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道德品质108个细节
10836400000008

第8章 吃苦教育从孩子抓起

吃苦教育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一点一滴养成的。一个具备很好承受能力,顽强不息的人,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种可贵精神的,而是从小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通过不断地亲身体验获得的伟大成果。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多数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都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挨苦”是最低级的行为

孩子都不知道家长的辛苦,因此家长只会抱怨,并且盲目的让孩子进行吃苦训练,达到让他们知道生活艰辛的目的。家长们一味的强行安排孩子受苦,孩子也不愿意去,但是孩子本身有无路可逃,这种情况下只有硬着头皮去“挨”苦,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更加反感吃苦,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百害而无一利。

良好的品德教育是要经常的,坚定不移的进行的,而不能光靠一时的热火,这样会欲速则不达。在美国,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劳动观念,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是花钱的话,靠自己的双手去挣。不管家里是多么的有钱,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靠自己去赚零花钱来贴补自己。家长不会再去包办孩子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去承担一些义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独立的能力。我国历史上的例子也很多,其中有一则是这样说的,郑板桥在生命快走到尽头的时候,给自己的孩子写了这样一段话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说的正是从小要学会吃苦,自食其力,要学会独立。

挫折不等于吃苦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吃苦,与自己娇生惯养,过度溺爱有关系,家长认为只要让他们学会吃苦一切问题就解决了。于是家长们就故意给孩子制造麻烦,甚至让孩子一次次在生活学习中受到挫折,觉得这样孩子就能吃苦了。这种想法是大错而特错的,孩子永远的活在挫折之中会一蹶不振,这样下去还何谈让他们吃苦。家长要正确的认识吃苦,不要把挫折当作让孩子吃苦的筹码,让孩子认识到吃苦的重要性。

家长应该首先告诉孩子学会吃苦,不能吃苦的人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在社会就会没有一席之地。法国的巴尔扎是这样说过,他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家长都应该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富裕的家庭要对孩子进行吃苦的教育,让孩子的意识里知道吃苦的概念。家庭贫困的家长更要教育孩子为家里分忧解难,要让孩子知道节俭。节俭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养成的,吃苦随处可见,父母可以让孩子洗衣服、扫地、倒垃圾等等,来培养孩子吃苦的精神,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这种态度,会都很好的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和自理能力。孩子会在劳动中看到生活中的艰辛,就会尊重劳动者,也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不要刻意的制造孩子的挫折感、人为地让孩子吃苦,这并不是成熟的做法,也并非吃苦教育的本质。

吃苦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地球上除了温暖的阳光、水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以外,其他一切事物都是通过人们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如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劳动对孩子很重要。一些家长会刻意的在生活物质需求上对孩子加以限制,让孩子知道劳动的艰辛,知道付出才会有回报,这样很好的培养了孩子自强自立的能力。

如今社会的孩子都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没有什么身处逆境的机会,这是我们就要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知道社会是复杂的,生活是艰辛的,要让孩子学会在挫折中成长,不断地去磨炼自己,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和人格的培养都很重要。家长要告诉孩子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调整好心态,用更加不怕吃苦的精神直面挫折,战胜挫折,去迎接明天的曙光。

细节提示:

吃苦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家长要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拿出吃苦的劲头去克服它。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加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