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谋划世界的100次会议(下)
10834300000040

第40章 中东和会——阿以双方40年后在一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中东这块土地上,充斥着血腥味的枪炮声。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对抗,造成了这里长期动荡不安。血和泪已经流得够多了。人们渴望和平……

1991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东和会首次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经过40多年交战状态和五次战争后,第一次坐在一起,探讨中东地区的和平,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转机。经过22个月、11轮谈判的曲折历程,在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终于达成了相互承认的协议,这标志着中东和平进程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东,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是西方文明的第一块奠基石。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小城耶路撒冷,更是举世闻名,它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在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这里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

今天的中东问题,说到底是巴勒斯坦问题。这是阿拉伯和以色列争端的关键。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在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它北与黎巴嫩接壤,东与叙利亚、约旦为邻,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相连,南端的一角临红海的亚巴喀湾,面积2.7万平方公里。它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地”。早在公元前3000年,有一批从阿拉伯半岛迁移来的半游牧部落的迦南人开始在这里定居。他们在公元前2000前,在这里建立了迦南国。此后爱琴海沿岸的腓尼基人又来到这里,建立了“腓尼西亚”国家。他们称这里为“巴勒斯坦”。意思是“腓尼基人的土地”。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犹太人的祖先希伯莱人从幼发拉底河沿岸迁至巴勒斯坦。

希伯莱人从前是游牧民族,但他们很快便吸收了迦南文化,开始定居。希伯莱人在巴勒斯坦不断与迦南人、腓尼基人以及当地部落作战,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犹太部落的联合。公元前1020年,希伯莱人在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区和约旦东部建立了第一个希伯莱人的国家,定都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在希伯莱语中意为“和平之城”。犹太人先后在这里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殿,使它成为犹太人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公元前923年,这个国家分裂成两部分,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北部的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征服,其居民逐渐被亚述人同化。公元前586年,新兴的巴比伦王国灭了犹太王国,国王和大部分居民都被掠往巴比伦。此后,巴勒斯坦一直处在周围国家的占领、争夺之中。它先后被波斯、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族轮番占领。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允许当年被巴比伦掳去的部分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并在耶路撒冷附近恢复一个附属小国,重新定居下来。公元前143年,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摆脱了希腊马其顿王的统治,建立了马卡比王朝,取得了80年的独立。公元前64年,罗马帝国入侵巴勒斯坦,并在巴勒斯坦实行残酷统治,这引起了犹太人的强烈反抗。他们曾先后4次举行大规模起义,遭到了罗马帝国的血腥镇压,有100多万犹太人惨遭杀戮。此外,有大批的犹太人被掠往欧洲,沦为奴隶。余下的犹太人则大部分被逐出巴勒斯坦,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主要去往英、法、意、德等西欧国家,还有一部分到了俄国、东欧和北美等国。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上兴起。公元637年,巴勒斯坦成为新兴的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开始大量涌入巴勒斯坦。在长期共同的生活中,他们同当地的阿拉伯人一起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从此他们便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1099年,欧洲十字军东征时曾占领了巴勒斯坦,并建立了耶路撒冷国。1187年,十字军被当地各民族击败,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大部分土地获得了解放。1517~1917年这400年间,巴勒斯坦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地。奥斯曼帝国解体后,它又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犹太人在离开巴勒斯坦后,就开始了四处飘荡的生活。在长达1000多年的流浪生活中,他们的处境异常悲惨,遭受到种种迫害。这种迫害始于罗马帝国把基督教当作国教之日,到了中世纪则愈演愈烈。1789年法国革命后,对犹太人的迫害有所缓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这种迫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中世纪的欧洲,犹太人为什么会遇到种族迫害呢?日本的田上四郎在他所著的《中东战争全史》一书中是这样认为的,这是由于他们认为自己是“神所选择的子民”,执着地信奉犹太教和坚持其生活方式,难以同化于其他民族之中。中世纪基督教社会把犹太教视为邪教加以取缔,并确立了“格教制”(把犹太人圈在某一地区隔离起来的制度)的基础。后来,在1215年又引进了异教徒佩带特别徽章的制度。这时,决定把犹太人驱逐出境的国家接连不断地出现。1290年英国公布了驱逐令,1306年法国也宣布驱逐犹太人。此外,犹太人在职业上也受到种种限制,因为基督教禁止放高利贷,所以他们被迫从事当时最受人鄙视的放债行业。正因为如此,有钱的犹太人更加引起基督教徒的反感。

到16世纪,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天主教教会的绝对统治动摇了,与此同时,对犹太人的迫害也逐渐缓和下来。1789年法国革命使犹太人解放的空气高涨起来。拿破仑正式承认犹太人共同体的自治权,1808年恢复了古代犹太人会议。拿破仑下台后,欧洲掀起了复辟浪潮,特别是德国,在俾斯麦时代出现了根深蒂固的反犹太主义。1881年俄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又开始了。于是,大批犹太人从俄国、东欧各国向外迁徙,移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地。从1881年开始到19世纪末,有60余万人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犹太人认为逃脱种族迫害的唯一出路是离开欧洲,创建自己的国家,然后移居到那里去。1896年,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创始人西奥多·赫茨尔在他的小册子《犹太国》中明确地提出了这个主张。不久,这本小册子便成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经典,一个“返回耶路撒冷锡安山,创建国家”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从此兴起。移居美国的犹太人,1903年是150万,而1928年则达到30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犹太人大部分居住在欧洲,1941年至1945年期间被希特勒屠杀的犹太人超过600万,其结果使欧洲的犹太人社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导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促进了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从1930年至1944年期间,从欧洲迁居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约4.4万人。迁居到南北美洲的有37万人,其中迁居美国的为24万人。1942年5月,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在纽约的比耳特莫尔饭店召开紧急理事会,通过了“比耳特莫尔纲领”,把目标由建设“民族之家”改为建设“国家”。1944年2月,事情发展到把要求无限制向巴勒斯坦移民和在该地建设犹太国家的决议案提交给美国参众两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对立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时,针对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救济犹太人作为一项国际性问题被提了出来,犹太复国主义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犹太人反对英国限制犹太移民的斗争愈演愈烈,美国政府也施加压力,使英国政府进退维谷。结果,英国于1947年4月把巴基斯坦委任统治问题提交联合国。为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联合国大会设立了由11个国家组织的巴基斯坦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亲赴巴勒斯坦调查之后,于1947年9月,向联合国提出了两种方案:由加拿大、捷克等7国提出的“多数方案”,主张把巴基斯坦划分成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实行国际化;由印度、伊朗和南斯拉夫3国提出的“少数方案”,主张成立巴勒斯坦联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分别实行地方自治,并限制犹太移民。最后,“多数方案”在1947年11月29日的联合国大会上得到通过。

但是这个分治决议不仅没有使阿以民族矛盾得到缓和,而且由于在领土划分上的不公,进一步加剧了矛盾。决议规定:阿拉伯国的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犹太国的面积为1.4万多平方公里;耶路撒冷及其郊区由联合国管理。按照这个决议,占人口总数2/3以上(约130万)的阿拉伯人得到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2.88%,而占人口总数不到1/3(约60万)的犹太人得到的领土却占56.47%。但在决议通过前,犹太人所占的土地只有总面积的6%。这就意味着阿拉伯人还要让出大片的土地给犹太人。显而易见,这是阿拉伯人所不能接受的,这也必然会加深双方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