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家庭情商:协调家庭关系的技巧
10836200000010

第10章 情绪辅导的步骤

我记得自己首次发现如何情绪辅导可能对我的女儿任静产生的作用,她当时是两岁,那天,我们去探访亲戚后坐在回程的高速列车上。无聊、疲倦和古怪的任静问我要“斑马”,那是她最喜爱的布绒动物。遗憾的是,我们这次出门时没有将这只已经很旧的动物玩偶装入行李箱内。

“对不起,宝贝,忘了带斑马了。”我如此地解释。

“我要斑马。”她发着牢骚。

“我知道。但对不起,斑马不在这里,在家里。我们很快就要到家了到。”

“我要斑马!我要斑马!”她哭泣了起来,然后开始喊叫着,在她座位上扭动着身子,还做出伸手要去拿旅行架上的手提袋。

“我知道你要斑马,”我边说边感到自己的血压在往上冲。“它不在这里我也没有办法。这样吧,我们何不来读斯坦纳(R。L。Stene)的书,”斯坦纳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儿童恐怖小说家,曾写了不下500本的儿童恐怖小说,发行量高达几千万册,成为全球儿童读物中最畅销的书籍,也是小任静的最爱。每天晚上,她就是我在朗读他的小说故事情节中慢慢随着的。我边说边寻找其中一本她喜爱的书。

“我不要任静!”她啼哭着,这一次她真的生气起来了。“我要斑马。我现在就要它!”

此刻,其他旅客、空服小姐、走道对面我的现身都投给我“想个法子吧”的眼神。我看着任静涨红着的脸,想像着不能满足她要斑马的要求,她该有多么失望。毕竟,我不就是那个她可以要求涂一片花生酱土司、以电视机遥控器使紫色大恐龙出现的人吗?为什么我不给她心爱的玩具呢?难道我不明白她多么想要它?

我感到难过。突然,我顿开茅塞:我无法拿到斑马,但我可以退而求其次,给她另一个美好的东西,那就是一个母亲的慰藉。

“我但愿你此刻拥有斑马,”我对她说。

“对呀,”她伤心地回答。

“你因为我们没办法给你斑马而生气。”

“对呀。”

“我但愿你此刻就拥有斑马,”我重覆地说。她带着好奇而又讶异的眼光盯着我。

“对呀,”她低声地咕噜着,“我现在就要它。”

“现在你累了,搂抱着斑马的感觉一定很棒。我希望在这里我们有斑马好让你抱着。我真想现在就到家,然后,和我们的小任静在家里那张又大软的床上躺下来,上面堆满了你所有的动物和枕头。这时,我们可以在一起尽情地完了。”

“对呀,”她同意。

“我们无法到斑马,因为它在家里,”我说,“所以让你失望了。”

“对呀,”她叹口气说。

“风泵感到很难过,”我说,看着她崩紧的脸渐渐舒缓。她将头靠在椅背休息。她继续埋怨了几声,但慢慢地开始平静了下来。几分钟后,她就睡着了。

这是一个对同理心力量所忘不了的经验。

同理心

想像一下在一个没的同理心的家庭中成长的样子。那是一个你父母盼望你永远是高兴、满足和宁静的空间,在这家中,忧伤或愤怒被看作是失败者的象征。每次当你父母遇到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就感到焦虑,他们告诉你他们宁愿看到你满足、乐观、“朝好的一面看”、永不埋怨、永不对任何人或任何事说坏话。而你还只是一个小孩,也就认为你的父母是对的。你有坏情绪表明你是一个坏孩子,因此你尽量达到他们的期盼。

问题是,人生中不断地发生不尽人如意的事使你无法笑口常开:你的妹妹跑到你房间里,毁了你的系列漫画书;你在学校里,被同学冤枉,就连你最好的朋友也在其中;每年你都参加科学比赛,而每回你设计的东西最后都爆炸了;还有你那爱先承诺的爸爸,说要带你去北京,可一次都没兑现过。每一次都是爸爸以滔滔不绝地描述北京迷人的历史古迹来最终代替了旅游去北京。

有这么多不尽人如意的地方,你怎么笑得出来?!可当你将妹妹喊作“混蛋”的时候,你的妈妈会说:“希望你不是这个意思!”关于在学校你被冤枉并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你爸爸会说:“你一定先做了对不起同学的事。”至于科学比赛设计的灾难,父母会联手起来说:“要吸取教训,明年再做。”有关你爸爸许诺的北京之旅呢你最好不要老声常提,免得你爸爸生气。

不久之后,你慢慢地学会了闭上你的嘴。假如在学校遇上麻烦,回家后你还是挂上一张笑脸,佯装你在学校很开心。你觉已没有必要去惊动爸妈,他们压根儿就讨厌谈论这些问题。

晚饭的时候,你爸爸问:“今天在学校过得怎样?”

“不错,”你心不在焉地回答。

“好,好,”他应着,“把你手边的那盆菜给我。”

你在这种假装的家庭中成长,你会学会什么呢?首先,你认为自己跟父母完全不像,因为他们似乎没有你那些难过和不舒适之感,而你因为有这些感觉是有问题的。你的哀伤是个缺点:你的愤怒使家庭成员困窘;你的恐惧阻碍了他们的平和;如果不是因为你的情绪,他们的世界大概更加完美。

再过了一段时日,你发现跟双亲讨论内心世界没有任何意义,你感到孤单,但也发现只要你装出高兴的样子,就天下太平了。

当然这会造成困惑,因为在你不断成长过程中,你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和事物都是有“问题”的:在你生日的时候,你得不到想要的玩具;你最要好的朋友找了一位新的好朋友离你而去了;你装了齿列矫正器成了大钢牙;疼你的祖母过世了。然而,你被认为这些难受的事都不该有,不该发生,因此,你成为掩饰自我的“大师”,即便有,也要装作没有任何感觉的样子。你学会闪烁其词,文过饰非。你不断地试着躲闪可能的冲突、矛盾和问题,一句话,你避开、远离人类密切的结合。

但否认自己的情绪并不简单。你是在分散情绪和转移注意力中发展长大的。进食可以帮助平息不安的感觉;电视与电动游戏成为忘记烦恼的好方法。再过几年,你就长大可以熟炼地掌握一些分散心神的技巧。你尽力装扮笑脸、使你的双亲心满意足、让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下。

但假如你是生长在一个以同理心为首要目标而不是追求表面快乐的家庭中,情况是否会有不同呢?想像你的父母在问:“你还好吗?”的时候,他们真的想知道你的近况。你每次不必被迫回答:还好一句“我今天好惨。”的回答,不会引来他们的恐慌。他们不会忙于立刻做任何结论,而是耐心倾听你接下来要作的描述,然后冷静下来想办法帮助你摆脱“好惨”的困境。

假如你在学样跟同学发生了争执,你母亲会问你事情发生的缘由,你的感受,以及她是否能够帮你找出解决的办法。

假如你跟老师有误会,你的父母不会自动地站在老师的一方,无端地指责你的不是。他们会给你叙述事情经过的充份机会。他们相信你,因为他们认为你是诚实的。

假如你的科学设计泡汤了,你爸爸会告诉你他小时候也有类似经验。他深深地明白,一项科学实验的成功并不轻而易举的,而是需要实践、实践、再实践。

假如你妹妹撕毁了你的系列漫画书,你妈妈会搂着你说:“我理解你为何如此愤怒。这些都是你的宝贝书,这么多年你还一直在做收集。”

这样,你就不会感到凄凉、孤独。不论什么事,你总是感到父母在你身旁支持你,让你感到有坚实的依靠,他们是最了解你的内心的人。

同理心是感觉别人情绪的能力。有同理心的父母,当看到孩子流泪时,会设身处地想像他们的处境,并感受他们的悲痛。看到孩子生气地跺脚,父母能够感受他们的受挫与愤怒的情感。如果我们可以向孩子传达这类亲密的情绪理解,即相信他们的体验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慰藉自己。这一技巧表明,我们都能像江河筏夫,指引孩子绕过无数急流暗礁向前进。

同理心威力的关键在于,孩子视父母为盟友。

想像一下当8岁的小白从后院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来,因为隔壁的小孩拒绝跟他玩耍。这时,父亲程恭放下正在看的报纸,对儿子说:“小白,你看来有点不高兴,告诉爸爸发生了什么事。”

这段对话可能演变成下面的那类模式:

小白:左刚和郭伟不让我跟他们玩蓝球。

程恭:你一定很伤心。

小白:真让我窝火。

程恭:你一进门我就看出来了。

小白:没有道理他们不让我跟他们打蓝球。

程恭:你跟他们谈过这事吗?

小白:我才不会跟他们谈呢!

程恭:那你准备怎么做呢?

小白:我不知道。反正把它忘记算了。

程恭:这样做好吗?

小白:对呀,这样吧,等明天我们大家都气消了,我再找个同学聊聊。我想我们会和好的。

在这一幕里,我们看到,程恭花时间倾听儿子,清楚地表示他了解小白的感受,让小白感到慰藉、自信。最后,父亲的暗示下,小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表明他可以自行解决问题。

这就是同理心运作的方式。当孩子的“问题”被体验,他们会感到有股支持的力量,知道我们就在他们的身旁。如果我们不批评他们,不轻视他们的情绪,不尝试转移他们的意向,孩子就会让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他们会告诉我们他们这样、那样的感觉,提供自己的意见。当爆发冲突时,我们便有了一起解决问题的共同立场。

当时知易行难。同理心的概念虽然简单,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在以下,你会读到关于情绪辅导的5个步骤,它们可以用来帮助亲子关系中的父母建立同理心,以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这里,我也附加了一些额外有关情绪辅导的策略,同时对于不适合实施情绪辅导的家庭状况也作了描述。

察觉情绪

我们的研究发现,要父母感受到孩子的感情,他们必须先在自己身上然后再在小孩身上察觉情绪。但是“情绪的察觉”到底是什么?事实上,情绪的察觉表示对不但对自身所有的某种(些)情绪有所识别,你对其他人产生的情绪也是敏感的。

当父母感到失去控制时

那些害怕负面情绪(如愤怒、哀伤、恐惧)会失控的父母,是很难去感受情绪的。这些家长尤其不敢承认自己的那种愤怒等情绪,来是因为他们害怕事情最终得不到控制,害怕因此与子女疏远,或者以为孩子会因此模仿他们情绪发泄的方式,从而也变得情绪失控起来。这种父母也可能害怕对孩子造成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

在我们的研究里,那些感到情绪失控的父母一般表现为下列一个或超过一个的特徵:

。他们经常有愤怒、忧伤或恐惧的情绪。

。他们认为自己的感受过于激烈。

。体验了激烈的感受后,他们要平静下来是有困难的。

。他们情绪发足时会变得混乱,造成正常运作的麻烦。

。他们讨厌自己发泄情绪时的行为。

。他们常常对情绪有所“提防”。

。他们发现自己表现得很正常(平静、理解人、有同理心),但那只是在演戏。

。他们相信感情是极具破坏性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他们以为自己在情绪方面是需要帮助的。

这类父母一边在进行情绪发泄,另一方面对小孩又隐藏起他们的真实情绪。但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孩子早已亲眼目睹了他们发泄情绪的场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一位隐藏情绪的家长,比起那些懂得让孩子以适当方式表现情绪的家长,可能养育出更没有能力处理负面情绪的年轻人,这是因为小孩成长过程里与父母在情感上是疏远的,他们也少了一个教导他们如何有效应付难熬的情绪的楷模。阳露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她是我在养育小组内认识的一位女士。她的父母是酒鬼,从小她就在那种环境里成长。持续的自我否定,常令她在愤慨与失意的边缘中挣扎。每次她都尝试平息这些情绪并怪责自己的自私,但却无法清除这种“自私的”感觉。由于压力,她动辄对孩子粗暴地耍脾气,无端地处罚他们。她说:“我知道发脾气对他们不好,但我不知该如何停止。就好像我有两个排档,一个是温柔的,一个是暴躁的,而我却无法控制开关。”

直到阳露的儿子在学校惹上麻烦,她被通知去接受辅导,这才逐渐了解自己对情绪所抱持的态度反而害了孩子。她向来否认自己的感觉,对家庭中自然会遇到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怨恨、妒嫉等),也无法给孩子任何处理情绪的帮助。

她开始慢慢了解到,接触自己负面情绪可以帮助她成为一位在孩子愤怒、伤心、害怕时较好的老师。“有点像飞机上给人看的安全说明书,”她解释:“首先你必须为自己带的上安全氧气罩才能去帮助你的小孩。”

那些害怕情绪失控的父母,对于有关情绪问题到底需要做些什么才能与孩子一起参与呢?

首先,如果孩子做了些让你气愤的事,发脾气是被允许的。问题是你发泄情绪的方式不要破坏你与孩子的关系。这样,你至少表明了两件事:一、强烈的感情是可以表达而且是可控的;二、你的确在乎孩子的行为,但在乎孩子的行为须以尊敬对方作为前提。避免对孩子使用讽刺、侮辱及损害人格的语言,这会造成儿童自尊。你说表达的情绪,要明确告诉他们的行为如何地影响到你、影响到这个家庭的其他人,以及影响到这个家庭。

察觉情绪的激烈程度对你处理问题是不无帮助的。假如你发现自己处在极端盛怒的状态,以至无法冷静下来思考问题,请尽可能平静一下,待冷静后再重新讨论。当你要做或者说一些具伤害性的事情(比如殴打或侮辱孩子)的时候,请退避。打巴掌、讽刺、污辱、损害人格的话语,或轻蔑的表情,是处理问题的大忌。

假如你感觉自己会对孩子在身心上做出严重伤害他们的行为时,你应该寻找专业辅导。

最后,害怕情绪失控的父母,最好谨记宽恕的治疗力量。父母偶尔都会犯错,对孩子发脾气,说一些或做一些令自己时候懊悔不已的事情。打从4岁开始,小孩就能够明白“对不起”的概念。因此,在感到后悔时不要错过“弥补错误”的机会,把对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的你的感受真实地告诉孩子,向他们赔不是,取得他们的谅解。这时处理懊悔和哀伤情绪的一个极为正面的例子。

一般来说,小孩都渴望来自父母的亲近和温暖。他们最关心的是恢复与父母的业已紧张的关系。他们给父母无数次的机会。总之,宽恕是双向的。在允许孩子闹情绪的家庭里,父母应该公开地谅解孩子。这时最能发挥宽恕的功用。

经验表明,允许自己发脾气的母亲,也比较会让自己的儿子拥有相同的感觉。当一位父亲肯承认自己的负面情绪,他就更能倾听儿女们的情绪诉求。

情绪察觉的自我测验

接下来的测验是帮助你反省自己的情绪生活,你如何允许自己去体验愤怒和哀伤,以及你对一般情绪的感觉如何。答案没有对错,最后的得分是为了帮助你衡量自己情绪察觉的程度,帮助你在洞悉别人尤其是孩子有情绪后所作的反应。

·愤怒。首先来看看你最近的生活,想一些让你受挫、受刺激、生气的事情,也想一些在你生活里对你表示不耐烦、失意、愤怒、苦恼的人或事。想一想在面对别人或自己面临压力时的负面情绪,你的想法、意念和感觉。

阅读以下每项,圈出你最合适你的答案。其中,T表示对,F表示错,DK表示不知道:

(1),我觉得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愤怒。TFDK

(2),情绪的表达不是平静就是气疯,没有介乎两者之间的。TFDK

(3),我只要是一点点烦躁,别人都看得出来。TFDK

(4),我能够在发怒前就知道自己有不爽或暴躁的感觉。TFDK

(5),就算是很小的徵兆,我对别人的愤怒都能够察觉。TFDK

(6)愤怒是有毒害的。TFDK

(7),当我愤怒时,我感到像是嘴巴里嚼一些东西,咬牙切齿似的。TFDK

(8),我能够在肉体上感到愤怒的迹象。TFDK

(9),感觉是私人的,我尝试不去表达它们。TFDK

(1我对愤怒的体验是感到身体逐渐发热。TFDK

(11),对我来说,感觉愤怒有如积聚增加的蒸气,压力越来越大。TFDK

(12),对我来说,发怒有如吹散蒸气,释放压力。TFDK

(13),对我来说,发怒有如持续不停地增加压力。TFDK

(14),发怒让我快要失控。TFDK

(15),当我生气时就告诉别人我不是可以被人摆布的。TFDK

(16),愤怒是我达到严肃坚定的方法。TFDK

(17),愤怒赐我于力量:它是处理事情动机,不让自己被击败。TFDK

(18),我压抑愤怒并将之藏在心中。TFDK

(19),我的观点是,假如你压抑愤怒,你会招引灾害。TFDK

(2我的看法是,愤怒是自然的,就像清喉咙一样。TFDK

(21),对我而言,愤怒就像一些东西要爆炸似的。TFDK

(22),愤怒如一把火,能够将你吞蚀。TFDK

(23),我努力抑制愤怒,直到它消退。TFDK

(24),我视愤怒为一种破坏。TFDK

(25),我视愤怒为野蛮。TFDK

(26),我视愤怒为具有消灭性的。TFDK

(27),对我而言,愤怒与侵略没有多大差别。TFDK

(28),我认为孩子愤怒是恶劣的,应受到处罚。TFDK

(29),愤怒的能量必须散发,最好将它表达出来。TFDK

(3愤怒赐给你魄力、能量。TFDK

(31),愤怒与伤害是相随的。我生气,是因为我受到伤害。TFDK

(32),愤怒与恐惧是相随的。我生气,是因为我内心缺乏安全感。TFDK

(33),当你发怒时,你会有一种掌握力量的感觉;你觉得在维护自己。TFDK

(34),愤怒大半是不耐烦的。TFDK

(35),我处理愤怒的方法是让时间把它淡化。TFDK

(36),对我而言,愤怒表示无助与沮丧。TFDK

(37),我隐藏自己的愤怒。TFDK

(38),让人家看到你在发脾气是件丢脸的事。TFDK

(39),如果愤怒是在控制之下,那就OK。TFDK

(4我敢说人们发怒时,就像将废弃物扔在别人身上似的。TFDK

(41),除去愤怒,就像是从体内排掉一些令人十分讨厌的东西。TFDK

(42),我觉得情绪的表达令人困窘。TFDK

(43),假如这个人是健康的,他/她是不会发怒的。TFDK

(44),愤怒意味着交战或接触。TFDK

·忧伤。现在来想一想近来令你感到难过、不快或被排斥的时候,想一些生活中令你哀伤、沮丧和忧郁的人和事,也请回想一下你或周遭人在表达情绪时你的想法、意念和感觉。阅读下列每一项关于忧伤的表述,圈出最能够描述你的心理反应。

(1),大体而言,我认为忧伤是有害的。TFDK

(2),哀伤像疾病一样,要从中恢复就如同疾病后痊愈。TFDK

(3),当我难过时,我想独自一人。TFDK

(4),我感到许多种类的忧伤。TFDK

(5),自己只有一点点伤心。TFDK

(6),就算别人只有一点点忧郁,我都能察觉出来。TFDK

(7),我的身体清楚明确地警告我,今天不会好过。TFDK

(8),我认为忧伤是有益的。TFDK

(9),忧伤对你是有害无益的,它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生命中所缺乏的。TFDK

(1忧伤是失落和伤感的一部份。TFDK

(11),假如忧伤迅速结束,就OK。TFDK

(12),倾听忧伤可以净化心灵。TFDK

(13),忧伤是无用的。TFDK

(14),“好好痛哭一场”是没有根据的。TFDK

(15),忧伤不应该随便浪费在芝麻绿豆的事情上。TFDK

(16),忧伤总是有道理的。TFDK

(17),忧伤代表懦弱。TFDK

(18),忧伤表示你有同理心。TFDK

(19),感到悲哀即是感到无助和/或绝望。TFDK

(2假如你感到忧伤,找人交谈也无用。TFDK

(21),我有时会好好痛哭一场。TFDK

(22),感到悲哀让我害怕。TFDK

(23),向别人表示难过,表明了你的情绪控制。TFDK

(24),如果你能够控制,忧伤倒是一种享受。TFDK

(25),最好别去犬他/她,忧伤是一种享受。TFDK

(26),忧伤就像一个人被蹂躏似的。TFDK

(27),人们忧伤时应该要独处,就像于世界隔离似的。TFDK

(28),装作快乐是忧伤的解药。TFDK

(29),经过三思,一种情绪可以被转换成另外一种情绪。TFDK

(3我当试着尽快从悲哀中恢复过来。TFDK

(31),忧伤使你得以反省自己。TFDK

(32),孩子忧伤正好反映了他们的负面人格。TFDK

(33),最好不要对孩子的哀伤做出任何反应。TFDK

(34),当我难过的时候,我只会对自己感到嫌恶。TFDK

(35),情绪一直都是存在着,它们是生命的有机部份。TFDK

(36),在控制之下的情绪表示乐观、积极,而不是相反。TFDK

(37),感觉是私人的,不是公众的。TFDK

(38),假如你对孩子发泄情绪,你很可能会滥用感情。TFDK

(39),最好不要沉迷在负面情绪里过久;只要强调积极的情绪即可。TFDK

(4要克服负面情绪,只要过着例行的日子即可。TFDK

·得分。能够察觉情绪的人是以不同态度来讨论这些情绪。他们能够轻易地在自己及别人身上发现情绪,能体验这些情绪的种种强弱程度,也允许这些感受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份。比较那些在情绪察觉上较差的人来说,他们在观察孩子的情绪时较能见微知著,并对他们的情绪作出积极有益的反应。

你对某种(些)情绪的察觉力可能较强,而对另一种(些)则较弱。察觉力也不是单次元的,它会随时间的变动而转变。

愤怒:计算出有关你“愤怒”情绪的绩分,将你在以下列表#1内的题目说“对”的次数加总后,减去你在列表#2内的题目说“对”的次数,然后得出合计;得分越高,表示你的察觉能力越强。

列表#1:1,3,4,5,7,8,10,11,12,15,16,17,18,20,27,29,30,31,32,33,44列表#2:2,6,9,13,14,18,21,22,23,24,25,26,28,34,35,36,37,38,39,40假如你回答DK(不知道)超过10次,这表明:你需要下功夫使自己变得更能察觉本身和别人的愤怒。

忧伤:计算出有关你“忧伤”情绪的绩分,将你在以下列表#1内的题目说“对”的次数加总后,减去你在列表#2内的题目说“对”的次数,然后得出合计。得分越高,表示你的察觉力越强。

列表#1:

4,5,6,7,8,9,10,12,16,18,21,24,25,31列表#2:

1,2,311,13,14,15,17,19,20,22,23,27,28,29,30,32,33,34,36,37,38,39,40假如你回答DK(不知道)超过10次,你可能需要下功夫使自己变得更能够察觉本身和别人的忧伤。

情绪自我察觉的秘诀

做完这项测验,你可能想要对自己的情绪生活展开更深入的认识。一般开发你的感觉的方法包括冥沉思默想、祈祷、写日记、以及其它艺术的表达形式(如演奏一种乐器、书画等)。

要建立更强的情绪察觉,是需要一点独处的,那是现在的忙碌家长所缺乏的。独处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较好的父母。保持一份“情绪记录簿”是对你每一刻情绪进行观察的很好的方法。以下是一周追踪你情绪变动的清单。比如你是否记得最近哭、发脾气是什么时候吗?它(们)的导火线是什么?你对这些情绪的感觉如何?之后你是感到轻松还是羞耻?其他人是否察觉你有这些情绪?你是否与其他人谈及这件(些)事?这些是你在情绪纪录簿内可以纪录的事情。你也可以利用记录簿记下你对其他人,尤其是小孩情绪的反应,每次发现孩子愤怒、伤心、恐惧等时,你就可以记下自己对他们情绪爆发的反应。

情绪记录簿对那些害怕或担忧自己情绪反应的人也有帮助,因为在标示情绪将它写下来的过程中,就能帮助人们对情绪反应作出定义,并加以控制,这样,曾经看似神秘而不受抵制的情绪现在有了限制和规定范围,情绪也得到管理且不再令人感到恐惧。

写情绪记录簿时,注意由感引发的思考、意念和语言表达方式,比如,你是否视你的愤怒或孩子的愤怒为具破坏性,为此你是否感到恐惧?抑或,你是否认为愤怒情绪具有净化精神的作用?当你在接受和处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时,这些描述透露了什么讯息?对于你想要改变的情绪,你有什么看法或认识?

情绪记录簿

愉快

钟爱

兴趣

兴奋

骄傲渴望

被爱

感谢

压力

伤害

悲哀

苦恼

生气

怜悯

厌恶

内疚

妒忌

懊悔

羞愧

察觉小孩的情绪

父母可以运用他们察觉自我情绪的经验与孩子协调。不过,作为一个能敏感察觉自我情绪的父母,并不一定代表察觉孩子情绪与感受的容易。有些小孩以间接表达情绪方式,令大人颇感迷惑。但是,只要我们放开心胸细心倾听,我们通常能够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解读孩子的感情世界。

在我们养育组内的一位父亲钟朴乾,叙述了他7岁女儿华燕如何在一次事件中令他了解她愤怒的根源,并向他直接了当地表示了她的需求。华燕那一整天心情低沉,她解释那是因为在4岁的弟弟肖岩吵架时,她把弟弟的每一个动作行为都想像成是对她的侮辱,她因此而发怒。例如,“占美又在瞪着我看!”她说。每次当她与弟弟互动时,华燕都将肖岩当成坏蛋,虽然肖岩看来并做错事。钟朴乾询问华燕为何她要对顺从的弟弟产生如此生气的看法。但他的询问只是换来华燕的默默无语的眼泪。当他进一步试探,华燕越是封闭自己。

晚上,钟朴乾来到华燕的房间帮她准备就寝,她又开始闹别扭。他打开衣柜找她的睡衣,发现只有一套乾净、裤脚缝密的旧睡衣。“这件旧睡衣还好穿吗?”他带着一丝微笑问,说着提起睡裤给女儿看。钟朴乾找来剪刀,将裤管裁去,试着让她穿上。“我真不敢相信你长得这样快,”他对她说:“你就要变成一个大姑娘了。”

5分钟后,华燕和家人一起在厨房吃睡前点心。“她看来就像是另一个小孩,”钟朴乾回忆着说。她甚至开始跟肖岩说起笑话来。“在睡衣事件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不敢确定是什么,”钟朴乾告诉其他家长。

经过组内轮番讨论,他才渐渐地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华燕一直是一个严肃、敏感的女孩,在与父母的关系上,她一直妒忌性情快乐和气的弟弟肖岩。那天,由于相同原因,她可能需要再次确认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她潜意识里想知道爸爸妈妈爱她的方式是否跟爱肖岩一样,而父亲的对她快速长大的褒扬正是她久已等待要听的那类话。

与所有人一样,孩子的情绪都是有原因的,只是有时他们无法清晰地表达出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每当我们发现孩子为了一件(些)看似不合理的事件发怒或不安时,如果我们能退一步看看他们整体生活状况,可能会有助问题的解决。一个3岁的孩子是无法告诉你:“妈咪,对不起,我最近太烦躁了,那是因为我自从去了那间新的托儿所后我真的有许多压力。”就是一个8岁的孩子大概也不会告诉你:“当我听到爸妈为了钱吵架时,我这些天的心情很难过。”事实上,这很可能就是他的真实感受。

大约7岁甚至更小的孩子,常常在游戏中透露出他们的感觉信息。父母可以利用游戏中不同的角色、场景和道具,让孩子真实地表露出他们的种种情绪来。我记得女儿任静在4岁的时候,以她的芭比娃娃作为挡箭牌告诉我:“平时当你发怒时,芭比真的好害怕。”这是我俩进行对话时她的一贯作风。孩子的暗示令我窃喜,于是,我向芭比娃娃和女儿解释,我偶然的发脾气并不代表我不爱他们,也不是我想惊吓她们。我向她们保证,今后我尽量不发脾气。以后,任静经常与我谈论关于我生气时她的感受。

并非孩子所有的感情传递的讯息都那样易于解读。不过,通过与孩子一起游戏闹完,他们一般都会表达出对像遣弃、疾病、伤害、死亡的恐惧等诸如此类的主题的感受与看法。敏感警觉的家长常常能够从孩子的游戏中表达情绪而获得提示。随后,他们可以将孩子的情绪感受提出来与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能正视情绪感受,并能从某些甚至是负面的情绪得到感悟。

孩子情绪上的不安徵兆也会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比如过量进食、胃口差、恶梦、头疼或胃痛;已经会上洗手间的孩子,突然又开始尿床,等等。

假如孩子正在忧伤、愤怒、恐惧中,尝试设身处地从他们的视角来看看这个世界,这样对认识孩子是大有助益的。尤其当你自认为拥有许多丰富的人生经验。比如,当家里的一只宠物去世时,作为大人,你的悲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直至消失;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因为是第一次情感体验,宠物死去给孩子带来的冲击波,要比你来得更为强烈、更为持久、更不容易从哀伤中解脱出来。因此,由于你和孩子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经历,你应谨记,孩子是稚嫩、极易受到伤害的。

当你能深切感受到孩子的各式各样的情绪感觉,你就算有了同理心,即情绪辅导的基础。但有时在与孩子相处时,你感觉的可能是不令你开心的、不舒适的,你可以采取下一步骤,即认识到情绪产生是建立信赖和提供指导的一个良机。

认可情绪

“危机”一词代表了“危机”与“转机”的含义。不论“危机”是一只破碎的汽球、一张退步的数学成绩,还是一个朋友的背叛,这些负面经历都可以作为对孩子实行同理心、亲近他们、给他们慰藉、建立亲密关系、让他们从危机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

一个小孩伤心、生气或害怕的时候,也是他/她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安抚一个处在负面情绪下的孩子,也是让我们“感到最像一位父母”的时候。通过认知孩子的情绪,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在负面情绪面前采取自我慰藉的技巧,从而使他们在人生中得到助益。

而一些家长忽视孩子的负面感受,希望这些情绪会自动消散。其实并不然。孩子的负面情绪只有被论及,被认知,被理解,被同情时候,他(们)的负面感受才会消散。因此,在孩子情绪未上升到爆发前,趁早认知孩子还处于情绪端倪的感觉是有意义的。假如你的孩子每次看牙医时都很紧张,你最好在前一天就先试着探讨他的感受,而不要等到孩子坐在牙医诊疗室的椅子上大发脾气的时候才来安慰他。

在孩子情绪未增强前就认知它们,也给家人一个风险较小练习倾听和解决问题的的机会。如果你对孩子摔坏玩具或轻微擦伤表示关注与担心,这些经历就是发展关系的基础。孩子知道你是他的盟友,他/她会与你一起合作相处。一旦当家庭中发生任何重大事件的时候,你俩就有共同面对重大事件的基础。

倾听孩子

一旦了解了孩子的情绪,就为建立你与孩子的亲近关系,为教育孩子、最后解决孩子的问题打下了基础。现在你可以进入到情绪辅导中最重要的一步,即以同理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不单是指听觉上的材料搜集。倾听上的同理心更需要利用双眼去观察孩子情绪的肢体动作与表现。你需要运用想像力,从孩子身上透视整个状况;用安抚、非批评式的语言来反馈你所听到的,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你要用心真正地去感受孩子的情绪。

你需要专注于他/她(们)的肢体语言、脸部表情和举手投足。以前,你已无数次地观察到孩子深锁双眉、咬紧牙关、烦躁地跺脚的样子。从这些肢体动作中,你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绪表现吗?记住,在与你长时期朝夕相处的经历中,孩子其实早已习惯了洞悉你的一应肢体语言,因此你应当采用孩子已经耳熟能详的肢体语言来表明你的感受。

坐在与他/她(们)同一高度的位置,放松自己,集中精神,认真地对待他/她(们)的事,并花时间在他/她(们)的事情上;积极回应从孩子那里听到和留意到的事情,同时肯定他/她(们)的感觉。以下是一个例子:

当郝冰收到大人们寄来的生日礼物时,4岁的弟弟郝雪生气地提出抗议,说:这是不公平的孩子的爸爸说,“这有什么好不容易高兴的,今天是你哥哥的生日。”郝雪的感受被否认。现在,他除了对郝冰收到礼物一事产生妒忌外,还对父亲不了解他的处境而感到愤怒。假如做爸爸的能以一句“到你生日的那天,你也会从祖父、祖母,甚至更多亲戚朋友那里收到礼物。”来感受郝雪当下的心情的话,情况也许就大为不同了:郝雪会想:“对呀,今天是郝冰的生日,我理应为哥哥的生日高兴才是。”而且,他感到爸爸也很通情达理,理解到自己没有收到礼物的心情。

一位母亲也有类似经验。有一天,她的女儿从学校回家后埋怨:“没有人喜欢我。”

“不跟她争辨事实是十分困难的,”这位母亲说:“我知道她在学校里人缘很好。当我带着同理心并倾听她的诉说后,女儿很快就开心了。我学到了当孩子谈论自己感受时,做父母的最好是认真倾听。”

另一则以同理心倾听的例子是来自另一位母亲与她9岁罗女儿雨西的一段对话。注意这位母亲认知女儿感受的情境:

雨西:明天我不想去学校上学。

母亲:不去学校?这就奇怪了。平时你是很喜欢上学的呀。你是否有什么事情不高兴?

雨西:对呀,有一点。

母亲:是什么呢?

雨西:连我自己也不清楚。

母亲:有时人确有一些让人忧虑的事,可自己也不明白又是使你忧虑的。

雨西:对呀。

母亲:我是说你显得有点紧张。

雨西:(含着眼泪)对呀。可能是付羽和白冰的缘故吧。

母亲:今天你在学样跟付羽和白冰发生冲突了?

雨西:今天下课休息的时候,付羽和白冰莫名其妙地不理我。

母亲:原来如此,那我们的小雨西就一定要难过啦!

雨西:不是吗!叫你妈妈碰到这样的事,你也会难过的。

母亲:现在我懂了,你不想去学校,是因为担心付羽和白冰又不理你。

雨西:对呀。每次我朝她们走过去,她们就头也不回地走开。

母亲:我的天那,如果我的朋友这样对待我,我一定也会伤心透了。

雨西:就是呀。我觉得自己好想哭。

母亲:啊,我的宝贝(拥抱她,并用手掌在她背后不断地抚摸着她)。发生这样的事真让我难过,我非常理解你的悲伤和愤怒。

雨西:谢谢妈妈的理解。明天,我如果去上学,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做。

母亲:因为你不希望你本来要好的同学伤害你。

雨西:我们以前一向都很好。现在,我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就这样,母亲和女儿雨西的对话在深入地进行着。有好几次,母亲想告诉女儿该怎么做,她想说:不必担心,明天付羽和白冰自动会改变她们的态度或者说:“不要理她们,找其他新的朋友。”但是,她隐忍了,因为她想了解女儿的最终目的是要让雨西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是一个好主意!假如母亲直接告诉女儿“不必忧虑”,或者暗示一些简单的解答,那一定是她将女儿问题视作为微不足道的、愚蠢的而加以轻忽。作为一位孩子的良师益友,在倾听和回应女儿的事情后,母亲探究处理事情的构想更进了一步。以下是对话的剩余部份:

雨西: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母亲:你希望我帮你想些可行的办法吗?

雨西:当然希望。

母亲:或许你可以跟付羽和白冰谈谈你现在的感受。

雨西:我想我做不到,那肯定会非常尴尬。

母亲:我能了解你的那种感觉,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是让我们一起想吧。

(母亲一边说,一边抚摸着女儿的背部。)

母亲:你可以在等等看,或许付羽她们今天表现得较差劲,隔两天对你又变得友善起来也说不来。

雨西:可万一她们不会呢?

母亲:我也没有把握。你有别的办法吗?

雨西:没有。

母亲:有没有其他人你想跟他们一起玩的?

雨西:没有。

母亲:比如,操场上和别人做些什么的?

雨西:只有踢球。

母亲:你喜欢踢球吗?

雨西:我从来没玩过。

母亲:啊。

雨西:罗兰常常玩球。

母亲:你是说你在营火会上认识的那个叫罗兰的朋友?

雨西:是。

母亲:我曾经在营火讨论会上看到你跟罗兰在一起,全然没有一点尴尬。你可以请她教你玩球。

雨西:也许吧。

母亲:好,那你就有了另外的办法。

雨西:对呀,或许行得通。但万一不行呢?

母亲:看来你还是很担心。好像你害怕没人跟你玩。

雨西:妈妈,确实是这样。

母亲:那么,没有人完,你是否可以想一些一个人玩的事情?

雨西:你是说像跳绳、跳橡皮筋这样的活动?

母亲:对呀,比如跳绳。

雨西:我可以把绳子带到学校里去。

母亲:对呀。没有付羽和白冰,也没有踢球之类的游戏,你还可以有许多活动可做。

雨西:对呀,我可以这样做。

母亲:那么现在何不就把你的跳绳放进背包里,才不致于忘记。

雨西:OK,那么我可以打电话问罗兰明天放学后可不可以过来一起完?

母亲:这是个好主意。

花一点时间,以同理心让雨西发掘问题的解答。当倾听情绪小孩诉求时,与他/她(们)一起探讨问题,通常比简单的对话来得更有效。

口头上的情绪描述

情绪辅导中一个简易却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当孩子有情绪时,帮助他/她(们)去描述这一情绪。在以上例子中,郝雪的父亲就是帮孩子确定“妒忌”这一不舒服的感受;雨西的母亲则将女儿的问题描述为紧张、担心、受到伤害、生气、难过和害怕。提供一些字眼,可以帮助孩子将一种无形的、恐慌的、不舒服的感觉转换成可以被定义、有界限、而且是每天生活里正常的一部份东西。愤怒、忧伤、恐惧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也是每个人都能处理的。

情绪描述伴随着同理心。一位父母看到孩子在掉眼泪就说:“你感到十分伤心,是吗?”这样,孩子不单得到父母的了解,语言还形容这种感受的强烈程度。

研究表示,情绪描述对神经系统有安抚作用,能帮助孩子从不安中较快地恢复过来。我们未确定产生这种安抚效果的原理何在,但依我的看法,对情绪的讨论是牵涉大脑的左叶,即语言及逻辑中心。它能帮助孩子集中精神并很快将情绪平静下来。

如前所述,教育孩子自我慰藉的影响甚巨。那些在年幼期就能平静自身情绪的孩子,往往表现数项情绪智力的徵象:他们较专心、有较好的同辈关系、较优的学业成绩、较为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

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当孩子产生情绪激荡的时候,适时帮助孩子描述他/她(们)的感情。孩子越能精确地以言辞表达他/她(们)的感受就越好。因此,试一下你能否帮助他/她(们)击中自身当下情绪感受的要害。比如,当他/她(们)生气的时候,他/她(们)可能同时感到失意、愤怒、混乱、被叛离、被轻视或妒忌。当他/她(们)难过时,他/她(们)可能同时感到受到伤害、被排斥、妒忌,并伴随有空虚和沮丧之感。

记住,人们的情绪感受并不是单一型的,它们常常是混合的情绪。这对某些孩子而言可能造成烦恼了。比如,一个准备去夏令营的孩子可能对他/她的离家独立感到自傲,但同时又有想家的担忧。“每个人对于要出远门都很高兴,但我却感到焦虑,”这孩子或许会想:“我究竟有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去探究他/她的情绪域,指出有两种感觉是很正常的。

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一旦你花时间倾听小孩的诉说并帮助他/她(们)了解及描述了他/她(们)的情绪感受后,你自然而然地发现自已被引入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可以多至5项步骤:(1)设规范;(2)确定目的;(3)思考解答;(4)评估解答;(5)帮助孩子选择其中的一个解答。乍看起来,这一过程步骤,颇难处理,但经过演练,它通常很快就可完成。希望你的孩子也能通过这种简短方式来解决情绪感受问题。

·设规范。在解决问题前,父母通常要对不适当的行为进行规范,这里的行为包括父母自身的行为,尤其是小孩的行为。比如,一个遭受挫折的孩子以不适当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如殴打同学、摔破玩具、谩骂。父母在了解了孩子不端行为背后隐藏的情绪,并帮他/她描述情绪感受。这样可以让孩子明了他/她的某些行为有不当之处,它们是不被容忍的。然后,父母可以及时指导孩子思考一些适当的方法来处理他/她的负面情绪。

“你对韦伟拿了你的电动游戏很恼火,”父母说:“碰到我也会这样做。但你打他就是你的错。你想想应该怎么做才好呢?”或者父母可以这么说:“你感到没有坐到座位很窝火很正常,因为妹妹比你抢到座位,而且是靠着驾驶员旁边的前座,她可以对前面、两边的风景一览无遗。但你用难听的名字骂她就不对了。你是否可以用其他表现你感受的方法?”

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他/她(们)的感觉并非问题所在,而品行不当才是焦点。所有的情绪感觉和期望都是可被接受的,但并非所有行为都是可被接受的。家长的职责就是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对渴望设定规范。

要孩子改变情绪感受是不容易的。孩子的忧伤、害怕、愤怒等情绪不会因为你说一声“不要哭啦。”或者“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而自动消散。相反,如果你告诉他/她(们)拥有情绪感受的权利,但可以寻求较好的表达情绪感受的方式。这样,孩子的性格、自尊与价值观就不会受到伤害。他/她(们)也同时知道了有一个充份体谅的大人在身旁帮忙他/她(们)。

家长究竟如何规范孩子的行为?事实上,没有确定的答案。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给孩子制定规距。依我的愚见,家长可以对宽容作一些指引。比如,小孩有孩子气属非常正常的情绪。就如美国情感教育家金诺所说的,父母应该接纳一个正常小孩所有的情绪,“孩子身上乾净的衬衫很快会肮脏,孩子正常的行动方式是奔跑而非走路,爬树也不失为一种孩子的正常行为,而镜子是提供孩子做鬼脸用的。”允许这类行为,可以“给孩子带来信心,增强他们表达感觉和思考的能力。”但过份宽容就是接受孩子的不良行为,因为过份宽容“给孩子带来焦虑并增加孩子对无法给于的特权的得寸进尺的索要。”

金诺建议家长考虑使用“三区段”行为规则,它分为绿区、黄区和红区:

绿区包括被认可和合适的行为。这是我们要孩子采用的行为,所以可以允许他她(们)去做;

黄区是不被认可的行为,但由于两项特殊理由而被容忍:一项是岁数上的的理由。4岁的小孩无法在学习书法的教室里安静坐着认真听讲;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会变得较为安分。第二项是身处困境的理由。一个5岁的孩子害感冒时闹情绪别扭,一个十来岁的少女在父母离婚时对父母行使职权的视若无赌。你或许不会批准这种行为,但须让她知道。退一步说,她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因此可以加以容忍,但要告诉她被容忍完全是出于事情的特殊性;

红区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容忍的行为,包括危害孩子或其他人幸福的行为,当然更包括不法的,或你认为邪恶的、不道德的、或社会不容的行为。

对孩子不适当的行为设限,家长应让孩子知道遵从或违反这些规定的(严重)后果,良好行为的后果应得到正面关切、赞扬、奖赏;不良行为可以不予关切、理睬、某些特权的丧失,以至某种(些)形式的惩罚。假如行为不端与处理结果前后一致、公平,孩子的反应效果也是最佳的。

对于如3至8岁的幼童,“暂停”是一个对孩子行为不端作出处理的较为有效的方法。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孩子被短暂地隔离,不得与同辈和照料者有正面接触。假如运用的当,该方法可以很有效地阻赫孩子的不端行为,使他/她(们)得以平静下来,并开始一个较正面的行为。遗憾的是,太多家长和照料者不正确地运用“暂停”方法,他们除了隔离,还加上粗暴言行,让孩子感到被排斥、被侮辱,自尊性受到极大挫伤。这种人格损伤的做法对孩子的情绪教育与事无补。为此,我们呼吁,请父母前往慎用时“暂停”法。

另一种家长对孩子的不端行为常用的管教手法是打一顿。比如,在1999年在上跌海对么学校的500名初中三年级学生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84%的学生在幼年时曾遭父母的骂,其中34%的学生曾遭受来自父母的体罚,留下生科记忆。许多打孩子的家长解释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使孩子“行为端正解”。其实,许多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痛而被迫遵从父母之命。问题在于,这种“立竿见影”的管教手法,是未经与小孩讨论的,是以不尊重孩子人权为前提的,即便一时制止了他们的不端行为,但却是以断绝教育孩子自我控制、自觉解决问题为代价的。从长远看,打孩子没有任何可取的效果。反而,打骂常常造成反效果,使孩子感到父母管教方法上苍白无力、手法不公平,是“弱肉强食”式的,并可能从此种下怨恨父母的种子;更重要的是,常常在打骂声中成长的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用打骂等粗暴的管教方法,也成为孩子行为的示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就产生打骂是得逞的一个合适方法。研究发现,常常挨骂的孩子,较容易殴打他们的同伴,尤其是殴打那些较他们瘦小软弱的同伴。研究同时显示,挨骂的小孩,其侵略性与所受体罚有着很强的关联度。从小遭受父母打骂的孩子,到少年后较常发现殴打父母的行为;成年后,他们在人际关系上也较容易采用暴力行为。最后,那些童年被体罚的人也较不会照顾年迈的父母。

允许孩子保留他们的尊严、自尊及权利,这样的规范会让情感教育更成功。当孩子明白设定的规矩,他们从一开始就较不会犯错。当父母被视作公平、可靠的盟友的情况下,孩子就较容易与父母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解决的方法。与孩子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的主意是一大帮助,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重要的是避免越俎代疱。假如你真的希望孩子能有所收获,你应该极力鼓励他/她(们)获得自己的想法。如何处理好孩子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大小。大部份10岁以下的孩子没有立体抽象思维的头脑,因此,要他/她们头脑里同时拥有超过一种以上的选择是困难的。所以,一旦当作为父/母的你有一个好的见地,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很可能不会去考虑其它途径,而直接采用你提出来的建议。

对于年纪稍大的孩子,你应努力与孩子一起思索可能的办法。为了帮助孩子产生有创意的解决办法,你一开始就先告诉孩子没有想法的孩子是愚蠢的,而你惟有到最后才从所有的可行办法中选择最好的。要向孩子表明你对这一选择过程的看法。近来任静在幼稚园理与同伴的友谊关系出了问题。这使我得以有机会与她尝试上述技巧。那天,她被这个问题弄得心烦意乱的连上学也不想去了。

我决定不告诉她怎么处理,只是问她的想法是什么,同时给她助她思维的暗示。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内容:

任静:我今天不想上学,因为游泳课需要一个搭档,小菱一直想跟我作伴,但我却想跟莉莉在一起。

我:这就是你今天不快乐的原因吗?

任静:是的,真的好烦。

我:你准备怎么解决呢?

任静:我也不知道。我喜欢小菱,但我讨厌一直跟她搭档。或许我可以在小菱跟我讲之前先与莉莉讲好。

我:这是一个好的办法。你速度必须真的要快啊,不过你应该做得到。

这时候,我有一股想提出自己见解的冲动,但我知道,为了任静的成长,我最好还是忍住不说。于是,我还是在一旁辅导她,希望她能从自己的观点和经历来解决问题。

我:你还没想到其它办法?

任静:没有。

我:让我来提醒你。你是否记得以前你也曾有过相同的烦恼和沮丧?

任静:当然有,还挺多的。例如以前咚丹常常拉我的头发。

我:对了,我记起来了。可那时你是怎样处理沮丧情绪的呢?

任静:有一次,我走到他面前告诉他我希望能和他谈谈。

我:有效吗?

任静:那次谈话后,他就停手啦,他还向我赔礼道歉我:上次处理的方法是否可以同样用在处理这件事情上?

任静:啊,有了,或许我可以跟小菱先谈谈,告诉她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搭档形式,这次我与莉莉,下一次再是我们。我解释说,这样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人那儿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哦,多么聪明的宝贝。现在你有了两个方案。我知道你还会有更多的好主意!

·评估方案。现在,鼓励孩子考虑每一个主意,并对它们提出一些问题,如:“这个方案公平吗?”

“这个方案有效吗?”

“它有把握吗?”

“我会怎么感觉?其他人又会怎么感觉?”

这是你俩在共同探究方案时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想法进行设限的另一个好机会。比如,任静因为游泳搭档问题想时,提出了留在家里以逃避问题的建议。我可以指出这样做不妥当,因为任静能够回避那一天,可到了第二天,她仍然要面对小菱,而游泳搭档问题并没有因为不去学校就消失了。这类对话也给家长增强了家庭价值观的机会。我可能对任静说:“我认为你最好面对你的问题,而不是留在家中逃避它们。”我也可以利用这个情况来加强任静的友谊观:“我很欣慰你对同学负责的态度,明白不做游泳搭档,但仍然可以交朋友。”

·选择方案。一旦和孩子探究完对方案的各种分歧和看法后,鼓励他/她(们)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以作尝试。鼓励孩子自己思索,但也给出你的宝贵指导意见。直言告诉孩子你曾经有过的经历,即你在年轻时是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让孩子明白:他她(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了什么?他/她(们)的选择方案中有些什么错误?什么决策是他/她(们)感到应该自豪的?在帮助他/她(们)解决困难的时候不要忘记灌输你的价值观。

帮助他/她(们)从错误中获益。假如你孩子选择的方案被你看来是行不通但又无害时,你应鼓励他/她(们)不妨故且一试。错误的选择也是一种经历,“吃一亏,长一智”,相信孩子会在事后证明是一个失败的选择后重新制订新的可行的方案。

一旦做了选择,帮助他/她(们)具体实施方案。比如,一对姐妹为了家务吵嘴。鼓励孩子达成基本协议,指派各自的任务,并订立对调任务的时限。

另外还有一套评估成效的办法。比如,这对姐妹同意在试一个月后再讨论它的效果,如有需要再做修改。如此一来,孩子逐渐了解到,办法是可以一边进行一边修正的。

当孩子选择一个行不通的方案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之后,重新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让孩子了解到,一个意见的取消并不表示这番努力是白费的,指出这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份,而且每一次调整只会让他们更接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