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妈妈的26堂育儿课
10846700000006

第6章 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不需要十万个答案抓住时机启蒙孩子独立思考

孩子的心里话

“爸爸,爸爸,为什么你不像鸟儿一样长着翅膀?”

“妈妈,妈妈,为什么她跟我们长得不一样呢?”

我有很多的问题等待着你们的回答,虽然我的很多问题听起来有点傻,但是爸爸妈妈,请不要随意地敷衍我,或者拒绝我。

不然,我会停止对你们发问,或者索性转向别处,自己寻求答案。

在开始小本的故事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波士顿——这个小本从小生活的城市——的一些情况。小本的家住在波士顿的郊区,从小本的家开车到波士顿的市中心,大约需要五十分钟。

麻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作为美国的教育中心,拥有着号称全美国最好的幼儿园、小学、私立中学和大学;整个城市被安多佛菲利普学院(Philips Academy,号称全美第一私立高中)、哈佛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这些著名大学包围着。麻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也是美国的文化中心,波士顿艺术馆收藏的莫奈等著名画家的作品,其艺术价值甚至可以和华盛顿的国家博物馆里的藏品相媲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波士顿科学博物馆,一所专门为儿童、青少年进行自然、科学知识启蒙和普及的博物馆。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著名的科学家为小观众展示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

艾米昨天收到了一套由社区免费发放的科学博物馆的门票,幸福的小本今天就要跟全家人一起去参观科学博物馆了。

一路上,小本的嘴巴一直没有停下来,一分钟都没有。

“爸爸,爸爸,为什么天上的云会跟着我走?”小本看着窗外的云朵问。

“爸爸,爸爸,为什么你不像鸟儿一样长着翅膀?”小本透过玻璃窗指着林荫道边树丛里停着的鸟儿问。

“爸爸,爸爸,为什么那个人可以在电视里走来走去的?”小本指着车载电视里的动画片问。

我们看着小本,都不知道该从哪一个问题开始回答。杰森想了想,一口气从第一个问题回答到最后一个问题。

“运动都是相对的。”

“人和鸟是不同的物种。”

“动画片是制作出来的,小人也是制作出来的。”

这三句话说完,我们都傻了。

小本似懂非懂地看着爸爸。

跟言简意赅、切中主题的杰森相比,艾米显得似乎更有和孩子交流的经验。她摸着小本的小脑袋,很耐心地说:

“小本,你真厉害,一下就问了三个问题。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来找答案,好吗?”

“其实,云彩也是在动的。我们是坐在爸爸的车里,车载着我们往前走;云哪,是被风吹着走的。”

“再说鸟儿,鸟儿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它们是从蛋里孵化出来的,我们不是。你看小狗、兔子什么的,它们不都没有翅膀吗?对吗?”

“就像你爸爸说的,这些人物都是专门制作动画片的人创作出来的,所以你能看见他们活灵活现地表演。”

虽然妈妈艾米的解释并没有比爸爸杰森给出的详细多少,但是不难看出,妈妈在语言表达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也许,这跟她是全职妈妈、每天关注小本的日常起居有关。

小本显然对妈妈的补充回答更为满意,脸上的似懂非懂变成了“似懂的”多一些,“非懂的”少一些。

这已经是小本第三次来到科学博物馆了,他对这里的每一个展厅都很熟悉。当地人经常说,如果你生在波士顿,长在波士顿,那你在成年之前,至少会来科学博物馆十次。

一进博物馆,小本就朝着污水处理的展示台跑去。一位文质彬彬的、学者模样的人,正在给孩子们展示他独具匠心的发明:玻璃盆里装满了浑浊的污水,他把两个特制的电极慢慢放进玻璃盆的两端;不一会儿,玻璃盆里的污水开始逐渐变得清澈起来。

“哇——哇——”

“怎么会这样呢?”

“太神奇了!”

围观的孩子们不禁发出阵阵的赞叹。

“为什么?(Why?Why?Why?)”小本瞪着大大的眼睛,张着小嘴,手指着玻璃盆里已经变得清澈的水。

“这本来是一盆污水,里面有很多杂质。这些物质在这两个小电极的作用下,被分解和吸附,水就会逐渐变得清澈。这两个小电极就像往装满脏衣服的洗衣机里倒入的洗衣液或者洗衣粉,搅拌搅拌,小电极就能把污水洗干净了。”

他耐心地解说着。此时,我注意到他的胸牌上写着“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Applied Science and Engineer School)”。

“所以,有很多的、不同种类的洗衣粉,有像平时超市里卖的,也有这样两个小棍棍的!”小本一下领悟到了其中的奥妙。

好奇的孩子们把整个展台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地尝试如何“洗干净”这一盆污水。整个实验被六七个孩子从头至尾“复制”了好多遍。教授则和家长们一起站在孩子们后面一起仔细地观看孩子们的表现。

“那是我的儿子,他叫小本。”杰森对教授说。

“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一下就看懂了我的实验。”教授赞叹道。

“小本最近爱问很多问题,可是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回答他。也许他有一套自己的语言,我真的很难理解。”杰森开始检讨自己。

“我觉得您刚才解释得很好,不仅能给孩子们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给了大家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这样,孩子们就能很容易地明白其中的奥秘。”另一个家长补充说。

“孩子们的问题真的是千奇百怪。这么大的孩子有别于我现在在哈佛教的学生,专业性很强、逻辑很严密、发展完善的语言他们是不会明白的。但是,这么大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提问特点。有的问题,他们是想知道一个准确的答案;有的问题,他们只是在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话题的兴趣。”说到这里,教授身边聚拢了更多的家长。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表达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面对孩子的兴趣,除了耐心以外,还要有一些策略。

“孩子的科学知识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像小本这么大的孩子,所以我们不能像面对教室里的学生那样去教给他们什么知识。或者说,教会他们知识是次要的。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孩子们的问题,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是如何想的。”

听到这里,这位环境工程领域的教授已让我刮目相看。

“小本在来这里的路上问我,为什么人不像鸟儿一样有翅膀。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回答他,好像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艾米开始向这位教授取经。

“如果单纯地看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物种的起源说起。显然,这个年纪的孩子要的不是这样一个科普答案,只说明孩子对不同的物种有兴趣。那你不如问问他,除了人,还有什么动物没有翅膀。让他来告诉你,他观察到的生活细节。”教授回答说,“回答孩子的问题,很简单的,三个要点:第一,有耐心;第二,找兴趣;第三,引导孩子自己表达。”

家长们心领神会的表情告诉我,他们今天下午在这里跟孩子们一样也收获不少。

整个下午,小本全神贯注地瞪着好奇的眼睛看完了所有的展览,他在这里开启了一番认识世界的奇妙旅程。

有耐心——是不是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你都会认真地停下来想一想?杰森经常在家还要给客户打电话,还要留意股票的涨跌,甚至是“超级碗(Super Ball,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联赛)”的最后一个进球。这个时候,杰森经常会忽略小本好奇的眼神。的确,我们不可能每一次都停下手中的工作,蹲下来,耐心地跟孩子交流;但是,经常的忽视,会让小本产生很深的挫败感。他会停止发问,他会不再跟爸爸交流,他会去别人那里寻找答案,他会觉得爸爸没有那么爱他。

找兴趣——对于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你是不是都能明白他的兴趣所在?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会说话之前,他们的官方指定用语就是“哭”;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交流语言是网络、时尚流行词;而在幼儿园阶段,他们的语言表达也是相对有限的,要从小本简单的发问中找出他的兴趣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大胆地问问你的孩子,“你觉得呢?”“妈妈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能不能讲得详细一点呢?”当孩子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输出想法时,你会发现孩子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独特的。

引导孩子自己表达——是不是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你都知道如何去引导更加深入的亲子沟通?能做到“有耐心”、“找兴趣”,这个层面就容易多了。做父母,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而学会小本的语言方式,也是做父母的一堂必修课。

读懂孩子发出的语言信号,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得上发展心理学的时候,我读过崔永元写的一本书,书中一段他和他女儿之间的有趣的对话让我至今想起都忍俊不禁。崔永元的女儿在三岁的时候,问他:“爸爸,我是从哪里来的?”崔永元先是一傻,然后抱着尊重科学的态度给女儿进行了一番“科普”。从精子、卵子的产生开始讲起,介绍了爸爸是怎样把“种子”种进妈妈的肚子里的,一直讲到宝宝出生。讲完了,小崔问女儿:“明白了吗?”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可是,隔壁小强说他是从南方来的……”

三岁的孩子开始对身边世界充满着好奇,并且能主动地探寻并发问。面对他们的问题,家长更多的应该从“发问”的思路逆着问题溯源头,而不是顺着问题找答案去解决问题。三岁的孩子也正处在非常敏感的教育时期,他们的“发问”更多的是出于对家长的信任。所以,不要因为你的忙碌,而折断了信任的翅膀。三岁的孩子也会问出一些“敏感”的问题,一些有关两性的问题。我们将性启蒙的问题和一般的问题区分开来,关于如何对儿童性启蒙,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介绍。

不可否认的是,三岁是孩子启蒙的好时间。

儿童心理第五课:提出问题=寻找兴趣

“为什么天上的云朵会走动?”

“为什么人不像鸟儿一样有翅膀?”

“为什么那么多的小人能钻到电视机里去呢?”

……

当三四岁的孩子发出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他们期待的往往不是一个科学、正确的答案。这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说:“哇,这个真有意思!我对这个很感兴趣!”这是一个父母帮助孩子认识外部世界、辅助他们认知能力成长的绝好机会。爸爸妈妈可以通过这些“为什么”背后的问题,选择适合孩子认知水平和兴趣趋向的游戏、活动、玩具和阅读材料,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父母们对待孩子“好奇心”的态度,更是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对各种领域的兴趣的发展。

孩子跟人交流的方式,通常是从模仿父母和其他成人的行为开始的,当他们观察到周围的大人们通过询问去获得信息时,他们也会模仿着大人的模样问问题。只是童年早期,孩子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问题是“合适”的问题,或者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意义”的。他们唯一能问的便是简单的“为什么”。因此,孩子的“为什么”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想要知道很多现象发生的原因,更不意味着他们具备了理解这些“为什么”的能力。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在用这简单的三个字告诉爸爸妈妈,“我对这件事情很好奇”,“我很想继续探索这个东西”,“我非常喜欢玩这个”。

在孩子说出“为什么”的关头,父母最有效的回答方式是“反方向”询问孩子的观点,并可以对这个“为什么”的话题展开一段小讨论。相比直接提供问题的答案只能教给孩子基础的“信息”,展开自由的讨论可以让他们学会扩展自己的观点,逐渐锻炼起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通过“为什么”展开的思维锻炼越早开始,孩子受益越多。父母的任务便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进行合适的讨论引导。虽然通过讨论引导孩子思考往往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尤其是在父母们忙于其他工作和家务的琐事时,扔给孩子一个“最佳答案”看上去既方便又高效;但是,孩子需要培养的沟通交流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能从听来的“答案”中获得的。

同样的“为什么”,对于不同年龄孩子的父母,其引导任务是不一样的——引导的讨论目标也是非常不同的。例如,对于“太阳公公晚上跑哪儿去了”的问题,两三岁的儿童还不具备理解复杂天体现象的能力,父母可能会给出“太阳公公晚上睡觉休息了”、“太阳公公晚上去其他地方旅行了”等等。这些更加具有主观想象的答案,虽然不是“正确”答案,但充满了思维的扩展性,更重要的是,这是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的开始。

同样的问题,对于一个十岁的儿童,家长则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具体材料,引导孩子进行一些更加直观的思考和讨论。当家长学会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观点时,也在无形之中,帮助家长减轻了自己的压力。因为父母们并不需要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不会再对孩子提出的那些“为什么”感到局促不安,不会再羞于说出“我不知道”。作为父母,你的任务只是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孩子们的答案往往不会是“正确”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他们总能在课堂上,在其他合适的场合学习到那些正确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