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8日,美国总统里根和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举行两国首脑会晤,签署了完全消除中程导弹的条约。中导条约规定,双方分阶段在全球销毁美苏两国的陆基中远程核导弹(射程1000~5500公里)和陆基中短程核导弹(射程500~1000公里)。按照该条约,前苏联已部署的1500枚中程导弹和美国已部署的350枚中程导弹将在3年内销毁,并在销毁的过程中建立严格的核查制度。对于中导条约的签订,戈尔巴乔夫声称是在“栽种一棵能够变成和平大树的幼苗”,而里根则希望这是改善双方关系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回顾美苏多年以来的关系,可谓紧张与缓和相交替,对抗与对话常起伏。美苏第一次缓和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赫鲁晓夫访美与艾森豪威尔会晤,产生了所谓“戴维营精神”。但不久发生了美国U-2间谍飞机入侵被前苏联击落事件,60年代初又出现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导致美苏第一次缓和告吹。第二次缓和始于70年代末,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相继互访,签订了一系列文件。接着举行了欧安会,缓和气氛一时弥漫欧洲;但正是在一片缓和声中,前苏联大举渗入红海与非洲之角,开始部署威力巨大的SS-20中程导弹,并在1979年底入侵阿富汗。于是第二次缓和偃旗息鼓,重新让位于紧张和对抗。
中导条约的签订则犹如又吹起了一股春风,打破了美苏关系之间的坚冰,开始了第三次缓和。不过,这次缓和是美苏双方互有需要,各有所获,在都面临重重困难的背景下形成的。正如美国著名专栏专家哈什所言:当时美苏双方“都处于需要从冷战的代价和紧张中缓一口气的境地”。
1981年11月30日,美苏开始正式谈判。双方你来我往,建议、方案接连不断,讨价还价异常激烈。里根总统提出“零点方案”,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则以“分阶段裁减方案”相对抗。前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发出“同等裁减”的建议,美国则公布里根总统“致欧洲人民的公开信”。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坚持对美国发展太空武器进行限制,并要求把中导、战略武器和太空武器三者联系起来一揽子解决,美国则加以拒绝。前苏联主张“欧洲双零点方案”,美国则抛出“欧洲双零点加100”和全球“双零点方案”。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美苏终于在1987年9月18日相互让步的基础上达成了原则协议,11月24日就消除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问题完全达成协议。1988年5月27日和28日,美国国会和前苏联最高苏维埃先后批准该条约。6月1日,两国首脑在克里姆林宫互换中导条约批准书,并在互换批准书的议定书签字。
美苏销毁中导条约的签订推动了裁军谈判的深入开展,使国际局势趋向有限缓和,同时也推动国际格局进一步从两极向多极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