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样做人最吃得开
10840000000020

第20章 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圆通而不圆滑的说话技巧

现代人最大的苦恼之一,就是“圆滑和圆通分不清楚”,甚至将圆通看成圆滑,以致“看什么都不顺眼”,其实圆通本来是我们十分喜欢的境地,一个人如果能够修养成为“圆通大王”,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会事半功倍。

现代人的脑筋逐渐扁平化,缺乏深度,看事情不能够“入木三分”,凡是圆通都看成圆滑,丧失了对圆通的体认,从而扭曲了整个社会的判断标准,这主要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人始终摆脱不掉“二分法”的陷阱,甚至把它称为“必要的罪恶”。现代的中国,西化的程度愈来愈深,也渐渐生活在二分法的困境之中,动不动就明确地“二选一”,果决地在二中择取其一。

“请问要喝咖啡,还是红茶?”

“咖啡。”

这样一来,虽然显得明快而清楚,却丢失了我们固有的“二合一”,不敢回答:“随便”或“都可以”。

圆通的基本立场是“既不反对也不赞成”,以免掉入反对和赞成这种二分法的产物所设圈套,从而逃脱被套牢的噩运。

真正圆通的立场,就是时时认清“二合一”优于“二选一”的事实,体认“真理存在于二者之中”,尽量在两种相反的矛盾因子之中,寻求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做到“相反相成”的地步,把矛盾化解,成为崭新有效的结合体。

圆通是高难度的素养,一般人看不懂也学不精,而且一不小心就会流于圆滑,而遭人唾弃。然而,一辈子学不会圆通,毕竟是人生一大憾事,所以“难学,还是要学;难精,必须用心”。

满脑子“圆滑”的人,看什么事情都觉得相当圆滑,看什么人都觉得丑陋、卑鄙。要学会“圆通”,第一步必须“以圆通代替圆滑”,从此,脑海中只有对“圆通”的期待,因为它不是“圆滑”的对立词,却是“圆滑”与“不圆滑”这种“二分法”的“二合一”。圆通会有圆滑的成分,同时也含有不圆滑的成分。先接受“圆通”的概念,再观察“圆通”的事实,然后分析“圆通”的要素,庶几可以学得“圆通”的精髓。请看下面所叙述的案例:

苏联瓦解,西方民主国家固然额手称庆,然而就苏俄人自身而言,无论如何,总不是一件好事。车臣之战,万一演变成为“灭族”的战争,对苏俄民众来说,更是惨绝人寰,非我们这些外人所能想象。

民主阵营和共产阵营对立,原本是“二分法”的产物,彼此不能相容,必须“二选一”,这样就会更增加彼此的仇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苏联解体,两大阵营互相沟通,才逐渐进入“二合一”的境地。

对于有矛盾的夫妻,我们总是“劝合不劝分”。既然结成夫妻,便是有缘,彼此要多包容,不可轻言离异。

圆通之人心中有数,劝导夫妻不可离婚,结果还是可能离异。但至少不出自我口,将来夫妻反悔,也不致两个人一起咒我:“当初根本没想离婚,就是听了你那么一句话:既然合不来,长痛不如短痛,干脆分开算了。一时糊涂,才产生这么悲惨的局面。”

劝导夫妻不可离婚,在夫妻吵架之后握手言欢时,心中落下一块大石,也会庆幸没有劝导离异,否则夫妻必然合起来咒骂:“想不到这么好的朋友,居然劝我们分开,真是人心隔肚皮,真不知道安的是什么心!”这样一来,岂不冤枉?

精明人最常用的字句,好像除了“不一定”之外,便是“很难说”。样样不一定,事事很难讲。

“不一定”和“很难说”,实际上也是“二合一”的表现。一般人以为“不一定”就是不一定,那是“二分法”的受害者,把“不一定”和“一定”相对待,并不是精明人应有的想法。我们的“不一定”,含有相当程度“一定”的成分,所以仍然是“二合一”。至于“很难说”,同样不应该看作“很好说”或“很容易说”的相反词,我们的“很难说”包含相当成分的“其实也很好说”。

只要听的人有心听下去,轻轻问一句:“怎么很难说?”保证说“很难说”的人,就会接着把难说的部分轻易地说出来。站在“很难说”的立场来“很容易说”,有如“不一定”之后忽然产生“一定”的观点,既灵活方便,又有安全保障。

圆滑的人,只推说“很难说”,便不说明事实,甚至乱说一些足以混淆事实的话,对于事实的澄清具有负面的影响,大家的心里都很不以为然。

“请问这一次旅行,要给导游多少小费?”

“很难说,因为给小费是每一个人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旅行社并没有规定,也没有理由做这种决定。”

这样回答表面,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听的人细细一想就会觉得,“你把我当小孩,连这种常识都没有”;“你这样说,未免太见外了吧,要不要说是你的权利,也不必说得这样客套,提防得如此严密”;甚至“我还不知道你最小气,还要说得这样好听”,因而对答话的人相当反感。

圆通的人,当然不会直接说出“应该给多少”、“最好给多少”或者“我打算给多少”这一类话。但是,在“我们研究看看”、“我们不妨分头打听,看看别人打算怎么给付”等等“推、拖、拉”用语之后,可能会说:“一般来说,每人每天给导游两块钱美金,不知道你觉得怎样?我们是不是过几天,看看情况再来商量?”

任何事情,总是不断地演变。往往原本可以赞成的事情,演变到最后,令人不得不反对;而原来应该反对的,也可能愈变愈应该加以赞成。把一切弄清楚,并且保证不再改变,这时候我们当然会当机立断,果敢地选择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但是,就算如此,警觉性特别高的精明人,也尽量避免公开表态,以免引起抱持不同意见的人的指责,甚至仇视。

圆通人士切不可单刀直入地问人家赞成或反对,因为对方认为有此必要,自然会主动表示,而他若不愿意说,即使苦苦相逼,也得不到真实的答案。被人家问起赞成或反对时,也不要直截了当地选择其中之一,兼顾赞成及反对双方面的看法,尽量加以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