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现代生活与健康
10832700000032

第32章 单亲家庭儿童

在我国,单亲家庭的数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由此带来的单亲儿童身心健康问题已逐渐显露出来。儿童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如何使这一特殊群体健康发展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传统观念对单亲家庭及其成员往往有一定的歧视与偏见,认为单亲儿童缺乏管教,身上有很多坏毛病或习惯,由此避之如瘟疫,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所以,大众传媒应当积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国人客观、公正地认识与评价单亲家庭及其子女。媒体对其报道时应注意适当宣传他们坚忍不拔的良好品质,促进整个社会对单亲家庭及单亲儿童群体形象的重新定位,逐步消除歧视与偏见,为单亲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平等、友善、和谐的社会环境。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1.单亲儿童生活环境

(1)家庭因素:单亲儿童都经历家庭破裂带来的极大痛苦,单亲家长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也会发生变化。首先,部分单亲家长面对家庭破裂,情绪、情感上表现出抑郁、烦躁或怨恨,这些负性情绪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共同生活的儿童,由此形成的压抑的家庭气氛也必然抑制着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产生。其次,部分离异家庭的单亲家长对家庭破裂不能正确对待,在子女教育上出现偏激的言语和行为,导致儿童对父母另一方充满仇视。这种仇视情结一旦植根于儿童的内心,就会泛化到其他社会行为上,导致内心偏激、行为极端的倾向。最后,一些单亲家长感到愧疚与自责,从此对子女溺爱有加、百依百顺、偏袒缺点,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弥补孩子情感上的缺憾,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任性、跋扈、缺乏自制的行为方式与习惯。

(2)学校因素:每个人最初获得自我评价与体验的主要途径是将自己与周围同辈群体相比较,而学校是同辈群体最集中的场所。单亲儿童最容易在学校里与同班同学相比,他们会发现自己在情感与物质上都低人一等(因为父母一方的缺失必然导致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于是自惭形秽、否定自我。由此消极的自我体验也就结伴而生。相当多的单亲儿童出于自我保护,不得不对家庭变故保持缄默,以致脱离群体、自我封闭。

(3)社会因素:首先,中国传统观念非常重视家庭结构的完整与稳定,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离异、未婚生育等还是会招来非议。流言蜚语对单亲儿童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常常感慨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其次,周围人们的同情、怜悯对于心理敏感、脆弱的单亲儿童来说有时并不能理解,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最后,父母一方有明显行为过失的单亲家庭儿童更容易遭受来自社会的歧视,被同辈群体孤立,为了维护自尊,他们往往用充满敌意的态度应对,行为显得逆反粗暴、富于攻击、缺乏自制。

2.单亲儿童健康教育

(1)提高单亲家长的教育素质:家庭破裂后,家庭成员悲伤、愤怒或者抑郁是人之常情。有理性的人应当端正认识,尽量并尽快克服消极情绪。与儿童共同生活的单亲家长应尽量、尽快克服消极情绪,不要无谓地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切忌将自己的不良情绪传染给儿童,更不能发泄到儿童身上。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自我评价与自我体验。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给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所以,单亲家长应尽量抽出时间与儿童交流,学会倾听儿童的心声,了解儿童内心的渴望及要求,及时肯定儿童的成绩,提高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认同感与价值感,培养融洽、和谐和乐观的家庭气氛,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霾,促进他们的自我评价与自我体验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3)正确的家庭教育:家庭破碎不能成为溺爱或遗弃儿童的理由,单亲家长应始终尽到自己为人父母的职责,不能溺爱或放任自流。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生活的断裂会对人格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家庭结构与家庭教养方式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单亲家长应尽量做到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不要发生太大变化,保持家庭教育前后的一致性与连贯性,避免儿童无所适从。离异的单亲家长应当引导儿童尽量理解父母的生活选择,客观认识现实,了解父母虽然不再一起生活,但对子女的爱仍然像以前一样,莫让儿童产生被父或母遗弃的感觉;要让儿童定期与另一方团聚、交流、共享快乐时光,确实体会父母的爱没有缺失。如果离异后的夫妻能够彼此尊重,保持积极的交往,共同承担儿童的教育责任,那么儿童就有更好更多的心理调适机会。一些单亲家长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后,就将儿童当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和全部的生活内容,试图全方位地掌控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衣食住行、同伴交往到学业、理想处处监管或干预,将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强加给儿童,儿童从此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空间,背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妨碍了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或者形成逆反心理,疏远了亲子关系。单亲家长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资讯主动学习一些心理健康和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另一方面可以逐步改善原有的不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帮助儿童尽快地适应新的家庭环境,以获得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良好的自我体验。

(4)学校教育:单亲家长应经常与儿童的老师沟通,了解儿童的学习、心理发展变化情况,请教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他们的自我意识向健康、健全的方向发展。如果发现儿童的心理或行为出现问题,单亲家长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或者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切莫任其积累发展。学校是儿童的第二个家,当单亲家庭教育缺位时就需要学校教育补位。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可以协助单亲家庭学生顺利化解发展中出现的自我意识统合危机。首先,学校及教师要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基本情况,可以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学习、生活和情感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积极的指导,善于发掘并表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自我评价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改变同辈群体对单亲儿童的偏见,有助于建立平等、融洽的学校教育环境。其次,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班队的引导作用,倡导团结友爱、平等尊重的校风、班风,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提高他们的乐群性,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帮助他们真正融入同辈群体,让其体会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和归属感,优化自我体验,规范社会行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关爱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伤害他们本已脆弱而敏感的自尊心或者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最后,学校及教师应保持与单亲家长的联系,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单亲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单亲家长提高管理教育子女的素质和能力。

3.社会保障

许多单亲家庭生活困难,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儿童的心理需求。因此,政府应当给予单亲家庭一定的经济支持,这样至少可以确保单亲家庭儿童的基本正常生活,减轻单亲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也给单亲家长留出了关注儿童精神生活的时间和精力。单亲儿童这一庞大的群体也需要社会救助。相关的民间机构或组织应积极开展力所能及的帮困活动,比如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单亲儿童入学,帮助单亲家庭改善经济状况,或者组织单亲儿童参加社区内的各种活动,以拓宽他们的交往空间、优化他们的自我体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