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没有坏孩子只有坏方法
10847600000032

第32章 鼓励孩子独一无二的创造力

教育专家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而家庭是开展创造精神培养的好地方:家庭中温馨愉悦的气氛能最大限度地解除外界给予孩子的压力和紧张,孩子可以放松地进行探索活动。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探奇、索奇;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较高的期望与信任,能投入较多的精力和热情。所以,父母决不能错过对孩子创造力培养的大好时机。

在儿童的眼里,世界是新奇而又有趣的,他们总是用单纯而又天真、缺乏经验而又不带偏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在他们对事物表现出来的兴趣和好奇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创造性因素。有一个电视小品形象地表明了儿童潜在的创造才能:考官拿着一个画好的圆圈去征寻答案。他先来到大学生中间,大学生看到这样简单的题目,不屑一顾,扬长而去。考官又来到中学生那里,开始有反应了:有人说这是数学上的零,有人刚要说这是英文字母的……就被老师制止了。考官最后来到幼儿园,这下活跃了:“这是太阳!”“大熊猫的眼睛!”“皮球!”“吹的肥皂泡!”“我爸爸生气时眼睛就瞪得这么大!”就说明——年龄越小,顾虑越少,创造性倾向也就越强。这时再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到了3岁后,往往变得特别爱提问。我们应认识到,孩子喜欢提问是思维活跃的表现,而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是珍视孩子好奇心的起点。父母应利用孩子爱问的特点,在外出散步或去公园、郊游时,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孩子学习观察,决不能采用冷淡、压制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并且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应尽量使其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对孩子提出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用启发式的反问,让他自己思考,寻找答案;对一些比较难讲清的问题可作比喻解答。这样,孩子就会更自信,更好问,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母亲很懂得孩子的心理,知道好问是孩子的天性,是求知欲强的表现。因此她对小爱迪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哪怕是极其可笑的“试验”,总是不厌其烦地深入浅出地给予回答和指导。有一天,小爱迪生兴冲冲地跑来问妈妈:“那只大母鸡蹲在几只鸡蛋上干什么呀?”他母亲听了,忙放下手中的活,耐心地向儿子解释母鸡孵小鸡是怎么一回事。过了几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哪儿都找不到小爱迪生,家人都急了,四处寻找,终于在仓库里找到了他。原来小爱迪生听了母亲的解释之后,也想“体验”一下母鸡的生活,就在仓库里做了一个窝,放了几个鸡蛋,此刻正蹲在那里“孵”小鸡!母亲没有训斥儿子,而是责怪自己回答这个问题不够细心和具体。于是,她又告诉儿子:“人是孵不出小鸡的。因为人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而鸡的体温却是42摄氏度。”她还启发儿子:“要是有办法使受精的鸡蛋保持42摄氏度,到了一定的时间,小鸡就可以孵出来了。”设想一下,如果爱迪生的母亲当时不是耐心地解答孩子的问题,或者把他“孵”小鸡看做是调皮捣蛋而把他拉来打一顿,那么爱迪生大概也不会成为大发明家了。这一切都离不开他母亲对他的引导。

我们有些家长不理解孩子好问的特点,认为孩子问题太幼稚或话太多而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有时还给以讽刺、训斥,殊不知这正是在用自己的双手“扑灭”孩子的创造火花。

在一次美术课上,有个孩子画出了一个方形的苹果,当美术老师问他为什么时,他的解释是不想让苹果滚到地上——一个在大多数成人看来绝对“孩子式”的答案。但这位美术老师听后,却没有批评或嘲笑,而是充满笑意地夸奖了他:“你真会动脑筋,这一点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希望以后真的会有不会滚到地上的方形苹果!”孩子听了这番鼓励,在今后的绘画上思维更加天马行空。几年后,充满孩童奇思妙想的画作使他获得了国际儿童画的金奖。如果这位老师看见方苹果只是一顿大骂或是漠视,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孩子今后再也不会画方苹果,也不会去费心思想那些大胆的创意了。对创造力的扼杀往往会在瞬间就把孩子心中的积极性火焰浇灭。

家长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创造与发明的动力——所加购限制应尽可能地减少。为了激励和促进好奇的孩子,对于他们不断提出的问题不要只给予过于简单的答复,更不要为他们这种无休止的询问所气恼。只要适当予以鼓励,他们就能不断地练习创作和改进,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