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晏子原来这样说
10840300000035

第35章 富而不骄,贫而不恨

“原典”

晏子曰:“富而不骄者,未尝闻之;贫而不恨者,婴是也。所以贫而不恨者,以若为师也。今封,易婴之师,师已轻,封已重矣,请辞。”

“古句新解”

晏子说:“富有而不骄傲的人,我没听说过;贫穷而不怨恨的,我晏婴就是啊!之所以贫穷而不怨恨,是因为我以贫穷时的美德为宗旨。今天若赐给我封地,是让我改变宗旨,人生宗旨轻了,封赏使人富有了,但我不愿意,所以请求辞掉一切给我的封赏。”

晏子曰:“富而不骄者,未尝闻之;贫而不恨者,婴是也。”他的另一方面意思是期望每个富有的人都不要骄傲蛮横,失去自我。希望每一个人贫穷的人都要安贫乐道。在富而骄奢和贫而有德中的选择,很可以显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富而不骄者自古罕见,原因在于富者每每以财富为资本,倚仗身外之物自我膨胀。贫而有德者则时时注意自我形象,绝不会为了钱财而失去自我。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生活还是为金钱而活着,是贫而有德者与富而骄奢者的分水岭。

人富贵了,就容易产生骄横之心,主要是因为人不能隐藏富贵,总想着显富,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殊不知,因富而骄,不可一世,恃财欺人,往往会引发怨恨,招致祸端。再者,也易引起他人的妒嫉,或是坏人的觊觎,产生劫富之心。下面的故事正是如此。

石崇与贵戚——晋武帝司马炎的舅父王凯斗富。王以麦糖洗锅,石用蜡当柴。司马炎资助其舅斗富,把宫里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凯。王拿给石看,石用铁如意把它打碎,王以为石嫉妒,大吵起来。石便命人把自己的珊瑚树全部搬出来,任王挑选。其中高三四尺的珊瑚树就有五六株,比自己多的多,王傻眼了,只好甘拜下风。

石崇在河阳的金谷盖了一栋别墅,十分豪华。他经常和爱妾绿珠在此游乐。绿珠聪明美丽。当时赵王司马伦专权,其谋臣孙秀听说绿珠色艺俱佳,派人向石崇索求,石崇不肯,对使者说:“绿珠是我所爱,别人休想。”孙秀一心惦记绿珠,又觊觎石崇财产,便与司马炎合谋,假借皇帝命令逮捕石崇。石崇正在楼上饮宴,听说武士已到,便对绿珠说:“我今天是为你获罪的。”绿珠就跳楼自尽了。石崇临死时候说:“这帮家伙是贪图我的家财呀!”旁边的官吏问他:“你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贪腐?”石崇无言以对。唐朝的诗人杜牧在游金谷园遗址时,曾感慨地写下一首绝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香草白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又似堕落人。”可见,节俭是美德,奢侈为腐败。

还有一则例子,说的是明朝初年一个著名的大富翁沈万三,他原名沈富。

沈万三竭力向刚刚建立的明王朝表示自己的忠诚,拼命地向新政权输银纳粮,讨好朱元璋,想给他留个好印象。朱元璋不知是想捉弄捉弄沈万三呢,还是真想利用这个巨富的财力,曾经下令要沈万三出钱修筑金陵的城墙。沈万三负责的是从洪武门到水西门一段,占金陵城墙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一。可沈万三不仅按质按量提前完了工,而且还提出由他出钱犒劳士兵。

沈万三这样做,本来也是想讨好朱元璋,但没想到弄巧成拙。朱元璋一听,当下火了,他说:“朕有雄师百万,你能犒劳得了吗?”

沈万三没听出来朱元璋的话外之音,面对如此诘难,他居然毫无难色,表示:“即使如此,我依然可以犒赏每位将士银子一两。”

朱元璋听了大吃一惊。在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武装割据集团争夺天下时,朱元璋就曾经由于江南豪富支持敌对势力而吃尽苦头。现在虽已立国。但国强不如民富,这使朱元璋不能容忍。如今沈万三竟敢僭越,想替天子犒军,但他没将怒意马上表露出来,只是沉默了一会儿,冷冷地说:“军队朕自会犒赏,这事儿你就不必操心了。”

朱元璋决定治治这沈万三的骄横之气。

一天,沈万三又来大献殷勤,朱元璋给了他一文钱。朱元璋说:“这一文钱是朕的本钱,你给我去放债。只以1个月作为期限,初二日起至30日止,每天取一对合。”所谓“对合”是指利息与本钱相等。也就是说,朱元璋要求每天的利息为百分之百,而且是利上滚利。

沈万三虽然满身珠光宝气,但腹内空空,财力有余,智慧不足。他心想这有何难!第二天本利2文,第三天4文,第四天才8文嘛。区区小数,何足挂齿!于是沈万三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可是,回到家里再一细算,沈万三不由得傻眼了:虽然到第十天本利总共也不过512文,可到第二十天就成了52.4288文,而第三十天也就是最后一天,总数竟高达536870912文。要交出5亿多文钱,沈万三只能倾家荡产了。

后来,沈万三果然倾家荡产,朱元璋下令将沈家庞大的财产全数抄没后,又下旨将沈万三全家流放到云南边地。

有钱,所以气壮;有钱,所以自以为有夸耀的资本。这是富而骄横的一种表现。沈万三意欲讨皇上欢心,自夸豪富,结果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必须明白:富不能显,富不能夸,为富要自持,为富有谦恭。这才是长久保持富贵的道理。

其实,富贵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富贵而不能谦恭有礼。富贵者要克制自己的骄横、贪欲,做到富而好礼、富而仁义。这样,就不会有什么过错了。

晏子说从来没有见过“富而不骄”的人,也并不完全是。下面说的两个人物是与众人想象中的富豪的奢侈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值得我们借鉴。在此你可以看出这些富豪是如何身体力行节俭的。

1.巴菲特钱包用了二十年

1999年,为了向一家慈善机构奥马尔孤儿院捐款,“股神”巴菲特拍卖了他日常所有的钱包。在此之前的二十年间,巴菲特一直在用这个破旧的钱包。正如巴菲特自己说的:“这个钱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我的西服是旧的,钱包是旧的,汽车也是旧的。1958年以来,我就一直住在这栋旧房子里,因此,我保留了这些东西。”很多人好奇他的钱包里到底装了多少钱,对此他说:“我来看看。”然后打开钱包,数了数,大约有八张面值一百美元的钞票。他说:“我一般就在钱包里放一千美元左右。”

2.比尔·盖茨只停普通车位

比尔·盖茨曾经和一位朋友开车去希尔顿饭店。当时饭店前停了很多车,普通停车位很紧张,旁边的贵宾车位却空着不少,朋友就建议盖茨将车停在那儿。

对此提议盖茨却说:“噢,这要花十二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朋友坚持自己付,盖茨仍然坚持说这不是个好主意,因为他们是在超值消费。最后在盖茨的坚持下,他们最终将车停在了普通车位。

除此之外,富可敌国的比尔·盖茨平时生活非常俭朴——穿衣服不讲究名牌,没有私人司机,公务旅行只坐经济舱,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对打折商品感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和妻子去豪华餐馆就餐。盖茨曾说过一句话:“我要把我所赚到的每一笔钱都花得很有价值,不会浪费一分钱。”

对这些巨富来说,奢华不过是面子工程,节俭则是本性使然,在他们内心深处更向往这种最简单的快乐。

看来,节俭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远见、一种智慧、一种时尚。而浪费是一条致命的绳索,一旦被它束缚,再想前进就更艰难了。富豪是财富的风向标,同时也是节俭的风向标。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在他们挖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时候就挥霍一空,那现在我们就看不到他们富可敌国了。所以,在人人都梦想着成为富豪的今天,我们应该好好剖析一下富豪之所以成为富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