以便替自己规定一样东西的价值。这成了整个文化的特征,被琢磨得广泛适用却又至为精微,制约着一切愿望和能力……”这是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出版)中所言。今天,我们的文学,我们的作家,不是已经被这种商业文化所浸染?其结果不就是这样的作家具有了商业市场型的人格?具有这种商业化特征的作家,他追求的是不是已经不再是独立的思想、真理的执著?他还有没有特殊而固定的自我可发展,他还能不能从自己身上寻求自我,而不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上找到自我?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日前,由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联合《怀尧访谈录》发起的“2008-2009年度中国出版机构暨文学刊物10强”评选结果日前出炉,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以6835票高登榜首,而由一代文学大师巴金所创办的《收获》仅以459票名列第六。时代真是不一样了!以前是年轻的作家出书,老作家坐镇捧场。现在恰好反了个个儿。老作家王蒙推销新作《老王系列》,请来年龄相差将近一个甲子的文坛新秀郭敬明捧场,很多媒体把这件事形容为“郭敬明隔代力捧王蒙”。

记得郭敬明前一段刚刚为莫言的新作《蛙》站过台捧过场,郭敬明的文学实力跟这两位文坛前辈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何以频频被相中?这透露出的正是文学背后的商业之手。

以前文坛是论年龄论辈分论实力的,而现在论的是赚钱能力。王蒙在文坛上一向有提携后进的雅好,现在反靠后辈力捧,真不由得让人感叹“换了时代”。上世纪90年代,在王朔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文坛同仁除了少量骂声,其余一片沉寂。1992年《王朔文集》出版后,文学界仍然不发一词。老将王蒙单枪匹马,在1993年《读书》杂志上以一篇《躲避崇高》肯定了王朔的文学成绩,展露了文学前辈对年轻后辈的赏识和包容之情。到王蒙推荐郭敬明入作协的时候,虽然引来了不少猜测和质疑,但他“躲避崇高”,剥离郭敬明的道德水准和文学水准的关系(虽然二者在郭敬明事件中密不可分),又一次眼光精准力挺了一位事后被证实为当代“畅销书榜首”的年轻作家。(《深圳商报》1月2日)

电子书的发展瓶颈与文学大奖

缘何失信于人(2010-03-1915:50:30)

听说鲁迅文学奖对网络写手示好却遭到冷遇,呵呵!不用说只哪个奖项,就是某某协会好像也成了圈里人自定义的自我欣赏了,实在是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句经济发展的口号异曲同工呢:别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文学大发展大繁荣的网络市场如何受得这个“奖”的偏颇,况且回头来看看,这个奖以前评出的作品又指导得了市场、读者、还是作者?现在连评委们的构成都遭到了质疑了,不如罢了,却是为鲁迅先生不平呢?!

写书的人现在去了书店回来反而没干劲了……也是异曲同工,像极了当代书画家的拍卖市场行情指数、标价皆是自己买单炒作出来的,柜台前弄个销售前十名排行榜,还是以市场和销售为中心呢?与评奖不搭界吧?我看鲁迅文学奖与网络合作不如与书店合作算了,这个排行榜出来对文化市场与文学评价挂个钩可能更有做头,哈哈!估计是评委会的策划有些失误了,搞当地旅游节不如搞书店排行榜划算的,只是前者是政府买单,账面运作要简单不少而且旗也大啊!作家写书和画家画画的创作周期不同,所谓十年磨一剑。即使是高产的写手过了一个创作爆发期以后也难每日高产,现在我们的文学大奖只是扩大了媒体范畴尚可,若真的是屈了尊开始评故事大王才真是没希望了啊!文学作品不是娱乐也不是科普,是社会的、历史的、人性的、民族的,这个失了信的大奖不检讨自己的文化担当,只是从受众和讨好的概念上下功夫实在令人失望之至!

大奖的改革也是迫不得已的,因为现下的书也是变异了呢!从读字到读图、从读书到读网,一个芯片改变了的不止是阅读方式更加是给作家和专业机构洗了脑:口才好的学者要上了电视把国学口头化了故事化了才能找到读者;作家雇了人自己掴掌打了悲情牌才好卖书;年轻作家要找5毛一族把点击率弄到上千万才能找到粉丝;有幸被拍了电影的作家也开始弄作家电影,估计很快也有人要抢贺岁市场了……

我倒认为:电子书的瓶颈不在售价也不在销售与文字形式,与电影的发行尴尬一样,只一个盗版就了得了呀!我知道开始电子读书还是在2003年呢,我的《诊断婚姻》被电子了以后,我请我当时的出版社副社长董堡存先生帮我联系了书生(书生阅读)以后,有一位女编辑亲自上门跟我签了个合同,她当时跟我说这是她们单位的第一个合同,原则上说有作者找了,她们就签,而且没有稿费的。只是承诺给20本电子书,其实就是20张光盘而已,哈哈!我就这样被电子了一把,后来就没了下文……再后来我工作室一月3000元就招聘来了个学编程的,他告诉我,这个阅读软件根本是小事一桩!呵呵,现在居于中关村的电脑高手们多的是啊!连苹果都被盗了你一个电子书有什么大的技术含量,我估计今天只要开始有新鲜货不出一周马上就有山寨了——更强大容量更大外观更鲜亮的新产品了,最后损失的还不是天天码字的作家们。自己含辛茹苦地一个字一个字的抠,被食指一点,全电子了……呜呼……前途无限悲凉啊!

电子书的兴起,只是为盗版的速度和数量提供了便捷,好比压缩光盘,只是跟电影和声像产品比起来作家就更加得单薄些、寒酸些(从表象看),你看哪个歌手是靠发行光盘在赚钱的,他们可以开演唱会、可以拍广告,而作家可是人们尊敬的知识分子啊!过于搔首弄姿当然是不行!而且等到著作等身的时候也廉颇老矣!弄个签名售书都得打悲情牌才被人记得住,那位作家说得真没错:文学很无奈!我看文学市场和文学引领更加是无奈了……文学的虚假繁荣当拜网络和电子化所赐,但文学人的去向和发展将如何?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因为这显然不是戴一个文学大奖的帽子就文学了的时代了……看历史和科技的发展将如何给我们答案吧!

倡导人文低碳才能实现中国人

低碳习惯的养成2010-3-16

经历了北京入冬后的第十场雪,春天好像总也不来,或者以后我们生活中就只有冷个没完的冬天和热得无处藏身的夏天了吧!猛然间人们开始关注了自己每日的消耗为这个温室效应所添加的微不足道的筹码,开始倡导低碳生活的概念。

如果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那么人文低碳应该率先被提出。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每个人在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从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到植树造林,再到用自己的11路专车走着上班,哈哈!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要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到自己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不是靠一个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甚至低碳经济股的发生发展来催化,要实现低碳环境的养成,其人文低碳不能不提。

什么是人文低碳?我今天看到几则小新闻,很有意思。其一说某城市有一个婚姻登记处,7名职员中有6名是领导,领导位置严重超编;其二说幼儿园里的孩子,家长用自己的职务和官衔为自己的孩子印名片,以期得到幼儿教师的额外关照。又听说我的老乡倪萍遭到了众议,其实她把祖国比喻为父母原是没错的,但祖国是祖国,不是哪个领导和哪条政策就也能当了这个父母的,如果所有的代表开会就是为了举手同意,那温总理那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话引了来干什么呢?

让我们的生活中减少几个领导,让我们生活的状态中少一些奴性,多一些理性,这难道不是人文低碳应该倡导的吗?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以前报社的一个领导,找我谈话要我好好地工作、按时上下班,其依据居然是看了我的档案,我乃草根之后须知不能享受任何特权。真是让我鄙夷不屑!我们中国某些领导岗位上大大不乏那些有点文化没素质、只有奴性没思想的愚昧又愚蠢的知识分子啊!这个领导骨子里的奴才相激怒了我,本人撰文《打破旧有格局……》上交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体验,文中直指:一个单位不能因为主管领导个人性格上的软弱无能导致整个领导班子造成互相推诿的工作态度和不良管理习惯。怪的倒是一个假局长、假高干之后就能动辄骗上个几百万的中国特色屡见不鲜!那一年,这个领导借故(因为我8票的优秀与10票的不合格之差)扣掉了本人半年的奖金,而我却高兴地说了句:我丢了钱,他丢了人!我们中国的管理常常是这样,在优秀和不合格之间游离的其实根本就是个别领导的个人喜好而已。试想,对一个员工的衡量你是看他(她)的优秀还是看他的不合格,也或者说我们常常需要的就只是一个合格的评价就够了?!因为优秀常常后面缀着的是不合格呢!之后,我当总结了经验,但凡再有投票之事一定得先选自己啊!悲乎?

现在我们倡导低碳、倡导低消耗,这个很多部门的坐班制问题开始也成了低碳的探讨方向了。哈哈!而今回顾了这一桩笑谈,我也算低碳了一把!再来写这个人文低碳的个例,其实这难道不是倡导低碳的一种义举吗?如果科学有鉴:一个思想阴暗、满脑子烂腐沉渣萎靡不前的人每日创造出的二氧化碳是不是比一个心态阳光期待日日不为虚度的激进之士要多呢?

如果我们的领导能减少几个,我们的汽车尾气至少能减少不少吧!更多就是那群爱捧臭脚的人们呼出的超浓二氧化碳……如果我们的领导同志们都看着员工的档案搞管理,那潜伏了的地下工作者们可就有机可乘了,呵呵……悲乎!连个幼儿园都要孩子的家长名片,无外乎中国人的钱先要拿来买低不了碳的房,再去买每个人只有一个孩子的唯一的前途,再就是要想办法把自己的档案里弄得风光点,把自己的职务最好也印在孩子的名片上,最后为自己老来要盘算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顺气之地。这个碳怎么能低得下来呀?就好像我们的代表们只借了一个“顺为孝”的古老传统,自以为把章程当成了父母盲目的去举手同意,那你代表的又能是谁的利益呢?

因为你阳光所以你才对生活有个正常的态度,而这个正常的态度其实就是不需要现在才去关心的低碳习惯呢!人文低碳才是实现低碳习惯和低碳生活的先行。因为细节来自于每个人的骨子里,装一下可以,装一辈子自然是不能,也装不来的,所以你就是再搞低碳建设也得先给大家洗洗脑啊!

什么时候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了一个平等的概念,这碳自然就低下来了!

再谈人文低碳与买碳汇汇率

几何?(2010-04-0502:04:33)

今晚看了专门送来的马上准备下印厂的这期《中国经济》的低碳论坛专刊,赫然把我上次写的那篇《倡导人文低碳……》的稿子放在了杂志的导读位置,前天看到了60元买三棵树的碳汇报道就想写一篇再谈的文章,一个小发布会加上《寻找马头明王》的提前弄得又增加了几分忙碌呢!看到杂志小样,首届论坛12日即在成都召开,已是赶不上了。回来准备好好让自己休息的,却还是睡不着呀!已是两点,看来我这个不愿低碳工作的毛病该让自己主动多买两棵树吧!哈哈?却想起这个碳汇的汇率来,又是不吐不快啊!

买碳汇自是应该,我们把个好好的地球弄成这样当然要自己买单的,只是那些穷得不得不低碳的人们却还是要买这个汇吗?昨晚看到一则新闻又是难受很久:一个8岁的云南小女孩因为大旱每日往返几小时背水,问她想不想读书,她说读了书才看得懂电话号码,看得我又是泪流满面!我们的领导干部们均是按级别论排量的,这个碳汇的汇率包括后续的补助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啊哈?!现在为了激励首都人民乘坐公用交通,二环里的停车费已是猛涨了,还有大排量车的限制,但数量众多的奥迪依然是北京的一个别景,从私企到官员、从富户到个人,其实奥迪的性能真的好到哪里?97号烧得可是个大资源!哪有个性?又哪来低碳?若是政府用车都换成了吉利,这个小子也不会想着非得去娶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过气”洋姐了!大家爱买奥拓的哥哥为的是办事方便吧!比奥拓宽敞舒适又性价比合适的好车多了!还不是那句又奴性了的话!怎么买一个车都要先看看别人的眼神?你就是浑身名牌又能比犀利哥极品混搭眼神迷离了?那些名牌其实是用来消费和享受而非炫耀的,我们到处在制造假冒而不伪劣的A货,多上一个LOGO就多得多的买家,最后还不是高了自己低了人家啊!

那日听到一首我上小学时就该学会了的歌《春天在哪里》,觉得不是亲切而是熟悉的陌生啊!如果经济和文明的发展是牺牲了不可再生资源,损失的将依然是人类!如何加强我们的人文环境和人文认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文明就是在意别人的感受》,我们的大风沙刮得东南亚地区都要来问责了,在那些街头巷尾的小饭店里人们依然在免费地使用着不要钱的劣质一次性筷子呢,当一个人在开车的时候顺手就能把烟头杂物扔出窗外的时候,就好像一个随地吐痰的人,那根本就是本性,细节来自人们的养成,而养成就是潜移默化、就是不知不觉、就是性情中的随性,这个常了就成了环境和人文了。这个碳汇汇率几何?我实在懵懂!房价依然在环比飞涨,人们依然是都忙忙碌碌得即使看不到春天了也顾不上在意?因为压力太大了,现在又多了个种树买汇的压力了,哈哈!

看样子真要低碳就得先洗脑,一个公平二字人之初便是没有的,那个小女孩若是生在好人家不说现在,就是长大点恐怕也能花着父母的钱在国外镀上几年的金,可现在呢?只是这个汇率该如何计算了人均?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据报道我们的公立幼儿园很是拥挤呀,招80个孩子,园长收到800张条子,现在想让孩子能够公立的话,家长的名片先是要显赫的,看来这个低碳也不能富而不贵,又是如何换算?如果要解决真正的低碳问题就是多种上几棵树的话那就太简单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我们一边砍伐的是树,一边流失的是人文和理念、是高学历的文化上的文明,还是高GDP下的经济增长临时指数?我曾经很想自己去学一个经济类的什么学位的,但后来发现写小说才是自己的最大的辛苦和乐趣,只是难能低碳,这个须得晚上才能不被打扰的习惯真的养成确实难改呢!所以习惯其实才是最可怕的,我们的经济换算常常是单向法则、数字说话的,而我们的教育事实上一直都无法实现的就是文化与素质的并举。人文这个词其实很深奥也很简单,就像种一棵树,要种很容易,苗也有的是啊!但要树木,岂非一日之功?何况人文?发达国家如是问责了发展中国家的步伐过快?还是觊觎了别人的廉价资源又卖了自己的富留着自己的用了人家的?真的文明其实实在是没有,人常常先在意的都是自己的感受吧?

今日刚好是清明,我倒有个看法,中国传说中的阴曹地府流通的都是纸钱吧?我们没必要一边申遗一边低碳吧,就这一天,我们权且让这个人文保持下去,因为花惯了纸钱的老人家们你给他们个鲜花恐怕没有用处吧?好像除夕鞭炮声里的年味,既然是放了这天假,那不如干脆就让我们尊重这个节日尊重到底,与其在这个烧纸钱的问题上低碳不如把个“死不起”的新问题解决一下呢!莫不会烧了阴间的纸钱买了阳世的汇率吧!这个人文还当斟酌啊……

那个受访的小女孩的眼神实在让我难忘,这个碳已到了不低不行的时候了。但怎么低?从哪低?人文还是要先加强呀!我们实在不能一边享受了文明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一边不知如何弥补或者干脆恶补甚至乱补?无论如何,既是政策了皆不可朝令夕改的,且看这个买汇到底汇率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