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辉煌与困窘
10851000000006

第6章 品味“洋思现象”

20世纪90年代,位于长江下游北岸的一个偏僻小镇上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中国基础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这便是江苏省泰兴市天星镇洋思中学。

这所1980年创办,施教区只有6个村的农村初中,1991年只有校园面积8804.4平方米,建筑面积1015平方米,固定资产32.54万元,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96名,教职工13名,到2001年已发展为校园面积69368平方米,建筑面积31057.5平方米,固定资产3753.36万元,5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02名,教职工135名。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的一个楷模。

自1991年以来,洋思学生的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合格率100%,体育达标率97%,毕业生升学率97%,而学生的近视率却控制在10%左右,他们以三流的办学条件、三流的师资基础、三流的生源质量,创造了泰兴市乃至苏中地区的一流业绩。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

《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报》都相继给予详细报道。洋思经验被概括为“洋思现象”、“洋思之路”、“洋思原理”、“洋思奇迹”……于是,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参观、考察、学习者接踵而至,络绎不绝。据洋思人统计,十年中到洋思参观、考察、学习的人达30万之众。

笔者有幸于2004年初春去洋思考察,应属迟到的学习者。虽然此前曾多次阅读有关洋思经验的宣传、报道文章,但真正到洋思去一走、一看、一听、一问,方有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之感慨。

考察归来,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难平息。很想就“洋思现象”写点什么,怎奈洋思人的理念、洋思人的做派、洋思人的成绩,早被专家、学者、同仁们多角度概括,全方位介绍透了,既有单篇,又有专著。我不想拾人牙慧,又能写些什么呢?品味再三,草成此章,未必能够独辟蹊径,但总算表达了我对洋思同仁的一份敬意,也算给派我前往学习的同仁有个交代。

一、洋思给了我们什么

从洋思考察开始,直到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始终为一个问题困惑着,那就是:洋思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洋思给了我们信心。她让我们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尽心的老师”,她让我们看到了“每个学生都能合格”、“每个学生都能进步”的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洋思给了我们教学模式。所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所谓“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也许有人会说:洋思给我们提供了学校管理的新思路,那就是“包”字当头,一包到底,层层落实责任制。

这些说法都对,也确实是洋思给我们的。但我却觉得不应该仅仅是这些。如果仅仅是这些,洋思给我们的就太少、太肤浅了,那么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不远千里、万里,耗费巨资,去洋思参观、考察、学习就太不值得了。恕我直言,单就上述三方面,尽管那的确是洋思成功的最根本、最核心的三条经验,我仍觉得并不新鲜。

难道不是吗?

洋思的办学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尽心的老师”,这和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只要选择合适的方法,95%以上的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理论又有多少区别呢?我认为洋思人只不过把它中国化、本土化、民族化、通俗化了。

洋思的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其实质和目标教学“展标定向、导学达标、达标测评、反馈矫正”的模式仍然如出一辙,和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异曲同工。

像这样本质相同、表述不同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古今中外何其多矣!至于类似异彩纷呈的教学方法更是不计其数。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学习过多少,研究过多少,实验过多少,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再统计了。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我国很多地区不是很早就有人在研究、在实验吗?可是洋思只有一个!

至于作为洋思成功过程保障的管理环节,“一包到底,层层落实责任制”,就更不足为奇了。教育内部推行“四制”(即校长选任负责制,教师全员聘任制,内部分配结构工资制,教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已经有好多年了。可是洋思仍然只有一个!

洋思是神奇的,洋思的魅力是无穷的,“洋思现象”需要品味,洋思的内涵需要挖掘。

(一)什么样的学校才称得上好学校

一度时间,我曾在许多学校看到、听到这样三条承诺:群众满意、社会认可、政府放心。毫无疑问,做出这三条承诺需要勇气、需要胆量、需要思想,但是兑现这三条承诺更需要付出、需要奋斗、需要践行。如果把这三条作为办学目标,无疑是一个志存高远的目标;如果把这三条做为衡量一所好学校的标准,无疑是最朴实、最简洁、最具实质意义的标准。洋思人没做过这样的承诺,但是洋思的确是最符合这三条标准的一所好学校。

洋思中学有三多:

一是要求送子女来洋思读书的家长多。我考察洋思时,洋思中学在校学生3100多名,其中外地学生占了80%。据说,每年暑假都有来自全国各地上千名的家长送子女来洋思报名,尽管学校将招生计划一再增加,但还是挡不住汹涌而来的求学潮。学校一再做工作,家长就是不改初衷:孩子能在洋思读书,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大心愿。据说来洋思求学的学生还有从上海、南京等大都市名牌学校转来的。

二是前来考察学习的教师多。1994年,“洋思之路”声名远播,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教师拥入洋思。巨大的接待任务,使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都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为此,从1996年起,他们开始以收取参观者成本费的方式,来缓解学校的财务压力。尽管如此,每年来访者仍递增20%左右,10年时间,来访者人数已经突破30万。据说好多地方到洋思参观有七八次之多,有些考察者在洋思一住就是一星期乃至一月。

三是应邀外出讲学、讲课和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的教师人数多。据统计,从1994年起,洋思中学有12名教师近百次外出讲学,有12名教师外出上示范课300余节,有7人获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省特级教师、省名校长和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校长蔡林森还两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与此同时,学校获得的荣誉也与日俱增:省德育先进学校、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省模范学校、省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等等。

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如何践行“三个代表”?学校历来都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存在的,所以它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很容易做到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所以学校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也不难做到。难的是学校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考察洋思之后,使我犹如醍醐灌顶,翻然醒悟。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学校?人民群众需要一所让他们的子女既能进得去,还要留得住,更能学得好的学校。洋思就是这样一所好学校,洋思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向广大家长做出了郑重承诺,洋思也用他们实实在在的成绩向广大家长兑现了他们的承诺。那就是:连续多年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一直保持为100%,升学率97%,体育达标率97%,近视率低于10%。所以家长信赖洋思,群众拥戴洋思,社会认可洋思,政府放心洋思。

毋庸讳言,升学率高是群众欢迎、信赖、拥戴洋思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也是当今许多名校之所以出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而且当今在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所有指标中,“升学率”是一个无法用其他任何指标替代的指标。这说明什么?说明人民群众需要。高升学率,就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对学校的根本要求。这似乎会招来“应试教育”的微词,但这的确是现阶段中国的国情。

现阶段中国的国情是什么?就是人口众多,升学竞争激烈,就业压力极大;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差别”短时期内还不会消灭,大部分农村生产、生活状况虽不能说还处在“刀耕火种”的时代,但生产方式仍然比较原始,比较落后,人力仍然是最主要的生产力,尤其西部地区广大农村,距离现代化的生产、生活还十分遥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很突出,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苦。这种国情就影响着、逼迫着、决定着广大农村孩子对待求学的心态,那就是:他们不愿意像自己的父辈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负青天,汗流浃背,和土地打一辈子交道。他们求学的目的很单纯,也很现实:他们要鲤鱼跳龙门,改换门庭,光宗耀祖。也许你觉得抱这种观念太保守,太落后,甚至有些封建色彩,但这的确是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如果忽视这一现实,脱离这一现实,来谈让群众满意,社会认可,政府放心,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认为不是假话也是空话;不是大话也是套话。

也许有人会说:你大谈人民群众的需要是不是别有用心?是不是在为“应试教育”招魂,来借机否定素质教育?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后文我还想专题讨论。这里要提醒读者的只有一句话:洋思是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不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至于洋思是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已有许多公开发表、出版的精彩介绍,有单篇,也有专著,我不想鹦鹉学舌,也没有笔力写得那么精彩。不过我建议有兴趣了解洋思的同仁,有可能的话亲自到洋思走一趟,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身体验一次,效果会更好!

这里只介绍一点:洋思开设了生活课程,教学生学会吃饭、学会睡觉、学会洗澡、学会洗衣、学会管理钱物……为此,洋思设有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在“生活课程”实施中,他们强调育人、提高学生素质,是食堂、宿舍管理的首要任务;强调从点滴做起,严格训练;强调及时表扬,树立典型;宿舍餐厅都有广播,表扬评比栏,周周公布各班学生生活情况,月月评文明餐桌、文明宿舍。他们把“生活课程”的实施情况列入“三好生”的评比。“三好生”所在宿舍必须是文明宿舍,所在餐桌必须是文明餐桌,否则,就不能评上“三好生”。他们的食堂管理中有平等观念的教育,有劳动观念的教育,也有真诚助人思想的教育。他们的宿舍管理是十分严格的,诸如20分钟时间必须完成穿戴整齐、整理床铺、洗漱完毕集合站队,先起的同学必须叫醒后醒的同学,等等。这里有效率意识的教育,有友爱思想的教育。在洋思,寄宿生的零用钱都存放在生活指导老师那里,要用向生活指导老师支取,且要说明用途,无特殊情况,一次支取不得超过10元。这里有艰苦奋斗思想的教育,有科学理财观念的教育……

这些都是国家课程计划中没有的,这些都是洋思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创新。相比我们一些学校,口头上只会喊素质教育的口号,行动上却只会搞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只会让学生背诵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条文,谁是素质教育,谁是“应试教育”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二)怎样办好一所学校

怎样办好一所学校是一个庞大的、深刻的命题,可以写一部甚至多部专著,古今中外已有许多教育专家有过太多太多的论述。我没有能力思考那样深奥的理论问题,也不想构写那样的高堂讲章。我只想就品味“洋思现象”过程中的几点启示,求教于方家。

洋思无疑是一所好学校。但洋思的“一好”(好学校)至少是用“五好”换来的。

第一好:洋思有一个好理念。

洋思的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尽心的老师”,令人感触最深,也让人觉得难能可贵。因为他们从不挑剔学生,也不选择学生,这是当今许多名校难以做到的。这个理念好就好在它不是对某一家教育理论或学说的系统运用或验证,而是在本土背景下,基于自己长期教育实践感性经验的理性概括;也不是对某一些教育理论或学说的零散运用或验证,而是源自于自己实际的办学成果,又与新课程的诸多期望“不谋而合”或者说“殊途同归”。因此,既具有很强的原创性、独创性,也具有很强的超前性、预示性,实属难能可贵。这个理念好就好在它的语言表述完全没有故作高雅、故作深奥、故作新颖,故意让人难以捉摸的意思,而是完全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通俗化的,任何人都能看得懂、听得懂、理解得了,接受得了;同时又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

第二好:洋思有一位好校长。

李岚清同志曾经讲过一句话:“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曾经被许多行政领导在讲话中无数次地引用过,但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过,什么样的校长才称得上是好校长?洋思中学的校长蔡林森可以作为这句话的一个印证。

首先,蔡林森是一位对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有着深刻理解的校长。

蔡林森,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当过几十年民办教师,直到1986年才转为公办教师。他几乎教过初中的每一门课程,而且教一门、钻一门、精一门,对整个初中教学业务可谓“烂熟于心”。可以说他既熟悉农村、熟悉农民,又对农村基础教育、对知识分子有着最深刻的理解。他十分清楚农民对基础教育的需求是什么,他更清楚知识分子需要什么。在他的人格结构中兼容了两种最优秀的品质:一是中国农民特有的质朴、勤劳、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二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自省意识。前一种品质表现为他的人生哲学是:吃苦就是享福;他的座右铭是:要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教师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后一种品质表现为他的教育理想是:教好每一个学生;他的用人标准是: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所以有人把蔡林森誉为“乡村教育家”,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

其次,蔡林森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校长。

没有人会想到,蔡林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信念,以及他的“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育方法,不是源自于师范大学教科书,也不是源自某个教育家的理论体系,而是源自于他教育自己孩子的亲自实践、切身体会。

蔡林森有三个孩子,小学时成绩都不理想。特别是他的女儿,快小学毕业时,问直径为1cm的圆周长是多少,她也不知道。结果连初中都没考上,小学老师对他开玩笑说:“你的孩子是一个不如一个”。后来,他把三个孩子先后都带进了洋思中学自己教。他一不给他们资料,二不给他们补课,主要抓了引导孩子自查、自纠,力求“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具体讲,每天中午,他叫孩子口述上午学过的例题,口答练习题。如果哪一道错了,就在那道题的旁边打一个“?”,让孩子自己思考更正,孩子拼命地动脑筋,嘴里不停地问“怎么错了?怎么错了?”急得满头大汗,他还是不讲,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答。等呀,等呀,孩子终于惊喜地叫起来,说出了正确答案。他笑着说:“对呀!”以后,他利用散步、洗脚,在床上没睡着的时候,再问几十道类似的题目,让孩子真正地理解并能运用。每天晚上都让孩子默写英语单词。错了的,让他自己更正,并记下来,反复检查。星期六回家,一边走,一边问,把本周的错题再查一下,错了,再更正。就这样,孩子把课本上的每一道习题都搞熟了,就变巧了。读完初一年级时,他的三个孩子都成了好学生,都会自学。从此,他们越学越好。这活生生的事实在他的脑海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他想:如果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教不好呢?一种教好每一个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便在他胸中油然而生。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吗?

再次,蔡林森是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校长。

蔡林森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怎样干好,就怎样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敢想,表现为他能够推己及人,把自己教育子女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总结推广到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中。他的敢说,有他自己常说的一句话佐证:“我认为不该做的事情,你怎么说我也不做;我认为是正确的、必须做的事情,任何阻力都动摇不了我的决心。”他的敢干表现为:他的用人标准“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在当今社会不可能没有阻力,但他坚持这样做了;他推行的“当堂完成作业”的教改方案,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他坚持推行了,并且成功了,甚至他录用生活指导老师时近乎苛刻的条件:首批10名试用人员中仅录用1人,不可能没有压力,但他坚持下来了。

蔡林森的成功,你可以把它归结为他的十分自信,归结为他在他所处的那个小环境中,可能拥有一定的权威,拥有一定的权力。这些也许都对,但我却觉得他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这些。试想,敢想的背后不正蕴涵着我国传统知识分子先天的、自觉的自省意识吗?敢说的背后不正蕴涵着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直言敢谏的批判精神吗?敢干的背后不正蕴涵着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独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吗?而这些意识、这些精神和这些高贵品质,正是当今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这样的下层知识分子身上,特别缺乏的东西。

最后,蔡林森是一位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校长。

1994年,登载着《洋思之路》的报纸送到学校的那天,全校师生群情振奋,一片欢腾,都认为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洋思的改革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大家稍为冷静了一点以后,蔡林森当晚就召开教工大会,他感慨万千地说了几句话:“同志们,千万不要一篇文章发表似乎意味着洋思已经到了‘顶峰’了。学校的‘顶峰’永远不存在。如果真有什么‘顶峰’,那就是衰落的开始。大家都看到我们周围的某些企业,当年搞得何等红火,但是曾几何时,现在不是大幅度地滑坡了吗?这样的教训我们可要牢牢地汲取啊!”

有一次开会,蔡林森出人意料地在黑板上写了“人去楼空”四个字,老师们都感到茫然。过了一会儿,他才慢慢地解释说:现在我们砌了这么多房子,这钱是从家长的口袋里掏出来的。装备好了学校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这就叫“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子孙后代的幸福。但是如果哪一天我们把学校办垮了,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了,学生就会走光,这就要“人去楼空”,我们也就遭到了灭顶之灾。

洋思有这样的校长,洋思能不创造奇迹吗?

有人说:蔡林森是一本厚重的书,每读一页,都会感到灵魂接受了一次洗礼。可惜我无缘亲自读到这本书,上面列举的事例都是通过别人转述过来的,只不过对蔡林森的感受是我自己的。也许浅薄,也许偏颇,但是我以为有此四条,做一名好校长足矣!

第三好:洋思有一批好教师。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应该说这是一句无须辩驳的真话、实话。洋思奇迹的出现与他们拥有一支敬业、勤勉、能干、高效的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可是,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好教师,却很值得探讨。时下很多地方很看重教师的学历水平,这是对的。但问题是教师的学历水平短时间内提不高怎么办?洋思给了我们启示。

直到1990年,洋思的大专学历教师还只有5人,民办教师、代课教师11人,青年教师占到88%,洋思初中的教师大多是带着先天不足的缺憾走上讲台的。就连校长蔡林森本人也是来自民办教师队伍,靠函授拿到大专文凭的,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创造了洋思奇迹。

前面介绍过,洋思教师队伍中有许多先进、模范、优秀,他们中也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和故事,许多报刊都介绍过,我不想赘述。我在考察洋思过程中,始终思考着两个问题:洋思如何让所有教师都能认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理念?洋思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课堂教学的许多细小环节上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无论你在其他学校是多么有名的教师,但到了洋思,都必须严格执行这个规定,如何保证所有教师都做到?要知道,知识分子不好领导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独立思想,太多的民主意识呀!到洋思一看,我明白了,统一全校教师的认识和做法,洋思一靠制度,二靠必须把事业干好的敬业精神。

这里我重点想介绍洋思教师的敬业精神。我觉得洋思人的敬业精神:一是源自于他们对自己的校长蔡林森权威的认可、爱戴和拥护;二是源自于他们把教育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有干好它的强烈欲望。但是这种敬业精神不是洋思人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每一个洋思人同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产生这种精神的,而是培养的结果、是校长蔡林森培养的效果、更是一代又一代洋思人接力培养的结果。

洋思初中对教师的培养,最鲜明的一个特色就是“严”。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学校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必须严格实践教师行为规范,必须严格履行教学岗位责任制。而且,严而有格,严而有序。新教师进校不是就上岗,而是先“拜师”。工作头一两个月,必须一节不漏地听“师傅”上课,“师傅”也要一节不漏地听徒弟上课。“师傅”与徒弟连带考核,徒弟获奖,“师傅”同样获奖;徒弟受罚,“师傅”同样受罚。领导和“老”教师人人都有这一列入岗位责任制的义务。

扶上马,压一程,是洋思初中培养新教师的另一招。因为他们深知,不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挑大梁,就不会有脱颖而出的青年新秀。让青年教师当班主任代毕业班课,推他们到领导岗位上,教主科,带一线,管一片,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关心、理解也是管理,是洋思初中的新概念,他们把教师的恋爱、工作、家庭等视为分内事,为之排忧解难,感人的故事在洋思随时都可以听到。

正因为这样,洋思的教师队伍才是一支团结的、积极向上的、敢于拼搏的、善于战斗的教师队伍。

第四好:洋思有一个好机制。

几乎所有考察洋思的人都认为洋思有一整套的好制度,这就是层层落实责任制。校长有责任制,中层干部有责任制,教师有责任制。他们认为正是责任制的实行,才把竞争机制引入了学校,给学校注入了活力。但我却觉得不止这些,仅仅依靠“责任制”三个字,很难把百十号教师紧紧地捏合在一起,造成如此良性的竞争态势。我觉得,蕴涵在“责任制”三个字后面更深层次、真正起作用的是洋思的用人机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在洋思,领导和教师平等竞争,一起考核。一位副校长因年龄偏大不适应一线教学管理,被调整从事校办产业;一位副教导主任因一次备讲课不合规范要求,被“黄牌”警告。对在竞争中冒尖的德才兼备的教师,不管是公办、民办,还是代课,洋思都给予重用,做到用人其能,能效其信,充分发挥他们宝贵的智力资源。

在洋思,竞争是公平、全面的。学生进校公平分班,师资力量公平搭配,竞争目标公平制定。洋思就是以公平的条件、公平的规则,让所有的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学校不准搞假休学、假留级、假转学,违者罚;学校严格控制在校时间,违者罚;学校要求凡布置的作业、进行的测试,教师都要认真及时批阅、讲评,违者罚;学校规定开足史、地、生、体、音、美等课程,违者罚……这里每人都有一本考核簿,功过得失逐一记载。年终岁末不再评优评先,而是依据考核簿量化结分,以分计奖。

正是这一套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机制,给了教师信心,也给了教师奋发进取的希望和力量,把他们紧紧地撮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才创造了洋思奇迹。

其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谁都知道,谁都会讲,但是洋思做到了,很多地方却做不到。为什么?关键是用人者是否具备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能,护才之胆,容才之量。洋思的校长有这些优秀品质,洋思的教师也有这些优秀品质。

第五好:洋思有一个好环境。

世界上任何动、植物的生存、生长都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所学校的生存、发展、壮大也不例外。尤其在我国现行这样的“官本位”体制下办学更是如此。有人说:“有为才能有位”,我觉得这是知识分子无可奈何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事实情况是,只有有位,才能更加有为。洋思奇迹的出现,自然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离不开他们为洋思创造的良好、宽松的发展空间。

这方面我没看到什么资料,但从洋思的许多做法中我感受到了。洋思的改革之路,在一些方面步子迈得比较大,我觉得没有上级领导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起码在西部地区难以实现。比如洋思的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比如洋思中学以优厚待遇向社会招聘生活指导老师,通过试用录取;比如洋思自己开设生活课,甚至包括他们强制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等等。都需要各级、各界的理解、支持,需要他们给政策、开口子、放手脚。我觉得洋思是幸运的!

当然,是先“有为”还是先“有位”的问题,其实就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是辩证的关系。洋思人之所以有一个自己发展的良好环境,也是他们艰辛努力的结果,与他们确实做出了让群众满意、社会认可、政府放心的成绩是密不可分的。

二、学洋思学什么

写这份考察报告的过程中,我不时要停下笔来反复翻阅从洋思带回来的大量资料,自始至终心中被一团疑云困惑着:我们常常到许多教育发达地区去学习,也常常被许多地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教学方法所吸引、所感动、所折服,但过后总是没有多大长进。时间一长,新鲜劲过去了,外面风景独好,我们却江山依旧。什么原因呢?我思考再三之后发现:每次有机会外出考察、学习的大都是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校长,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行政领导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办学体制、师资水平上,很少往更深层次上去想,考察完了,想想自己那里经费、条件、体制、师资都不能和别人比,学什么呢?考察归来,总得给大家有个交代吧?干脆学习人家的精神吧!于是苦思冥想总结出那么几条,既冠冕堂皇,又千真万确,传达下去让教师们慢慢去学吧!教师们既习以为常,又乐于这样的学习。因为“精神”说起来可以振振有词,可以感天地,可以泣鬼神,但学起来毕竟看不见、摸不着,再说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得到的,只好慢慢体会着、慢慢学习着。校长们倒是虚心,但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管理层面,学习归来,大多带回一大堆资料,一大堆制度,资料交给资料室让大家慢慢去学,制度立竿见影就上了墙,也不去认真消化吸收,也不管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实际,用得上用不上先学着看,过一段时间再到别的地方去学,回来再换。这就是我们的学习!

那么,学洋思到底学什么呢?

从洋思初中的成长之路可以发现,洋思初中20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上世纪80年代建校以后,通过把“包”字请进学校,狠抓当堂完成作业、选拔得力的教导主任,使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第二步是1992年以后通过制定三年教改规划、丰富教改内涵,反复总结提炼,形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原创式并不断地健全和完善;第三步是1997年以来通过改革办学机制,增强品牌效应和开设“生活课程”,使得学校步入进一步良性发展的轨道。

由此可见,洋思经验的形成发端于管理机制的改革,进而深化为教学层面的改革,继而上升到课程层面的改革。我们要学习洋思的经验,这三个层面不能不深入思考,仔细研究。尤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这三个层面的改革更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学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终级目标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仔细分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就不难发现这是一套促进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策略体系。

自主学习。课前,学生能够主动开展预习,逐步领会新内容的重点、难点,更加易于发现突破口和切入点。课堂上,凡是学生或通过学生群体交流能够学会的教师坚决不教,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了课堂上的绝对时间和空间。在“先学”阶段,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完成检测练习。在“后教”阶段,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当堂训练”阶段,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假期、双休日和当晚都能在“温故”之后又有一定时间“知新”,则是自主学习的又一保证。

合作学习。“兵教兵”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教法”,是典型的合作学习。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点评、补充、更正。洋思的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多地体现在课后。开展“一帮一”、“兵教兵”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探究学习。在洋思,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目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当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虽然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但通过持续的质疑、思考和交流,都能在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看来,要真正学到洋思经验,仅仅知道一个“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没尽心的老师”的口号是不行的,仅仅学一个“包”字,搬一套制度是不够的,仅仅套用一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也只是学到了皮毛。学洋思要和当前的课程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根本目的,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寻求真正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

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真正落实这一教学模式,仅靠泛泛提倡是不够的,需要一系列具体策略、需要一系列具体要求。而我们的差距是恰恰缺少这些具体策略,具体模式,洋思人却做得很仔细、很扎实。

洋思人在落实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策略:

(一)优化课前的准备策略,奠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1.组织新生进行学年开始前的生活自理训练,促进学生从学会生活自理向学会学习自主的迁移。

2.不分快慢班,合理编班、分组、排座位。

3.指导学生主动进行三级预习,并作适当扩展,以缩小疑难范围,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基础。

4.以“备学”为主线,认真开展三级备课,加强教案管理,努力使每一节课都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展的。

5.自觉地为营造适宜的气氛做好心理准备。

(二)优化课内的时间管理策略,提高课时效率和效益

1.合理安排并从严把握“学”、“教”、“练”的时间结构,且根据需要进行循环。

2.善于精讲,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和作业时间,使“课时”主要不是“教时”而是“学时”。

3.充分而适宜地运用已有传统教学设备和现代教学手段,体现出教学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的原则,切实、稳步、有效地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

4.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注意在各个环节随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准时上下课,杜绝拖堂现象。

(三)优化课内的导学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地自学和思考

1.自学内容具体明确,自学方法灵活多样。

2.学生自学时,教师勤于巡视、指导和鼓励。

3.尽可能扩大反馈面,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4.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分清性质,梳理归类,做好“第二次备课”。

(四)优化课内的解惑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地质疑和排难

1.对所有学生自学后都已懂的,原则上不教。

2.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补充、更正、点评。

3.对于没有学生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典型启发的前提下进行精当讲解。

4.及时小结,并再度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

(五)优化课内的训练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地巩固和应用

1.当堂训练的目标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

2.当堂训练的时间得到保证。

3.当堂训练的内容具体、有针对性、量力性和典型性。

4.当堂训练做到独立和按时,教师不指导。

5.在学生当堂作业时,勤于巡视督查,批改作业。

(六)优化课后的增效策略,确保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1.安排课后作业从精务实。

2.及时批改学生的当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讲求质量和效率。

3.重视课后辅导,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杜绝加班加点行为。

4.从严限制考试次数,力戒出现偏题和怪题,不搬用滥用外地复习资料。

(七)主动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评价,不断提高教学的创新和专业水平

1.认真分析学生学习得失情况,积累教学经验和教训。

2.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提高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3.在教学反思的同时,丰富评价形式,提高矫正效果。

4.积极开展教科研,努力投身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学校教育的专业水准。

总之,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但有一系列的实施策略,更有一系列非常具体、非常详细的操作程序,我们未必要一步一趋地学习。但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努力改革课堂结构,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才是洋思成功的秘诀,才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谛。

改革课堂结构,既要改革学科教学的知、能结构,又要改革学科教学的时间结构;既要开展常规教学模式的研究,又要开展学科教学的课型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既要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更要优化练习设计和训练程序。当然,为了保证这个核心任务的真正落实,我们又不能不广泛开展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研究,让广大教师真正树立起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和师生观。也不能不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评价研究,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三、洋思引发的思考

考察洋思的前前后后,我曾广泛浏览过媒体对洋思的报道,并非所有媒体都是赞扬之声:质疑之声有之,批评之声有之,辩驳之声也有之。因此,在介绍洋思经验的同时,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我也做了长时间的思考,现一并写来,未必成熟,敬请方家赐教。

(一)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因为洋思中学用来说明教改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升学成绩,因此便有是不是素质教育的牌子,应试教育的实质的质疑。对此,我认为是不是应试教育不能只看结果、只看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要做全面认识、具体分析:一是要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考试的意义。素质是一个内涵广阔的概念,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素质教育也要分数,也要升学率。素质教育的结果应当是学生不惧怕考试,应试的能力提高了,升学率提高了,而不是相反。所以洋思中学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摒弃考试,而是将考试成功地融入素质教育之中,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助推器”。

众所周知,考试本来具有三大功能,即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检测功能。当三大功能同时得到重视,同时发挥作用的时候,考试本身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当考试失去了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仅仅剩下一个检测功能之后,考试必然就会掉入应试教育的怪圈。洋思人深明此理,没有把“考试等同于应试教育”、“把考试看做素质教育的绊脚石”,他们更看重考试的导向、激励功能,而不是单纯的考核管理。学校要求教师在每次考试的命题上应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的标准要求;不仅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考查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不仅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思维能力;不仅要考查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状况,更要考查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状况。因此,一方面,考试在洋思中学成为师生用来查漏补缺的途径;另一方面,考试成为洋思中学师生展示素质教育成果的平台。

二是要认真分析考试结果产生形成的过程,即分数和升学率是怎么取得的。如果依靠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以损害学生应试能力以外的其他素质为代价来获取高分数和高升学率,那就是应试教育,但洋思中学恰恰不是这样做的。蔡林森校长对于课堂教学的见解有句话十分精辟。他说: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紧张地智力活动,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就会全面发展。可惜目前大面积的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传授学生接受,学生智力活动的品位很低,甚至没有紧张的智力活动,这就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甚至厌学的根本原因。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能够组织起学生紧张地智力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究、获取的同时,也就形成了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洋思中学的高升学率,是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三是要科学对待考试分数。如果仅仅把考试分数当作甄别、选拔、排定名次的依据,那就是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如果把考试分数当作诊断教师教学得失、诊断学生学习得失的镜子,考试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

有考试必然有比较,比较的形式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纵向比较有利于发现学生个体、班级整体的发展状况;横向比较有利于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以及各自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发挥考试的导向、激励功能。在应试教育中,对考试结果的比较却只重视横向比较,而忽视了纵向比较。也就是说,应试教育看到的是考试成绩这一学习结果,而没有看到取得成绩的学习过程。洋思中学打破了“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只看学生现有成绩,而不看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提高”的典型应试教育评价观。学校领导和教师改变了过于强调横向比较的倾向,注重纵向比较。每次考试后,他们都会把班级的成绩与前次考试成绩相比较,分析班集体的总体水平,鼓励全体学生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将学生个体的成绩与前次考试成绩相比较,分析学生成绩,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在比较中,师生既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不足,并明确了各自今后努力的方向,使考试成为提高洋思中学素质教育质量的动力。

(二)关于教育管理与教育民主

教育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它太需要民主,太需要创造,太需要营造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所以,教学管理和教育过程,历来都是一对既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又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孪生兄弟。管理过死、过细、过严,教育过程必然呆板,没有生气,缺少创造。相反离开了教育管理,教育过程必然会陷入盲目、无序的自由状态。随着洋思经验的广为流传,有人从这方面向洋思提出质疑更是在所难免的。比如有人发问,洋思中学对教师的“教”和“讲”作了严格规定,会不会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比如有人提出:洋思中学的管理那么严格是否有违于民主化、人文化、科学化?

对此,笔者学习、思考的结论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创造能力能不能发挥,发挥的好不好,充分不充分,和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说有联系,我反而觉得规定讲授的时间越少,越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创造能力。这个道理好比允许一个人用十句话叙述一件事情和用一句话叙述同样一件事情一样简单,后者肯定要比前者多动脑筋、多费心思,说出来的那一句话肯定是关于这件事的最关键、最核心,也是最有创意的一句。至于是否有违于民主化、人文化、科学化的问题,这要看以谁为主体了,学校教育当然要以学生为主体。

传说洋思中学规定教师每节课只能讲七八分钟。蔡林森校长说他们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但是蔡林森校长也介绍过,凡是他满意的好课,教师一般只讲七八分钟,甚至三四分钟。一堂课教师究竟讲多长时间?中国心理所卢仲衡研究员主持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法”的实验研究是一个获得重大成果的科研课题。这个实验的核心变量,就是规定每堂课教师只能在开头和结束两段加起来用10分钟,最多不超过一刻钟的时间来组织、引导和归纳、小结,保证学生每堂课有35分钟至少30分钟的连续自学时间。这是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定量,如果教师讲授的时间多了,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就少了。尽管有些教师讲授得十分精彩,但学生听老师讲,总是被动地学习,他们学习材料的智力加工水平是不高的。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把主要精力用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那教师用来讲授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或许就是七八分钟、十来分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是教师用讲授来控制和支配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教师的创造能力,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到高水平、高层次。

再来讨论教育的民主化、人文化、科学化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支配、控制了教学过程,学生是装满知识的容器,任人塑造的作品,要说民主,这里只有教师的民主而没有学生的民主。这种课堂教学本身就是非民主、非人文、非科学的。而把学生当作主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求知,和谐地发展,才是教育的民主化、人文化、科学化。所以洋思中学的严格管理,就是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决策来推动教育的民主化、人文化、科学化的过程。

(三)关于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

理念可以理解为理想和信念,要成就一项事业,没有一个好理念是不行的。因为理念就是目标,就是蓝图,没有了目标和蓝图,干事业就如同盲人摸象、瞎马过河,很少能够成功。教育事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更需要有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好的理念往往来自于扎实认真的实践,反过来又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而锲而不舍的实践又能不断丰富理念,进而快速、高效地实现理念所期待的目标和蓝图。洋思人有一个好理念,洋思人更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实践精神,所以洋思成功了!

反思洋思成功的经验,是否可以得出如下几条结论:

l。教育事业的成功需要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

2.先进的教育理念来自扎实的教育实践。

3.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用充分民族化、本土化的语言来表述,并被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家长、社会所认同。

4.教育事业的最终成功,有赖于在先进理念指导下、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的教育实践。

(四)关于教育条件与教育质量

笔者近年来常有这样的体会:落后地区到教育发达地区去学习,学习者往往都会感叹发达地区教学设备一流、师资配备一流、生源基础一流。这种感叹往往会冲淡学习的劲头,影响学习的步伐。这次到洋思考察学习也不例外。因为我们去得太晚,今日的洋思中学已远非上个世纪80年代的洋思中学了。如果要和西部贫困地区相比,设备、师资、生源岂止一流,甚至可以说是超一流了。但是,我却更多思考的是今日的洋思正是在当初三个“三流”的基础上崛起的呀!

其实,关于教学设备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有人早已作过研究,在一般情况下,教学设备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几近于零;至于“生源三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经提出过一个假设: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够学会任何人能学会的东西。问题是“师资三流”。洋思中学的教师学历并不太高,甚至偏低。而人们凭直觉和经验,总以为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所以通常有“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说法。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效果相关程度很低。当然不是绝对没有关系,如果教师自己的知识都残缺不全,不能帮助学生释疑解难,那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而是说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不再因为教师的知识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

却对课堂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正是这种教学组织能力,在洋思中学得到了特别的强化。蔡林森校长在实践中领悟到,一个学生能不能学好,能不能发展,绝不是教师硬教出来、硬逼出来的,而是靠他自己学出来的。他认为作为老师,不是讲到了、讲清了、讲深讲透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要看学生学会了没有,学会了才算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从备课开始,他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备讲什么、怎样讲;而是还要备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即要备如何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