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艺术又称现代主义艺术,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与传统的美术、音乐、舞蹈迥然不同的各种新艺术流派的总称。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想渊源与现代派文学相同。就文艺的源流而论,它与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密不可分,但又截然不同。现代派艺术反理性反传统,以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为特征。同现代派文学一样,现代派艺术于19世纪末期先从象征主义开始,然后演变分化为众多的艺术流派。
美术领域中有以下派别:
(1)印象派
法国画家塞尚(1839~1906年)、高更(1848~1903年)和荷兰画家梵·高(1853~1890年)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创始人,特别是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1874年该派在巴黎举行画展,莫奈的《日出印象》曾遭众人嘲笑,由此该派便被称为印象派。塞尚曾属于早期印象派画家,成为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作品包括许多静物画和风景画,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强调色彩造型和描绘客体内在结构。代表作有《果盘》、《玩纸牌者》等。他的理论和绘画是在死后才受到重视,并因而成名的。梵·高是荷兰画家,30岁开始学画,常以劳动人民为题材,在其短促一生的最后5年来到巴黎,成为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吃马铃薯的人》、《农民》、《囚徒散步》等。高更是法国人,30多岁才专攻绘画,他因厌恶巴黎的城市生活而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以岛民纯朴的生活为题材,作画十余年。他画的《两个塔希提妇女》、《毛里的房屋》等被认为是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作。他们强调表现自我,画家不是画其所见,而是画其所想,追求抽象的画面,强调色彩的单纯化和画面的大幅度简化。吸收东方绘画的设色法,在画面上加进主观设想的色彩。
(2)野兽派
1905年,一群青年画家在巴黎秋季展览会上陈列他们与古典主义风格大相径庭的作品,使一些文人雅士感到如入兽穴。评论家沃塞尔在展室中发现一个具有文艺复兴古典风格的小男孩雕像,他喊道:“看呐,多纳泰罗(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的雕塑家)置身于一群野兽之中!”于是,“野兽派”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是马蒂斯。该派特点是:形象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线条质朴简练,不用明暗法而多用大块颜色,追求“单纯化”的装饰效果,并主张绘画发挥直觉作用,达到要像原始艺术和儿童画那样单纯而天真的地步。
(3)立体派,又称立体主义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881~1973年)1901年创作《亚威农少女》,成为立体主义的第一件作品。他将画中人物的真实形象分解开,然后按自己的主观意识重新组合起来,追求在平面画中产生立体效果。次年,一群年轻画家集合在毕加索周围,形成画派,法国画家勃拉克(1882~1963)当年展出了《埃斯塔的房子》画作,被评论家指出画面有“立方块”的特点,“立体派”因此得名。毕加索一生画风迭变,后一度转为写实,又倾向超现实主义。
(4)达达派
1916年罗马尼亚诗人查拉首先用“达达”命名他们在瑞士成立的文学组织。1917年举办“达达画廊”,出版《达达杂志》。法国画家杜桑(1887~1968年)以其荒谬怪诞的作品而成为达达派的代表。1913年创作《下楼梯的裸女》,裸女的形象如同机器人,人们看到的是她的一连串光影重叠的图像。《L。H。O。O·Q》(1919年)是在一张《蒙娜丽莎》印刷品上添上胡子,表示对传统艺术和一切权威的蔑视。该画派以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一切,否定形象的任何思想意义,反对一切艺术规律。
(5)超现实主义
该画派的主要代表是西班牙的达利(1904~1989年)和德国画家恩斯特(1891~1976年)。1928年达利创作油画《塞纳河》,是为该派代表作。西班牙画家米罗(1893~1983年)30年代创作反映战争恐怖的《死亡》、《惊恐》等作品,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音乐领域分为以下派别:
(1)印象派音乐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1862~1918年)被认为是现代音乐的创始人和印象主义的代表。印象主义音乐突破了传统音乐的创作模式和技巧,但它与巴罗克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有着内在联系。1905年德彪西创作其代表作——组曲《大海》。他抛弃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感情因素和哲理性,着重于气氛的渲染和表现个人对大自然的印象及感受。在技巧上大胆改革,作品调性模糊,常用半音音阶和五声音阶以及不协和和弦。在节奏上也不按常规的强弱交替进行,配器上常加弱音器,注重音色的运用,常给人以朦胧、飘忽、空幻的感觉。
(2)新古典主义音乐
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萨蒂(1866~1925年)、意大利作曲家布梭尼(1866~1924年)等人创建的乐派。俄国人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年)创作的《钢琴与管乐协奏曲》(1924年)将巴罗克风格与新颖的音响相结合,成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他们反对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提倡简朴的音乐风格,认为音乐应回到“古典”中去,回到“离巴赫更远的时代”。
(3)表现主义音乐
代表者是新维也纳乐派的勋伯格(1874~1951年)。生于奥地利,居住在德国。1922年,他和他的学生们创立的“十二音音乐”,把音乐中的12个半音彼此割裂孤立,打破了三百多年占统治地位的大小调体系。勋伯格定居于美国后创作的清唱剧《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947年)将表现主义音乐推向顶峰。
(4)新即物主义音乐
德国作曲家兴德密特(1895~1963年)20年代创建的一个乐派,40年代后流行于美国。他提倡“纯粹的音乐”,推崇“实用音乐”。该派法国作曲家米约(1892~1974年)以农民展览会的说明书作为素材作曲,奥地利的克莱奈克也曾以火车时刻表为素材写作。
舞蹈领域:
现代舞蹈兴起于20世纪初,这种舞突破了古典芭蕾只要求空洞技巧的程式,反对毫不关心与观众交流的“解释性舞蹈”。这场舞蹈改革的带头人是美国女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1878~1927年),她被誉为“现代舞之母”。她用舞蹈形式表演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瓦格纳等人的作品,创造了动作自然、形式灵活的自由舞。她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开拓了抒情舞蹈的广阔领域,创造了一种新的舞蹈形式。美国舞蹈家丹尼斯(1877~1968年)和肖恩(1891~1972年)夫妇,1910年在洛杉矶创办了丹尼—肖恩舞蹈学校,致力于舞蹈艺术的革新。他们不是在高难度技巧上而是在表现内心感受上下功夫,主张以内心的冲动支配形体的动作。20~30年代涌现出一批现代舞蹈家,为现代舞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他们的表演内容更接近现实生活,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多丽丝·韩芙莉(1895~1958年),主张放下脚尖,赤脚跳舞,她根据人体平衡、跌倒与复起的规律所创造的一套动作体系被称为“韩芙莉技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现代派艺术进入新阶段,众多的先锋派音乐、舞蹈问世,离奇怪异的新艺术流派更是难以胜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