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湮灭的神秘王国:西夏
10826700000059

第59章 印牌钱币文化

印章“隋唐以来,各以印之方长厚薄分寸大小,以别官职之尊卑,品级之高下。非若汉仅以纽授为别也。”这是孔之白先生在他的《篆刻入门》一书中对中国官印的一段表述。西夏的官印,既有唐宋官印制度的影响,又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西夏的官印在官印的等次上也体现了严格的等级观念。西夏的印章分司印、官印两级,印章的制作按材料来分可分为纯金、纯银、铜镀银、铜四种。另外,西夏印章也有重量和大小尺寸之分。官位愈高,所使用的印章质量愈好、重量和尺寸也愈大。西夏的印章所使用的字体也是九叠大篆,这一点也反映了唐宋文化对西夏官印制度的影响。

“相关链接”贺兰山拜寺沟方塔 距拜寺沟沟口往里约10公里处的方塔,也是贺兰山极具代表性的宗教建筑。毁坏后的方塔经文物考古研究部门的清理发掘,揭开了西夏方塔里蕴藏着的多种文化秘密。方塔建于西夏大安二年(1075年),是我国目前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西夏古塔。拜寺沟方塔是一座平面方形密檐式砖塔,高13层。此塔的造型特点与其他的西夏佛塔相比,更为突出地体现了唐朝建塔的特点,不仅塔的建筑形状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而且塔心柱也是汉文题记。这说明了西夏的拜寺沟方塔是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下修建的,尤其是受中原建筑文化的影响较深。贺兰山和兴庆府作为宁夏境内西夏佛教建筑和佛教文化的主要承载地,除了上述几处寺院和佛塔外,还有贺兰山拜寺口北寺塔群遗址、同心县韦州康济寺塔、平罗县田州古塔、中宁县鸣沙安庆寺塔,等等。这些寺塔有的毁于成吉思汗灭西夏的战争中,有的经过千年的岁月变迁,已废弃不用,只有塔身残存。但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残塔透出的灵性,看出昔日人们是怀着一颗多么虔诚的心而修建佛塔的。

从目前所掌握的实物资料来看,西夏建国后,最早的官印是崇宁天祐民安六年(1095年)的,最晚的是夏桓宗纯佑天庆八年(1202年)的。最早认识西夏官印并进行辑录和研究的,是著名学者罗振玉、罗福苌父子。国家图书馆的研究员黄振华先生从西夏文官印背款上的“首领”“大首领”等西夏文楷书受到启示,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解释出二字印的西夏文九叠篆书印文为“首领”二字,从而揭开了西夏官印印文之谜。西夏官印是我国最早使用古代少数民族文字铸造的官印,也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官印。西夏官印出土,首见于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首次出土一方西夏“首领”印。此外,在陕西省横山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同心县、盐池县,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甘肃省兰州市、民乐县,青海省,四川省都有出土和发现,加上民间的传世藏品,现在的西夏印章约有150方左右。

西夏官印多是二字印,也有六字印5方、四字印17方。目前所见到的西夏官印,全是铜制品,未见纯金、纯银、铜镀银的西夏官印传世品或出土品。除西夏的官印外,还发现有西夏私印和纪年印记,但数量很少。西夏私印,目前发现有3品。西夏的纪年印记有两种:一种是有年号和时间,中国历史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各收藏有1方,甘肃省丹县“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收藏1方。另一类是只有年号,无时间,现收藏于甘肃省丹县“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西夏印章对研究西夏印章制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为考证西夏纪年、研究西夏姓氏乃至民族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符牌我国古代所用符节,后世屡有发现,如虎符、鄂君节等,到唐代才出现了牌。西夏的符牌在制度上承袭了唐宋的符牌制度。西夏符牌的种类有银符、铜符、木符、兵符等,还使用有符牌功能的“铁箭”。但目前所见到的多为铜牌,且都是传世品,无一件出土品。目前见于记载的或被收藏的西夏符牌约有27枚。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6枚,故宫博物院收藏4枚,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2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北京179首都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博物馆、西安文物管理处、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文物管理所、西北师范大学各收藏1枚,《增订历代符牌图录》辑录5枚,《衡斋吉金识小录》《中国历史图说》各辑录1枚。西夏符牌上的文字为“敕燃马牌”,“燃”有“火急”的意思,表达该牌必须快递,如燃马飞奔。从西夏符牌的种类及其功能上分析,西夏符牌中分为信牌、守御牌、宿卫牌等。

钱币货币是社会商品流通中的一般等价物。在中国,最早被定为一般等价物的是海贝,即“贝币”,随着生产的发展,它逐渐被金属币所代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社会的主流钱定为圆形方孔钱,从此,中国古代的历代王朝都以圆形方孔钱为主币,西夏也是一样。可见中国的钱币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权也是具有强烈的影响力的。西夏的钱币有西夏文钱、汉文钱两种,以钱的材质分为铜、铁两种。西夏王朝传承的10位皇帝,除了最后的两位皇帝外,其余各代都有铸币的实例。西夏境内流通的钱币主要是宋钱币,西夏钱较少,这是由于西夏境内缺铜,同时社会的商品经济也没有宋朝那样发达,所以铸币较少。虽然西夏的钱币在数量上无法与宋朝相比,但是西夏所铸的钱币的精致程度完全可以与宋钱相媲美。西夏的汉文钱币与西夏文钱币轮廓规整,文字清晰秀丽,薄厚均匀,表明其铸钱技术较高。西夏钱币受宋朝钱币制度的影响很大,目前所见到的传世和出土的西夏钱币都是仿宋钱铸造的年号钱,北宋钱书体以楷书为主,兼有篆书、行书,西夏的汉文钱书体也有楷书、篆书、行书之分。西夏文钱有“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祐元宝”“天庆元宝”5种。汉文钱有“元德重宝”“大安通宝”“元德通宝”“天盛元宝”“大德通宝”“乾祐元宝”“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9种。西夏钱币就其版别而言,有大小之分。大的直径有3厘米以上,小的直径2厘米多一点。但一般来说,汉文钱直径大一点,而西夏文钱略小一些。同一时期的汉文钱的大小也不完全一致。与辽、金相比,西夏钱币的最大特点是将本民族文字铸于通行钱币上。而辽、金作为与西夏一样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有自己的契丹文字和女真文字,但尚未见到流通钱币的使用。西夏钱币制作精美,轮廓规整,字体端庄,铸造精工,受到古今钱币家的称赞。清代古泉大家翁宜泉在《古泉汇考》中称:“西夏钱制,史册不载,据所见夏钱,字端楷,制精好。”经济学家千家驹、彭信威也称赞西夏钱币:“制作精致,文字整齐。”西夏钱币的精美反映了西夏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

在我国第一个发现和识别出西夏文钱币的人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刘青圆。当年,刘青圆在甘肃武威发现了几坛窖藏的方孔圆形铜质钱,坛中所装的大部分是宋代及汉、唐钱币,但其中也有一些“梵字钱”。在此之前,刘青圆曾见过新发现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他把“梵字钱”上的文字与《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阳面的文字相比较后,发现这两处的文字完全相同。因而断定“梵字钱”上的字应是西夏字,这些钱币是西夏文年号钱。

“相关链接”圆形方孔钱 我国铸币开始时有圆形、方形、刀形、铲形等样式,其中圆钱从战国的环钱演变而成,后来一般都采用圆形。这就是我国把货币的基本单位叫做“圆”(现采用简化字“元”)的由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统一货币的过程中,把圆形圆孔钱改为圆形方孔钱。这是由当时的铸造技术决定的。我国开始是熔铜铸钱,铜钱在铸好后,由于轮廓不齐,要进行修锉,但一个一个修理很费时,所以就在圆形钱中间开一个孔,将所有的钱币穿在一根棍子上,一次即可修成多个钱币。但是圆形孔穿在棍子上容易转动,不好修锉,所以工匠们就把中间做成方孔,这样在修锉时,就不转动了。这就是圆形方孔钱的来历。后人戏称其为“方孔兄”、“孔方兄”。古人还对圆形方孔钱赋予了一种意会,说圆代表苍天,方代表大地,所谓的“天圆地方”。同时也表示可以四处流通。秦以后的两千年间,除王莽复古一度执行刀币外,基本上都通行方孔钱,到清代末年才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