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晏子曰:“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民离其君,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
“古句新解”
晏子说:“您不如首先将自己国家的政治整顿好,然后等待鲁国国君自己搞乱他的国家,等到鲁国出现人民与君主离心离德,上下相互怨恨的局面时,再去攻打鲁国,就会既赢得道义上的胜利,又获得丰厚的物质利益。道义胜利,与您为敌的人就少;利益丰厚,人民就会欢喜和拥戴您。”
治国,只有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才会国势强盛;治军,只有政通人和,才能将士齐心,伐则必胜。的确,想要讨伐敌国,首先要使自己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和谐;其次是敌国因实行暴政,政治混乱。这样才会获胜。
晏子认为,出兵征伐别国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即“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齐景公欲举兵伐鲁,晏子坚决反对,他指出齐国自身“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民离其君,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他认为,想要讨伐敌国,首先要使自己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和谐;其次敌国因实行暴政,“民离其君,上怨其下”,内部政治混乱了,离心离德。这样才有获胜的可能。
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孙子所说的“道”,杜牧释为“广义”;张预注为“抚众”,即所谓“以恩信道义抚众”者而得民心,得民心者胜。在孙子稍后,孟子在关于“道”的问题上,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因此,欲取得战争的胜利,首先要“修道”,即修明政治,使上下同心。其次是要“保法”,所谓法,是指军队的编制、指挥号令、各级官吏的职责划分及任用、军需品配置等制度规定。当然,除了对此确实加以保证执行之外,还得坚守克敌制胜的用兵法则。
战国时期的大将吴起非常善于用兵,他认为,要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就必须内部团结。因而提出,国内不协调,不能出兵;军队不协调,不能取胜。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在动员民众打仗时,首先要搞好内部团结,方能克敌制胜。吴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平时,他与军中士卒同吃一锅饭,同穿一样的衣服,睡觉不另设床铺,行军不乘坐车马,见士兵背的粮食太重,赶紧与其分担。一次,有一个年轻的士兵身上长毒疮,吴起为他吸出毒疮里的脓血,还亲自调药敷上。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痛哭起来。有人不解地问:“您儿子是个小小的士兵,吴起身为大将,亲自替您儿子吸出毒疮里的脓血,您不高兴。还哭什么?”这位母亲回答说:“您不知道。从前孩子的父亲身上长毒疮,也是吴大人用嘴替他吸脓,结果孩子的父亲打起仗来,奋不顾身,一往无前,终于战死在沙场。今天,吴大人又同样对待孩子,我真不知道这孩子将来会死在什么地方,所以,伤心流泪。”这位母亲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她这番话说明吴起处处和士卒打成一片,爱护士兵,关心他们的疾苦,从而赢得士卒的爱戴,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这正是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
另外,吴起还认为:“兵不在多,以治为胜。”也就是说善于治军,必须有正确的政策和法令。有一次,魏侯问他:“军队依靠什么打胜仗?”他回答说:“要靠治理得好。”魏侯又问:“难道不在于人多吗?”他肯定地回答:“如果法令不明,赏罚不严,鸣锣不收兵,擂鼓不冲锋,虽有百万大军,又有何用处呢?”因此,他建议魏侯对有战功的将士要加倍赏赐;对临阵脱逃的要重重地惩罚;对死难将士的家属,每年要派人慰问,加以抚恤。吴起特别强调军队必须服从命令,认为这是治理军队的前提。不然,部队平时就要发生混乱,战时就要打败仗。只有守信用,讲政策,明法令,才能做到发号施令,将士乐于贯彻执行;兴师征战,将士就乐于出征;交兵接刃,将士便乐于拼命。
因遭人陷害,吴起于公元前383年被迫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楚悼王早听说吴起很有才能。因此,吴起到达楚国就受到重用。开始,悼王任命他为宛守,后任命他为令尹,执掌楚国的军政大权。吴起经过对楚国情况的具体分析,向悼王建议说:“楚国的地方很大,军队人数也很多,照理说应该比其他诸侯国强。可事实上,连同其他强国平起平坐的地位都没有,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大臣的权势太重,受封的贵族闲人太多,对上威逼君主,对下虐待士民,这是国贫、军队无战斗力的根本原因,应从根本制度上改革。”尽管当时有人极力反对,楚悼王仍采纳了吴起的意见,在全国实行变法。
在政治上,提倡“明法审令”,使人人知道国家的法令,以便贯彻执行。改革世袭和分封制,规定分封的贵族传三代后,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废除远房公族的宗室谱籍,并取消世袭多年的贵族特权。打击旧贵族,将居住在京城的贵族迁到边远的宽广荒凉的地方。精简国家机构,罢免无能的官吏,裁减无用的冗员。严禁结党营私,堵塞徇私舞弊之风。
在经济上,奖励“耕战之士”,使其安心于农业生产,保证生产的发展。
在军事上,提出磨利武器,整顿军队,伺机争雄于天下。建立一支精锐的军队,由国君统一指挥,以便用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为了加强国都的防卫。把城墙由两版的基础上加高到四版(今二丈二尺左右)。
吴起主持的变法仅实行一年,贫弱的楚国就开始富强起来,政治修明,兵力强大,致使其他诸侯畏惧。因而,楚国能够南边平定百越(当时居住在我国南部的越族);北边吞并陈国(今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和蔡国(今河南中部一带),击退了魏、韩、赵三国的袭扰,使之不敢向南图谋楚国;西边还讨伐了秦国。
吴起因深知治国无“常道”,所以大举变法,使楚国再次强大,威震中原。
越王勾践正是使自己国内政治清明,人民和谐,而后才一举灭掉吴国。孙子曰:“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意思是说,善于谋划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从而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荀子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都是在强调想成就霸业,必须得保证政通人和。
故此,要想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必须得保证“政通人和”,这样伐则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