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现代生活与健康
10832700000035

第35章 家庭教育

社会经济发展也给几千年的平静、稳定的中国家庭带来了冲击和裂变,单亲家庭、破损家庭、过度溺爱的家庭、失落了爱的家庭、富有家庭、贫困家庭、知识家庭、工农家庭、失业者家庭、社会主流家庭、社会底层家庭等不断出现和分化,使中国的家庭结构、家庭形式、家庭生活、家庭环境更趋多样化。儿童生活的主要地方是家庭,父母及家庭成员生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稳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家庭环境

家庭是儿童成长、学习、发展并形成自我价值观,构建生命目的,形成良好品质及习惯的最安全最重要的起源地。儿童是家庭结构的主要成员之一,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者,尤其是母亲,理应担当起哺育婴儿、教育孩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真正的第一位教育者。儿童生命的最初2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即很难弥补。没有任何代理机构有能力替代亲生父母亲自抚养的重要性,不管这些机构受过多么好的培训,工作人员多么有爱心,懂得多么丰富的专业知识、多么悉心照料那些没有父母的儿童。只有在家庭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幼儿的身体、心灵、情感和精神才能得到充分展开,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1)家庭气氛: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情感共同体,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氛围,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处理好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情感氛围的另一个构成是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使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乐观向上,这不仅能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馨,体验亲情和尊重,从而能有心情愉快,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和谐,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可能会给幼儿学习情绪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会导致其长大成人后情绪控制能力低下。家庭成员不和睦、家庭经济管理混乱、家庭成员不健康的爱好、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实际丧失或有丧失的危险等。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亲子关系:父母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在大多数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显然父母永远处于主导地位,现实生活中,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父爱、母爱的扭曲。这种父母之爱极易走极端:一是溺爱,父母对子女过分迁就,孩子易形成以我为核心的优越感,形成自私、骄横、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二是粗暴之爱,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一味服从家长的意愿。这种家庭独裁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情绪方面表现为孩子情绪的压抑,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情绪发展受到潜在的阻碍。正常的父母之爱应该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之爱。孩子是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的统治”,即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唯有首先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才能抚慰孩子的情绪。家庭是幼儿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儿童遭遇到最初的经验,这将决定他是否有安全感、被爱等情感,或者是焦虑、憎恨等情感。欢乐和谐与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父母双方应该彼此相爱,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愿意设法帮助孩子,使他了解父母。但想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仅有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还是不够的,还要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的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

(3)教养态度: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权衡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专制型家庭,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其实,长期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幼儿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助,有些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经质等心理特征。放任型家庭中父母往往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养成孩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但这些孩子的创造力和社会性发展较好。严厉型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认为必须全力以赴保证孩子的学业,为此无视儿童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设置许多清规戒律,并过多和过早地对孩子施行正规学业教育。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长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态度是比较可取的教养态度,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4)教育方式: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培养聪明的孩子要有一个相应的家庭环境。在美国,经过一些教育部门的研究和调查,培养聪明孩子的家庭环境标准已经出台。这些专家们认为,有益于孩子智商发展的家庭环境是这样的:

①家应该是一个语言性的环境。孩子的基本能力是语言能力,如果语言能力得到增长,那么认识数字、社会性的能力也会相应地获得增长。因此,家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首先应该是一个语言的环境。家长应该用优美、规范的语言和孩子交流,在良好的语言环境里,幼儿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最优、最快和最好的发展。

②家应该是一个能激起好奇心的环境。美国一些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只根据学习能力与别的孩子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应该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使孩子具备健壮的身体和独立的生活能力。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先决条件。培养孩子好奇心,家必须是一个能够激起孩子好奇心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父母是关键性的因素,他们应该不断地创造一些氛围,或者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孩子的好奇,引导他去思考、探索。

③家应该是一个知识性的环境。一个知识性的环境是促使孩子多思多想,并且走向正确方法的途径。智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要靠孩子自身的力量发展获得的。为了增长孩子的智力,父母应该为此积极准备一个知识性的环境。

④家应该是一个有趣味的环境。在孩子智商发展的教育中,父母切忌使用生硬、枯燥、强制的手段,而应寓有意于无意之中,寓教育于娱乐之中,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家庭教育具有趣味性。否则,就会压抑孩子的情绪和智力的发展。

⑤家应该是一个训练的环境。美国的儿童发育和健康研究专家发现,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目、耳、手的协调训练极为重要。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创造一些孩子可以用耳听,用眼睛辨认,练习手指灵敏度等游戏环境,反复训练孩子的目、耳、手的协调动作,刺激大脑,使其智力迅速发展。

2.心理发展

家长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期望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儿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过分拔高对子女的期望,不但起不到积极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所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这样逐渐提高要求,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父母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态度,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到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现实生活中,孩子不如意时要宣泄其不满情绪,但孩子的宣泄有可能受阻,因为他(她)的情绪宣泄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宽容;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情绪的发泄可能较为频繁,父母难以忍受,于是造成感情冲突,结果可能是父母情绪占了上风,而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抑郁纠结,逐渐积累,等待下次更猛烈的爆发。这样下去是危险的,孩子情绪不仅得不到宣泄,反而越积越多,情绪发展有可能走向消极方面。因此,发展儿童的情绪智力,应特别重视家庭情感氛围的作用和影响,要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建立起理解、宽容及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目的地帮助幼儿实现其情绪的宣泄。

3.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的家庭有以下几种。

(1)不和睦的家庭:夫妻常因家庭琐事闹矛盾,轻者吵闹,重者打架,或因父母一方性情暴躁、独断专横,家庭成员不和等。家庭没有欢乐感,孩子感到压抑,变得胆小、委琐。

(2)不检点的家庭: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注意检点行为,言谈没有分寸,举止过分亲昵,有意无意地向孩子传递“性信息”,导致孩子过早萌生性意识和产生性冲动。如果家长无教育引导措施,孩子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3)不自尊的家庭:父母私心严重、爱占便宜、偷捞东西、蛮横护短、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熏陶,便会形成心胸狭窄、刁钻自私、患得患失的不良性格。

(4)不廉洁的家庭:父母掌握一定权力,或有社交能力,又不廉洁自律,时常贿来赂往,生活铺张浪费。孩子容易滋生好逸恶劳、势利尖刻、唯利是图的品行。

(5)不开明的教育:父母文化素质低,家庭无文化氛围,很少与外界交往,教育观念封建愚昧。这种家庭的孩子反应迟钝、孤陋寡闻、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6)不健全的家庭:单亲家庭或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家的家庭,孩子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扭曲变态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