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10845800000044

第44章 始有“皇帝”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秦王政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称号皇帝,自称为朕,出命曰制,下令曰诏。他统一天下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议帝号就是秦王政统一天下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所谓议帝号,就是在统一天下后,让群臣把他这个天下的主宰者、最高级人物的位置,摆正和确定在天下之上。长期统治最重要的是建立制度,制度必须从“正名”开始。最让统治者关心的便是统治者的名称,因为这会牵涉到统治的原则及统治的精神。

秦王政下达“议帝号”之诏令后,秦廷的大臣们便与博士一同商议起来。这时,秦初并天下,尽管是暴力,但秦王政在人心目中的形象已是无比的崇高。所以在议帝号时,由于这些大臣和博士们对五帝之事还能有所知晓,认为五帝时地方不过千里,对千里之外蛮夷地方及其君长就不能随意做主了,哪能同秦将天下统一相比,于是就考虑到了三皇的名号。实际上这些人并不知道五帝以前是怎么回事,只是为了奉圣而盲从地把三皇之说搬弄出来,认为三皇之时,没有什么君长,不分什么蛮夷,天下是一统的,都只听皇一个人治理——当然今天都知道把五帝之前的历史说成这样是荒谬的。但当时的博士们却真的认为是那么回事,而且在传颂中还认为泰皇比地皇、天皇还要崇高。商议的结果,就议定以泰皇作秦王政的名号,而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上奏于秦王政。这些人当时只是想给秦王拍马屁,尤其是李斯还是跟大儒荀卿学帝王之术的,却没能领会秦王政的心理要求:他是要居于一切人之上,要前无古人。用泰皇为号虽尊,但那样岂不是还有个泰皇与之并列皇皇吗?不过这个皇字倒启发了秦王政,他知道“皇皇后帝”是无上崇高的,而且他也迷恋他曾祖父要称帝的感情,于是,就下命令说: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看来秦王政的头脑显然是高于李斯等人,定下皇帝名号,既是无上崇高的,又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这样才能与他的成功相称,才能使他的业绩传颂于后世。

“皇帝”一词确实让秦王政想得妙。从此以后,皇帝一词就取代了王而成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主宰者的名号了,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再没有人能突破秦王政的创造。

帝号确定了,还有主宰天下人的一些词语也须改换,才能表现出秦王政的维新。如:商周的王,自称我为“余一人”,或曰“不谷”。这个词秦王政没用过。这是因为秦王政虽然也称王了,但因为原来是周王的诸侯,而诸侯自称“寡人”,所以一直到秦王政也是沿用寡人这个词。现在既然称皇帝了,寡人这个词也得换了,于是选用了“朕”这个词做皇帝的自称之词。本来朕这个词,原不分贵贱高低,人人都可用来称我,但却因秦王政选中而独尊起来,从此以后只有皇帝一个人可用,他人若用当然是大逆不道了。

周天子布政发话,或曰命,或曰令。秦廷因秦王政称皇帝,于是决定把皇帝的出命改作“制”,将皇帝所下的令改作“诏”。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于是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

延伸阅读

按说王本来就是天下最尊严的称号,是天下的主宰者,即人间社会的最高级人物的专称,所以人们又把王叫做“天子”,而王则自称为“余一人”。那么,秦王政在统一天下后,为什么要抛弃王号而让群臣议帝号呢?

这是因为在战国时,一些学者在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把人类的社会历史划分为三皇、五帝、三王这么三个时期。认为开天辟地之后,首出治世的是天皇,承接天皇的是地皇,地皇之后是人皇治世——此为三皇。三皇时代荒远,人们说不清楚,只是心里对遥远的古代领袖格外敬仰,所以以皇号称之,表示“大”,表示“始”。其实皇字下面的王字是音符,上面的白字原来是日字顶上有三道光芒,即皇字本义是太阳光芒四射。继三皇之后为五帝时期,一般的说法是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五帝时期,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即其时的领袖是选举产生的。如尧死后,帝位不是由其子丹朱继承,而是选舜为帝;舜死,帝位也不传与其子商均,而是选定治水的大禹——古代把这叫做禅让。那时选举产生的领袖都是与民有功的人,所以人们敬仰爱慕他们,赋给他们以帝号为称。

到大禹治水成功,划定九州,人类社会开化了,所以禹死后,禅让制度被破坏了。禹子夏后启不仅夺取了帝位,而且还率军队把反对他的有扈氏给消灭了,他把这说成是按天的意志行事,于是就出现了天子一词。这时启的权威大极了,谁反对他,他就可以以奉天的命令去征伐谁,从而建立了传子制度的家天下,即夏王朝。所以自夏后启以后,人们就把社会上最权威的人物称为天子,称为王了。为什么用王字代替帝字了呢?因为王字原是斧钺图形简化而成的字,斧钺在古代是权杖的标志,是掌握征伐杀戮大权的象征。如周武王伐纣就是“左杖黄钺,右秉白旄”,而诛纣则是以“黄钺斩纣头”。王的本义就是征伐杀戮的权威或权力。称王就是掌握了对天下进行统治的权力,天下都得服从,因为他有权征伐任何一个不服从者。所以自夏以后,商、周的君主在取得统治天下的权力后,也都以王号为称。故夏商周称为三王时期。

王与皇和帝的意义完全不同,人们对皇和帝是自然产生的景仰,而对王则是在威力下而产生的敬畏。帝和皇虽然崇高,但哪有王那样有权威,就两者的本义相比,王的权力不知要比帝大多少万万倍——依此来看,以王号配秦王政是再合适也不过了。

可是到战国时,诸侯强大起来,不尊周室了,都妄自尊大称起王来。七雄都称王了便显不出谁有尊严了。由于战国时的学子不懂历史,以为时代越古,首领就越有尊严,越神圣,越有权威。秦昭襄王时,以为秦比六国都强大,就想用称帝号来表示他比诸侯更尊严,但遭到诸侯的反对,只好又取消了。秦王政如今得志了,就循着他的曾祖父想称而没敢称的“帝”字上,找尊严,找权威,找神圣了,他要让群臣给他议帝号。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在此上的无知,虽然他曾受过良好的学识培养,但他对王、帝的意义实在是不懂。然而由于他跟从他的曾祖父的脚步,想借用称帝号来表示他比王还威严,还高级,结果把中国文字王、帝原来所含的社会意义给篡改扭曲了。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21年后,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刚好成年之际开始了自己的统治。腓力五世在即位之初就企图掌握地中海世界的主动权,但后来他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却表现得十分笨拙。公元前220年,腓力五世与亚该亚同盟联合反对希腊另一城邦联盟——埃托利亚同盟。然而这一战事持续四年之后仍无结果,双方终于在公元前217年签订和约。根据和约,希腊世界的权力分配基本维持原状。腓力五世在这次战争中获利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