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与太阳一起行走
10830000000029

第29章 菱秀水乡

一方水土,因风雅而美丽。一个古镇,因历史而闻名。位于苏中平原的溱东,怀倚里下河、身滨溱湖水,河网密布,沟渠交织,畦田相望,阡陌如绣。湖、滩、荡点缀其间,稻浪、荷塘、蟹池、菱荡随处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中期,溱东“开庄遗址”就有人类环水而居,靠水而生,依水而存的活动印迹,“青蒲阁皇娘登龙舟”传说之处,水乡泽国,风光旖旎。

“浩浩者水,育育者鱼”。水,不仅养育了溱东人,而且渗透于溱东人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蕴育了独特的水乡饮食文化。这种文化,清丽委婉,外巧内慧,情调殊异,自成一格。

畦田之利,利在鱼稻;溱东之美,美在菱藕。水乡地湿,水生植物就多,溱东的先民们长期从事水生植物的种植、采集,培育出菱藕、茨菇、荸荠等,因此,菱和藕、茨菇、荸荠统称为“水乡四秀”。

菱,生长在水中,与绿波依偎,与红鲤相吻,经受风的爱抚,水的拥抱,蝶的撩拨,蛙的挑逗,风起时,根扎得沉沉的,叶立得稳稳的,不随波逐流。狂风暴雨,烈日雷电从没有动摇它生根、开花、结果的信念。因此,在诸品之中,尤以菱为上品。

每年三月,花开水暖的时候,溱东人就从集市上买回菱种,往水乡的沟河,水塘中一撒,清明后,清粼粼的河面上浮起一个个梅花形的菱盘,星星点点,不久就漫满了整个河塘。立秋前后,密密匝匝的菱盘上开出一朵朵粉白色小花,结出一只只鲜嫩的菱角。

菱花开了谢去。翠绿的菱叶装扮着水面,满目碧翠,并有了“南岸雨声北岸晴,青荷盖上断虹明。方舟载得菱歌去,十里莲塘蛙乱鸣”的迷人景致。

过了处暑,“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正是采菱的好季节。晴空万里,白云悠悠,波光潋滟。大姑娘小媳妇们,呼朋引伴,搭上红红绿绿的兜头,色彩鲜亮的衣裳,把腰肢勾得细细的,她们乘菱舟,举兰棹,开水纹,竞逐于菱叶之间,挥起纤手翻动菱蓬,摘下水灵灵、嫩生生的鲜菱。

水乡溱东菱塘遍布,菱种繁多,河湖沟塘,遍植菱秧,菱角也是多种多样,有四角菱、两角菱和无角菱,还有野生的三角菱,从皮色来分,又有青菱、红菱、淡红菱之分。常见的菱角,两头尖尖,好像“金鼎”,还有种红菱,两角伸展弯尖,仿若振翅飞翔中的蝙蝠。因此,溱东人还喜欢将菱比喻为柔美的佳人,这恐怕是有一点道理的。

“我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是围墙”。面对倒映在水中的稻穗,苍翠的树木,摇拽的芦苇,姑娘们情不自禁地亮开嗓子,唱起了丰收的采菱曲:“欲采新菱趁晓风,河西采遍又河东,满盆载得胭脂角,不爱深红爱浅红。稻黄鱼肥桂子香,八月菱角舞刀枪,小伙起藕赶早市,姑娘采菱供月亮,菱秧攀在莲荷上,月里嫦娥当红娘。”

一边采菱一边歌唱,“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谁想南朝梁元帝《采莲赋》中所写的情景,千年之后复现。脆生生的菱歌,和着轻风细流,在水面上飘动。水乡菱藕熟,晴野稻苗新。姑娘们采着采着,菱角立时起仓,载得一船清香,一船希望。

菱角上市了,菜场集市上又见卖菱的担子。买下一两斤鲜菱,喜得孩子们活蹦乱跳;卖菱女眉眼笑成弯弯的月牙,她们捋起袖管,露出白嫩浑圆藕段般的手臂,一捧又一捧忙不迭地往人家篮子里送菱角。不过,姑娘们自家很少买菱。不是不爱吃,而是屋后的河浜里,还有满池的菱角。

溱东人种菱是行家里手,吃菱也别具一格,菱肉可煮熟了吃,也可生吃;菱肉削成片、刨成丝、切成丁,和着自家地里的菜蔬生炒;也可用它来红烧肉、红烧鸡,或者和着豆腐、腊肉、鲫鱼一起氽汤。因此,这样的季节,溱东家家煮菱,菱香扑鼻,随风飘逸。“秋夕宴中,剥菱佐酒,明河影里,煮菱夜食,香气四溢,诚乃水乡秋夜之一景也。”人们围灯而坐,一边剥菱,一边议事,小小的菱角,真实地折射出溱东人生活的幸福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