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震惊世界的100次变革(下)
10836000000040

第40章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杰出领导人邓小平第三次

复出在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中,产生了三次划时代的历史性变革,或者说是三次影响中国现在与未来走向的历史大事:1911年的辛亥革命,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百余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彻底结束,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寻找到了强国富民的好方法。这三次历史性的变革构成了中国百年巨变的基石。在任何产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代,都会产生与造就出影响乃至左右这种变革的历史人物。与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一代伟人就是——邓小平。

(1)三落三起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原名邓先圣,5岁进私塾发蒙,学名邓希贤,后转入新式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这时他有了朴素的“工业救国”的爱国思想,他同全校同学一起参加抵制日货、声讨卖国贼的活动。1920年秋,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到法国后,因生活所迫,只在中学学习过几个月,就先后到几个工厂做工,在这里他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和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当时,他和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邓小平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走上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他担任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领导成员和中共党组织里昂区的特派员。他还当过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杂志的编辑。在以后的日子里,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最大的特点是坚持真理。在坚持真理这个方面他可以说是达到了执拗的程度,只要是正确的,就要坚持,错误的,就要指出,就要反对,不因为是某人的观点就改变自己的立场。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认为毛泽东的革命方针是正确的,虽然当时极左势力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实际上已经被架空,但是他始终认为毛泽东是正确的,结果被打倒,发配到《红星报》做主编。

解放后,邓小平成为党内的重要领导人。当文化大革命到来的时候,他对于这场错误的运动持反对态度,因此再次被打倒,并被发配到江西的一个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在艰难的岁月里,邓小平依然不改变自己的立场。

粉碎林彪集团以后,因为周恩来病情严重,毛泽东于1975年决定由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在“文革”初期当作“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几经起落以后,邓小平又成为担负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的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实际负责人,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遭到了“四人帮”集团的憎恨。毛泽东也不能允许有人否定“文化大革命”,到了1975年底,一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再次撤消了邓小平的一切职务,使刚刚出现的良好局面又遭到了破坏。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重新出山。在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性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81年6月,他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3年6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7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他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2)改革开放

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取得的两大成就是使中国走上了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和把中国引入了国际生活的主流。在经济发展方面,他的主要贡献是把经济工作列为全党工作的重点。他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使得党中央有可能把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列为“全党工作的重点”;也是他的讲话促使中央委员们否决了“两个凡是”,并决定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消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

他还第一个提出对外开放政策,对经济特区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且使经济特区成为开放政策的最有力的证明。

邓小平所提倡和推动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从1980年到1992年的13年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递增8%,这一发展速度同亚洲“四小龙”相当,并远远超过了欧洲国家的发展速度。从1980年到199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从380亿美元增加到1115亿美元,中国从一个外贸活动很少的国家,进步到以外贸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中国所吸引的外资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到1990年,外国资本已在中国兴建或扩建了3万多家企业,总投资超过了20亿美元。

从1950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前,中国一直与世界隔绝。即使在其他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人民的心目中,中国也是一块遥远和神秘的地方,当然,朝鲜、蒙古和越南除外。造成中国与世界隔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自朝鲜战争后一直对中国实行封锁。因此,世界对于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少,中国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同样越来越狭隘。邓小平改变了这一切。在他的指引下,中国引进了外国的资金、技术和工商业技巧,以满足迅速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与此同时,他让中国在处理国际与地区争端问题时,发挥与中国国力相当的影响;中国还加入了许多国际性组织,并向许多发达国家派遣了留学生,同时也接受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顾问、学者和学生。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那以前的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次浪潮;此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开幕,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科学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指出:“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吹响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号角,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纠正了“文革”错误,实行了思想、政治、组织上的拨乱反正,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明确提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实行简政、放权、开放、搞活,”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正式确立。全会还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提出要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恢复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并且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后经过党的十四大和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使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进一步完整和成熟。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揭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不但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还解释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就需要我们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但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正确的方向。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江泽民总书记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十五大确定了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目标,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在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础上,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政治纲领和文化纲领,不仅进一步阐明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还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次会议作出一项历史性的决策,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他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在他的领导之下,中国通过经济改革,走向了富强之路,通过开放,融进了世界的主流社会。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为将来中国的发展指出了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