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现代生活与健康
10832700000044

第44章 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

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个误区:对于孩子,大人们“关注成功重于失败,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的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该求教于心理医生。

我国儿童的心理健康标准:①智力发育正常。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②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儿童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③正确认识自己。儿童自尊、自爱、自重,他们既能客观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把握自己。④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儿童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⑤稳定、协调的个性心理。健康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协调一致的个性系统。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

1.儿童心理问题原因

(1)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出现问题。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少年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产生消极情绪,不爱学习,敌视同学等。由此可见,家庭破裂会使少年儿童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

(2)儿童自身弱点的不良倾向: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期的少年儿童,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此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因此,少年儿童自身的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3)学校教育失误的不良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具有完美的个性和人格要比拥有智慧和能力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用人已不仅仅考核专业技能,却越来越需要心理素质较好的人才。可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且,学校也存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的问题,有的教师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甚者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对考分高的学生或家长、有钱有地位的学生另眼相看,对学习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当成另类看待,这也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

(4)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往往使少年儿童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前感到无所适从,这对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害的。社会风气中的积极方面如新风尚对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进作用,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腐蚀少年儿童的心灵,有些少年儿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讲究吃喝玩乐,说大话、假话骗人。

2.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表现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自卑儿童早期表现:①情绪低落。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②过度怕羞。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③拒绝交朋结友。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④难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⑤经常疑神疑鬼。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责怪自己。

(2)多动儿童: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停如咬铅笔、咬指甲、咬衣角等。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3)焦虑心理: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缺乏、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惶恐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4)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5)攻击行为: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6)恶劣的人际关系: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7)孤独症:这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8)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9)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儿童吸吮手指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下列特征表现:几乎整天把手指放在嘴里吸吮,睡觉时也吮,有的不吮就睡不着。通常固定吸吮某一个手指,使手指水肿、变细、变尖。由于长期吸吮,可使面颌变形、牙列不整齐、牙齿闭合不良等,并易感染疾病。吸吮手指不仅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同时也是儿童内心紧张、压抑、忧虑、自卑、敌对感的情绪表现。因此,必须及早进行预防和矫治。

(10)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11)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12)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13)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14)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己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15)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16)入睡困难: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7)夜惊: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8)睡行症: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9)梦魇: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20)偏食: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占10%。

(21)拔毛癖: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或以上的儿童。

(22)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23)退缩行为: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24)依赖行为: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25)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26)神经性尿频: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27)神经性呕吐: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8)性识别障碍: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3.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对策

就是唤起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来关心儿童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帮助儿童把不良的心理表现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1)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少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心理发育与形态和生理的发育是一样的,都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方面,他们是密切相关的,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也是统一的,不可分割和相互影响的。例如,精神发育迟缓的儿童往往伴有体格和生理功能的障碍,而体格发育不良的儿童又常常会引起严重的情感和精神症状,那些从小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往往孤僻,不合群,说话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较差;相反,那些从小受父母过分溺爱和娇惯的孩子,往往发展为任性、骄横、自私自利,一切随心所欲的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将会遭遇许多困难,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其次,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在儿童时期普遍存在,有15%的儿童少年有不同程度的情感和行为障碍,有些成年期的精神症状,如精神分裂症、行为障碍等,在儿童时期都有表现。所以,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认识到,预防成年人的精神疾病应该从小抓起,所以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对儿童的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2)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要积极预防并早期治疗各种心理障碍,使儿童有一个健全的精神系统,有良好的感知觉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早期教育,促进智力开发,帮助儿童自觉克服各种不良行为,培养健康的情感和开朗的性格,使每一个孩子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人是喜欢学习的,而且能够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在学习中发挥出来,以获得成绩,同时能从学习中得到满足,因此他常常乐于学习。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他乐于与人交往,而且能够经常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如尊敬、信任等)多于反面态度(如怀疑、憎恨等)。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悦纳自己,不自卑,并且努力发展自己身心潜力,即使对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够正确对待,而不做无谓的忧怨。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做出正确、客观的观察和健全有效地适应,正视现实,而不逃避现实。

(3)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多年形成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作为教育的实实在在的行动。长期以来,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学生只有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致使我国从小学教育就只强调考分,而不顾个性、人格的完美成长。为了考高分,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让孩子有一时休闲的时光,无休止地补各种文化课,使孩子四体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试名次,一旦考试失利,便哭闹不休,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必须认真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态度,让他们懂得,无论将来做什么,只要对社会有用就是成才。

(4)正确引导:坚持正确引导,是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所需求的。首先,针对少年儿童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及少年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其次,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如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培养优等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自信心,以塑造各种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品质。这里所说的面向全体,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的心理指导相结合,使每个少年儿童都得到健康发展。

(5)改善家庭环境:有的儿童生活在不和谐、无欢乐的家庭里,父母感情不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有的家庭缺少相互交谈的机会,对儿女的学习和生活要求漠不关心,又不加以有效指导;有的对儿童少年无原则的迁就、溺爱,使之任性胡为,成为家中一切活动的中心,仿佛全世界都在为他而转,从而养成了孩子目中无人,傲慢自大的性格,一旦入学以后,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和其他小朋友平等的分享一切,再不能随心所欲的独占一切了,这就使完全缺乏这种思想准备的儿童遇到很大困难,心理卫生问题发生机会很高;有的父母对儿童漠不关心,弃之不管或责备,动辄打骂,随心所欲的改变儿童的要求,许诺和惩罚方式时紧时松,这都是影响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所以,在家庭中,家长要处处以身示范,严格要求自己,合理教育,培养少儿良好习惯,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要创造轻松、自由的家庭气氛,因为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的第一驿站。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少年儿童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闹闹的家庭气氛或父母各奔东西的家庭,由于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致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着想,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6)优化校园的心理环境:有些儿童智力差,学习慢,理解能力差,容易挨教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讥笑;有些儿童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给教师留下不良印象,也经常受训斥,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加剧了情感和行为的障碍。有些学校片面地加重学生的课外作业,考试、测试频繁,使学生对学校产生恐惧感,从而加剧了心理压力。学校应该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开展各种有益于儿童少年身心发育的各种活动,如夏令营、少年科技活动、儿童活动中心、体育竞赛、读书报告会等寓教育与活动之中,让每一位少年儿童都能自由健康地交往,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完善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对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学校、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他们,通过心理辅导,教会他们自我调节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看待现实,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培养乐观的进取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