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湮灭的神秘王国:西夏
10826700000027

第27章 乾顺亲政

夏崇宗是一个十分热衷汉文化的人,他是在辽的辅佐下坐上皇帝宝座的。他对外施行“附辽和宋”的外交政策,保持西夏边境不再生战火,使西夏国内社会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对内采取整顿内政的措施,以消除多年来后党专权和对外战争带给西夏的负面影响。

李乾顺首先清除了梁氏一党的残余势力,使多年来在梁氏“一门二后”专政的过程中严重受损的皇权力量重新得到恢复和巩固。同时,他又采用汉制中的封王固权的措施,分封了西夏皇室和宗室诸王。封自己的皇弟察哥为晋王,掌兵权,封宗室仁忠为“濮王”,封仁礼为“舒王”。察哥性格雄毅、通晓军事、足智多谋;濮王和舒王是帝党的忠实追随者,他们通晓汉蕃字、才华横溢。这些被分封的诸王都成了崇宗的得力助手。

其次,崇宗开始在西夏大兴汉学。这要从西夏景宗李元昊说起,当年李元昊为了立国称帝,特命才子野利仁荣创制了西夏字,并且在全国大力推广,还在各地设蕃学来培养专门的西夏人才。后来在野利氏、梁氏的后党专权过程中,她们在文化导向上也都大力提倡存蕃去汉。西夏国内“由蕃学进者,诸州多至数百人,而汉学日坏,士皆尚气,矜鲜廉耻,甘罹文纲”,使得几十年后的西夏国内出现了百姓安于贪顽的不良民风和士人不愿刻苦读书的懈怠风气,这是西夏统治阶级始料不及的。面对这样的境况,西夏的汉官御史中丞薛元礼给李乾顺上疏:

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经国之模,莫重于儒学。昔元魏开基,周齐继统,无不等行儒教,崇尚《诗》《书》,盖西北之遗风,不可以立教化也。景宗以神武建号,制蕃字以为程文,立蕃学以造人士,缘时正需才,故就其所长以收其用。今承平日久,而士不兴行,良由文教不明,汉学不重,则民乐贪顽之习,士无砥砺之心。董子所谓“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可得乎?

上疏强调了在西夏国内大兴儒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102年,李乾顺采纳了汉官御史中丞薛元礼的建议尊行儒教,崇尚诗书,在蕃学之外又建国学,聘请教授,选拔皇亲贵族的子弟300人入学,专设“养贤务”负责国学的廪食。国学的建立,使儒学在西夏得以全面普及和推广,从而使西夏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这与谅祚推行汉礼,向宋朝求赐儒学书籍相比,具有里程碑式的深远意义,为西夏的崇宗和仁宗两朝百年盛世奠定了人才储备的基础。西夏对汉文化的吸收,实际上在立国前就已开始了。李元昊时期,重用汉人,对接受汉文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李谅祚即位后,改蕃礼为汉礼,大力推广汉学,使汉文化在西夏国内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没藏氏和梁氏的后党专权,虽然使西夏的汉文化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由于西夏已存在一定的汉文化基础,所以蕃汉两种文化的融合已是不可抗拒和避免的历史潮流。到崇宗时期,西夏内部仍存在着蕃汉之争,此时一些西夏守旧臣僚对崇宗设立国学、崇尚儒学的举措也持反对态度。御史大夫谋宁克任就曾上疏:“治法之要不外兵刑,富国之方无非食货。”反对因养贤重学而导致西夏军备废弛的政策。但崇宗本人酷爱汉文化,他对这些反对意见一概不予理睬。由于李乾顺时在西夏国内广设学校、奖励文人学士,一时间,西夏朝堂上下大兴汉唐之礼,官员文人相见不仅鞠躬作揖,而且还吟诗作赋。崇宗李乾顺自己就曾写了一首颇有汉魏遗韵的汉文诗《灵芝歌》:

金秋八月兮,天降吉祥。

一朵红云兮,长吾朔方。

世所宝爱兮,灵芝吐香。

大夏江山兮,万古流长。

我国汉代有古辞《灵芝歌》,我们通过比较就可以体会到西夏在文化上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因灵寝兮产灵芝,象三德兮瑞应图。

延寿命兮光此都,配上帝兮象太微。

参日月兮场光辉。

“相关链接”国学 历史上,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被称为“国学”。据《礼记》《大戴记》《周礼》记述,西周国学概由前代学制发展而成,分小学和大学,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大学有“东序”“瞽宗”“成均”“上庠”“太学”等名称。又有总名:天子所设者曰“辟雍”,诸侯所设者曰“泮宫”。后世国学为京师官学的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宋史·夏国传》云:“西夏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西夏对唐宋文化是有所继承的,另外从乾顺设立国学的原因以及后来仁孝时期西夏在宫内设立小学、太学等可以推断出西夏所设国学应与中原国学在教育内容、机构性能上是相似的。即在乾顺时代,国学既是西夏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又是西夏国家的教育管理机关。这在西夏人才培养史上是一个转折性的发展期,由于倡导儒学不仅使西夏的儒学人才数量大增,而且加速了西夏封建化的进程。乾顺时期人才培养对象的范围也有所扩大。

1975年,宁夏博物馆在清理西夏陵区仁宗李仁孝陵墓的碑亭遗址时,发现了西夏的《灵芝颂》的汉文残碑。其中有“俟时063效祉,择地腾芳”,“德施率土,赉及多方”等内容,遗憾的是文字已不全。

李乾顺亲政后改西夏国都兴庆府为“中兴府”,在境内大力弘扬佛法。长期饱尝战乱之苦的西夏人民对佛教在精神上的慰藉有着强烈的需要,西夏的统治阶级也需要用佛教来安抚百姓,维护统治。因此,这一时期佛教在西夏境内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相关链接”兴庆府 今宁夏银川市,今天的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的“兴庆”就是源于昔日的西夏“兴庆府”。西夏建国之前,李元昊为了给称帝作准备,于1033年,升兴州为府,定名兴庆府。“兴庆府”一名,从1033年~1099年,沿用了67年。永安二年(1099年),辽国派人杀了梁太后,结束了西夏国内长期后党专权的局面,使皇族重掌大权,16岁的李乾顺开始亲政。他改兴庆府为“中兴府”,从1099年~1227年西夏灭国,“中兴府”使用了129年,比“兴庆府”一名多用了62年。