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王汶石文集(第四卷)
10850700000033

第33章 附录一 王汶石创作系年(1941-2000)(2)

该书1964年由沈阳、重庆、长沙、甘肃等地出版社重印(版本是1963年冬第四修改本,先后印30余万册)

由林兰改编的电影《黑凤》发表于《电影文学》1964年第8期

沙滩上(短篇小说)

单行本,东风文艺出版社1963年8月出版

1964年

支援越南兄弟反击美帝侵略(短论)

1964年8月12日《陕西日报》

从1958年起挂职咸阳县委副书记,除主持工作外,受县委委托,在1964年、1965年两年的时间里,主持并数次修改咸阳大众剧团秦腔剧本《第一个浪头》,多次演出,又参加了地区、省上会演,均受到好评此外还参与歌剧《渭水新潮》的修改,后该剧上演。其间又参与京剧《风雨豆家湾》的结构、修改。

1970年

为汾儿送行有感(诗)

送小汾赴秦巴山区修筑襄渝铁路(诗二首)

杨梧五七干校夜思(诗)

1971年

饲牛郎之歌(诗)

1977年

通红的煤(短篇小说)

《延河》1977年第7期

恩深似海(散文)

《延河》1977年第9期

风雪之夜(短篇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11月再版

挥起战刀的炮手们(短篇小说)

《人民文学》1977年第12期

继续努力写好英雄(论文)

《延河》1977年第12期

1978年

斩草要除根(评论)

——批“文艺黑线专政论。”

1978年1月18日《陕西日报》

思想境界及其他(论文)

《延河》1978年第6期

1979年

风雪之夜(短篇小说选英文版)

外文出版社1979年再版

作协西安分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词

《延河》1979年第4期

探索者的新收获(评论)

《延河》1979年第4期

1980年

我从事小说创作之前(论文)

《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亦云集(文论散记)

《延河》1980年6-12期连载

有这样两支歌(散文)

——纪念张寒晖逝世三十四周年

《群众音乐》1980年第3期

《张寒晖歌曲选》前言

载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张寒晖歌曲选》一书

1981年

题《雏鸡图》(诗)

西安漫语(散文)

收入《漫游中国》一书,1981年美术出版社出版

在这个领域里(论文)

《文学报》1981年4月16日

风格与文采(评论)

《汾水》1981年第3期

事与情(短论)

《西安晚报》1981年4月21日

孩子们赠我红领巾(散文)

《陕西日报》1981年5月31日

《陕西少年》1981年第6期

哀悼茅盾导师(散文)

《延河》1981年第6期

我的装备(回忆录)

——陕北生活散记

《陕西日报》1981年6月28日

文学作品中党的形象(论文)

《人文杂志》1981年第6期

期待(短论)

《银幕与观众》1981年第7期

认真学习团结前进(论文)

《延河》1981年第10期

序《针眼里逃出的生命》(评论)

1981年12月6日,《陕西日报》同时被儿童文学丛刊《朝花》转载

准确地把握和反映农村生活的变化(言论)

《文艺报》1981年第22期

1982年

这里也说的是有关命运的话题(剧评)

——赞话剧《巍巍昆仑》

1982年1月21日《西安晚报》改题《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转折》)。《光明日报》改题《激动人心的时代画卷》1982年2月24日转载

我的自修(创作谈)

《北方文学》1982年第4期

《讲话》依旧是明灯(论文)

《长安》1982年第5期

一个老兵的话(论文)

《延河》1982年第5期

最好的纪念莫过于重新学习(论文)

1982年5月24日《文汇报》

随校走去凤翔(回忆录)

——竞中生活一页

《宝鸡教育》1982年增刊

假如再给他十年

——悼石鲁

1982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延河》1982年第11期

这儿才见真功夫(评论)

《山西文学》1982年第12期

1983年

三点建议(发言)

《文学简讯》1983年1月18日

关于《陈赓大将》(评论)

《长安》1983年第4期

亦云集(论文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

在鲁迅的旗帜下(论文)

《鲁迅研究》1983年第6期

文学练习曲(短论)

1983年8月6日《天津青年报》

既然你选择了文学这个事业(论文)

《长安》1983年第8期

湘子庙的怀念(回忆录)

《人民文学》1983年第9期

大力提高作家的思想艺术素质开创我省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作协陕西分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词

《延河》1983年第12期

1984年

尚留诗恨在人间(散文)

——怀念柯仲平同志

《延河》1984年第1期,后收入《纪念柯仲平文集》一书

风雪之夜(短篇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3月再版

漫谈革命作家的使命感(论文)

——在山西运城地区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山西文学》1984年第5-6期

序《张寒晖传》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序文又以《一个活生生的人民音乐家的形象》为题载1984年5月10日《光明日报》

小米的遐想(散文)

《西安晚报》1984年7月3日

红花宜点黄蕊(评论)

——浅谈《花花牛》的人物创造

1984年7月26日《山西日报》

常忆常新(散文)

《人民文学》1984年第9期

一颗明亮的“新星”(评论)

——致长篇小说《新星》作者柯云路

1984年10月4日《文学报》

闲话《血泪仇》与《白毛女》的创作(论文)

《延安文艺研究》1984年创刊号

1985年

题《秋菊图》(诗)

赠陈军(诗)

赠农民企业家(诗)

书赠《人参娃娃》专栏(诗)

寄语青年人(诗)

关于风格、散文、人物特写(通信)

《青春》1985年第1期

为《河东文学》题词

《河东文学》1985年第1期

给陈忠实同志的信(评论)

——关于中篇小说《初夏》

《小说评论》1985年创刊号

可贵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评论)

——关于《青青客舍》致作者高华

《新苑》1985年第2期

作家的那点悟性很重要(评论)

《批评家》1985年创刊号

要肯于呕心沥血(评论)

——读《一棵无名的小草》

1985年4月18日《山西日报》

写在前面的话(评论)

——祝《外国中小学生作文专号》同小读者见面

《少年月刊》1985年第9期

我和苏联文学(论文)

《山西青年》1985年第9期

这条路艰辛而快乐(论文)

《开拓》1985年第9期

播种在中国的土地上(评论)

——致《古栈道》作者陈军

1985年9月28日《文艺报》

关于小说《鱼汤秘方》的通信(评论)

《福建文学》1985年第10期

无言的永别(散文)

《延河》1985年第11期

关于《夭折》的一封信(评论)

《飞天》1985年第12期

1986年

卖菜者、大木匠、新结识的伙伴、夏夜

收入《中国农村小说大观》一书,农村读物出版社1986年出版

关于《跋涉者》致焦祖尧(评论)

《当代》1986年第1期

人民需要文学(评论)

1986年1月2日《光明日报》

诗二首:迁居南郊、题赠抚顺市房地局老干部活动站

1986年2月25日《西安晚报》

让延河的传统代代传

——庆祝《延河》创刊三十周年会上的讲话

《陕西文学界》1986年第2期

公开的和秘密的(散文)

《中学生阅读》1986年第3期

诗四首:题《雏鸡图》、新蕾吟、赠离休老同志——克广、慷慨此身从铁流

1986年3月4日《老年报》

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评论)

1986年3月10日《西安晚报》

王汶石来信

农村版1986年3月13日《兰州晚报》

悼戈壁舟(诗)

1986年3月16日《西安晚报》

诗四首:赠运城山海君、赠临猗张乃爵君、毋薄种谷人、忆东北竞存中学缅怀车向忱校长

《太行山》1986年第3期

诗四首:题《秋菊图》、赠望愈、赠玉墀、题勉爱女

1986年4月20日《作家生活报》

诗三首:为延安老同志赋诗作画册题、贺陕西人民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贺西北文艺工作团成立四十五周年

1986年4月21日《陕西日报》

了解自己选定最佳起点(短论)

——致农村有志文学的青少年

农村版1986年4月24日《兰州晚报》

老师,您好!(短论)

——为《教师报》“师生情·我的教书生涯”圆满结束而作

1986年4月27日《教师报》

关于中国当代农民与陈忠实的创作(评论)

——致《陈忠实论》作者蒙万夫

1986年5月4日《西安晚报》

贵有真情(论文)

1986年5月7日《人民日报》

黄河儿女的性格(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