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震惊世界的100次变革(下)
10836000000020

第20章 迈上“教育救国之路”——中国辛亥革命后蔡元培的教育改革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辛亥革命后曾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以后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为改革近代教育作出过令人瞩目的贡献。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他6岁开始入家塾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10岁时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无法延师授业,转而到姨母家中附馆攻读。14岁受业于同县王懋修,学做八股文。王为当时的八股名家,蔡元培从学3年,受其影响颇深。17岁考中秀才,随后被邀至藏书颇丰的徐树兰家校书,他在4年之中得以博览群书,学业大进。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赴杭州参加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又报捷,但未殿试即已离京,两年后补行殿试成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补授翰林院编修,这是他在科举仕途上发展的顶峰。

在蔡元培供职翰林院的4年中,维新运动渐入高潮,他在思想感情上同情、支持维新派,服膺谭嗣同,但又因康、梁“皆在炙手可热之时,耻相依附,不往纳交”(《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而且他还认为,中国如此之大,积弊如此之深,不在根本上着手,单靠几道上谕要把腐败局面转变过来,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并不赞成维新派的一些具体做法。戊戌政变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培养革新人材,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蔡元培口述,黄世晖记:《蔡孑民先生传略》)于是,他决心从培养人材的根本途径着手,自觉地迈上了“教育救国”之路。

蔡元培总结戊戌变法的经验,决定委身于教育,便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秋天离京返乡。他先在绍兴中西学堂任监督(校长),捉倡新学。由于新派和旧派斗争激烈,两年之中他换了数个学校。《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他对清廷的腐败更加不满,渐生反清之志,决心把教育实践与反清革命联系起来。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他与章炳麟等发起创立中国教育会,出任会长,“表面办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蒋维乔;《中国教育会之成立》),并先后创办爱国女校、爱国学社。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冬与陶成章等在上海创立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出任会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由孙中山、黄兴指定为同盟会上海分部主盟员。以后又加入何海樵等在上海组织的暗杀团,策划炸毙清朝大吏,因而一时以“翰林革命”蜚声海内外。

在此期间,蔡元培还有两件事在知识界发生了广泛影响。第一件是他的元配王昭于1900年病逝,续娶时他提出了征婚的5个条件,(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这是冲破封建礼教的大胆举动,使时人为之一惊。但他不受舆论束缚,终于在次年访得天足、工诗画的江西女子黄仲玉,与之结婚。第二件是创办爱国学社,接纳南洋公学退学学生就读。1902年10月,南洋公学发生学潮,总办贴出告示:“五班学生聚众开会,倡行革命,着全体一律开除。”各班学生为抗议压迫,145人相率退学。蔡元培同情和支持学生的民主要求,决定另组学校接收这批学生。他亲自去南京向蒯光典借钱,临行时家人赶到轮船码头,告知长子阿根病重气绝。他挥泪嘱托送行的朋友代为处理后事,毅然登轮而去。3天以后他借到6,000元回到上海,爱国学社得以挂牌成立。他出任学社总理,吴稚晖任学监,聘请章炳麟,黄炎培、蒋智由、蒋维乔等为教员,接纳南洋公学退学学生入学。爱国学社倡言革命,改革教育,组织讲演团,搞得生气勃勃,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仍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人才。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提名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获各省代表会议通过。1月9日成立教育部,暂借江苏都督府内务司的三间空房办公。蔡元培则着力于选拔部员、确定教育方针、制定学制等项大事。他先后罗致了蒋维乔、王云五、许寿裳、鲁迅等人到部任职,确定了教育部下设普通、专门、实业、社会、礼教、蒙藏6个教育司。又制定和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及其他一些法令。他自己又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他领导教育部同仁,对于清末封建主义的旧教育进行了大刀阔舞的改革。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教育方面的进步要求。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原题为《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后改题)发表于1912年2月8日、9日、10日的《民立报》上,这是第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纲领。他在文中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5项封建主义的教育宗旨,改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批判并废除了忠君和尊孔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坚持将其删去。他从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的要求出发,对新的教育方针进行了解释:军国民教育属于体育,其培养目标是强兵自卫,恢复国权,破少数军人拥兵自雄的局面;实利主义教育属于智育,要求学生掌握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求国富民殷;公民道德教育,即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公民道德的基本内容:世界观教育,意在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之长,以打破2000余年墨守孔学的旧习;美感教育,培养学生有高尚情操,“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破生死利害的顾忌”。他认为新教育方针的这5项宗旨,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样,就为改革旧教育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依据。

蔡元培主持教育部期间,对教育的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实际步骤,如:将过去的学堂名称一律改为学校;禁用清朝学部颁行的教科书,重新修订教材:小学废止读经,奖励女学;小学实行男女同校;小学不得用体罚;小学年限从“癸卯学制”的9年改为7年,中学和初级师范由5年减为4年,废止清朝的贵胄学堂,将其合并于普通学校除高级师范外,鼓励私人创办各级各类学校;注意蒙藏教育,专设蒙藏教育司加以管理。这些改革虽然只是初步的,但毕竟是融中西教育之长,立破旧立新之义,在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

1912年7月,蔡元培因不满于袁世凯篡权后实行的专制统治,愤而辞去教育总长之职,9月,赴德国学习。这时他已46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并在世界文明史研究所作研究工作,1913年4月因宋教仁案发生返回祖国。“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于9月再次出国,赴法国从事学习和研究。1916年,他在法国与李石曾、吴玉章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及华法教育会。华法教育会成立后,由蔡元培出任中国会长,欧乐任法国会长。吴玉章在述及华法教育会时曾说:“其目的约有四端:一曰扩张国民教育,二曰输入世界文明,三曰阐扬先儒哲理,四曰发达国民经济。”(《东方杂志》第14卷第6号)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的成立,为组织和资助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作出了贡献。

蔡元培在法3年,国内风云变幻,1916年6月,袁世凯的皇帝梦最终破灭。9月,蔡元培应允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教育总长范源濂在致蔡元培的电报中说:“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师表群伦。海内人士咸深景仰,用特专电敦请我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务祈鉴允,早日回国,以慰瞻望。”(高平叔:《蔡元培年谱》)1917年1月,蔡元培到职视事。从1917年至1926年,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达10年之久。在这10年中,他遵循思想自由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方针,以学术造诣为主,选择聘任教员,引导学生注重自由研究,使北京大学成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蔡元培来北大之前,学校教学内容充满着封建专制说教和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校风也极端腐败,学生嫖娟宿妓为常事。蔡元培到校后大力加以整顿,在开学典礼上向学生提出三事:一是抱定宗旨,研究学问,“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二是砥砺德行,力挽颓俗;三是敬爱师友,以诚相待,切磋学问。这是他对北大学生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他整顿和改革北大教育的具体目标。

他改革北大教育的措施之一是广延名师。到校不到10日,即聘请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随后又陆续聘请了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周作人、杨昌济、李四光、翁文灏等著名学者来校任教。他聘请教授以学术造诣为主,不受年龄、学历的限制。当时教授中有不少年轻人,如徐宝璜当时25岁、朱家骅26岁、胡适28岁,最小的梁漱溟只有24岁。梁没有大学文凭,竟出任印度哲学教授。与此同时,他又顶住压力,坚决辞退了一些不学无术的本国和外国教员。对于有一技之长的旧派人物,例如拖着长辫的复辟论者事鸿铭,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等人,亦能“兼容并包”,让他们发挥其专长。

蔡元培改革北大教育的措施之二是树立探求科学真理的新风。“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为了促进对科学真理的研究和追求,在蔡元培的推动下,1917年底,北大文理法三科相继成立了研究所,学生中的各种学术社团也应运而生,改变了以往沉闷的空气,使学术研究空前活跃起来。当时学校的社团有进德会、哲学研究会、新闻研究会、平民教育讲演团,地质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教育研究会等。教职员和学生都可参加社团,切磋学问,探求真理。教师中举办刊物的风气极盛,除《北京大学日刊》外,还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努力周报》以及守旧派的《国故月刊》,其中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影响最大。《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孔教与国粹,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蔡元培改革北大教育的措施之三是改学年制为学分制,允许学生自选部分科目,以提高学习兴趣和自我研究能力。本科学生读满80学分即可毕业,其中一半为必修课,一半为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外系课程,考试及格纳入总的学分。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注入式”,提倡学生自动、自学、自助、自己研究,教师进行启发式教育,注意因材施教。

此外,蔡元培还在管理上提倡“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改变入学限制,招收旁听生;提倡男女平等,招收女生入校等。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采取的一系列整顿改革措施,环绕着一个总的目的,即提高北京大学的学术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合格的人才。五四运动前后,蔡元培随着时代潮流而前进,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主张平民教育,办起了校役夜班、平民夜校、平民教育讲演团。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